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分子与原子”内容标准是: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材料二 某版本教材中关于“分子与原子”的部分内容如下

admin2015-04-20  37

问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分子与原子”内容标准是: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材料二
某版本教材中关于“分子与原子”的部分内容如下:
【实验3—1】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表明,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上述生活实验中的现象,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
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如图3—2),还能移动原子(如图3—3)。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求:
完成“分子与原子"的教学设计片断,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选项

答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过程与方法: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教学方法】主要采取情境教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q7I9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