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道德两难问题的深入讨论,儿童倾向于拒斥低于自己道德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并且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但难以理解和接受高于自己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这种现象被科尔伯格等人称为( )

admin2011-08-06  33

问题 通过对道德两难问题的深入讨论,儿童倾向于拒斥低于自己道德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并且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但难以理解和接受高于自己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这种现象被科尔伯格等人称为(      )

选项 A、皮格马利翁效应
B、俄狄浦斯效应
C、布莱特效应
D、布朗效应

答案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基本观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该效应说明“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在社会历史领域,人们对未来的心理预期会影响未来的变化。波普尔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把社会历史领域中这种预期影响被预期事物的现象称为“俄狄浦斯效应”。美国的布莱特在进行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发现儿童在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时,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于自己的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科尔伯格等人在其后一些学校所进行的实验,结果证明布莱特的观点是成立的,由此将这种现象称为布莱特效应。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oRljFFFM
0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