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荷塘月色》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案例: 师:大家去过清华大学吗?有没有见过朱自清所描写的荷塘呢? (学生有的说没有去过,有的说去过) 师:那里的景色美不美呢? 生:美! 师:那一个小小的荷塘真的能美

admin2021-06-01  13

问题 阅读《荷塘月色》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案例:
    师:大家去过清华大学吗?有没有见过朱自清所描写的荷塘呢?
    (学生有的说没有去过,有的说去过)
    师:那里的景色美不美呢?
    生:美!
    师:那一个小小的荷塘真的能美到让作者发出令世人称颂的感慨吗?
    生1:我觉得不能,我见过的荷塘中,无论是阳光朗照下的碧波荡漾,还是夜色朦胧中的隐约之美,差不多都是一个样子,没有美到作者写的那个境地。
    师:其他人有同样的感受吗?
    生2:如果是单纯欣赏美景的话,夜晚的荷塘,黑乎乎的,再怎么从多个角度欣赏,也没有作者所说的那么美丽,作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象,很多看似普通的景色都被“美化”了。
    师:“美化”,这一词语用得倒是挺妙,那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2:文章第5段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叶子”“花”“雾”等这些事物都是最平常不过的景物,却在作者笔下如此生动,给人一种夜晚的静谧之感,令人心情平和舒畅,又如青雾、牛乳、轻纱一样柔软。
    师:哪位同学能把他刚才所说的文段读得更如梦境一般?
    (学生踊跃举手朗读)
    师:作者描写得很美,我们这位同学读得也很“美”。“美化”就是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价值判断。从刚才这位同学所读的这段话中,大家体会到的作者的主观感受是怎样的?
    生3:柔和、恬淡、平静,看到这番美景时淡淡的喜悦之情。
    师: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为什么要想象这样一种美好的“月色”?
    生4:是为了增加美感而想象的,这是一种散文描写事物的艺术手法。
    生5:现实世界的无奈呗,作者在文章第1段就说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现实无奈,只能从这些景物中寻找暂时的安慰和寄托。
    师:你们两位说得都有一定道理,这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寓情于景,但情感是复杂的,充满了矛盾与无奈。大家可以通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证实老师的说法对不对。
    (PPT展示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蒋介石叛变革命,社会动荡黑暗,朱自清不满于现状,但是却没有勇气像鲁迅那样极力呐喊和斗争,所以内心极端苦闷,只能写出这篇文章,在荷塘月夜下寻找安宁,幻想超脱现实。)
    师:大家能从文章中找出描写作者幻想超脱现实的语句吗?
    生6: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一段,就是他通过对采莲的描绘,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幻想自己能够超脱现实。
    师:你概括得很好,看来你已经基本理解文章了。文章所有的写景、叙述其实都和作者自己的心情有关,这就是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妙处。
    问题:
请结合教学案例,评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体味文章“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的。

选项

答案①教师巧妙设置话题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切身经历发表自己对于“荷塘月色”景物的个性化表达,充分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尊重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主体性。案例中,教师以“有没有见过朱自清所描写的荷塘呢?”为话题切入点,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并以“那一个小小的荷塘真的能美到让作者发出令世人称颂的感慨吗?”这种强调式的疑问句,一反教材观点,引导学生依据主观感受发表不同意见,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作者将荷塘月色描绘得如此美丽的原因,顺势引导出景物中所蕴含的作者的主观情感。 ②教师引导学生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研读文本,在朗读中体味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蕴含的情感。教师在学生所举例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语段的“美”,从而体味景物的“美”,领会作者是如何“美化”这些景物的,真正使学生在朗读中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 ③引入王国维的评价,丰富学生的体验和积累。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适时地引入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经典论述,既是对上文教学内容的总结,也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概括,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④引入背景资料介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写作时内心的矛盾和纠结,是对作品的必要说明,也是对学生理解主旨内涵的深度启发。案例中,教师在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后,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又以谦虚的态度恰当地引入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明确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表达方式,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解读文章。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pVd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