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B公司是我国一家著名的装备制造企业,研制出了全球首款热效率突破50%的商业化柴油机。   “刚提出能不能挑战50%热效率时,就遭到技术专家的质疑:国外那些先进企业都没有做到,我们凭什么能做到?”该公司负责人王经理说,“我们就是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他

admin2022-03-08  49

问题 材料1
B公司是我国一家著名的装备制造企业,研制出了全球首款热效率突破50%的商业化柴油机。
  “刚提出能不能挑战50%热效率时,就遭到技术专家的质疑:国外那些先进企业都没有做到,我们凭什么能做到?”该公司负责人王经理说,“我们就是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他认为,在云谲波诡的行业市场变化中,只有通过超前研发,拥有强大的差异化竞争力,才能抵御风险,赢得优势。
  公司专门成立了热效率技术攻关团队,通过大量的仿真和台架试验,经过上千种方案的探索分析,不断尝试与改进,最终把发动机各个方面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实现了热效率突破50%。
  “思路决定出路。”王经理说,以往一些科技企业遭遇挫败是因为单纯以技术为主导,按已有的技术去做产品,再去找销路,结果市场并不认可。现如今,货运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运费普遍不高,油耗成本却水涨船高,如何“开源节流”才是卡车客户重点考虑的问题。“卡车司机驾驶搭载我们新款发动机的车辆,每百公里油耗能省10%左右,按照一年跑20万公里计算,以目前的油价一年就能省下三四万元的油耗成本。”王经理介绍说。
  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和失败的艰苦卓绝的过程。在一次新方案的台架试验中,当热效率即将突破50%时发生了意外,烧了发动机。所有人都做好了写检讨的准备,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不仅没有被批评,还拿到了当月的前置奖励奖金。
  前置奖励是B公司独具特色的激励措施,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周期较长,如果等到结项时再评审嘉奖,就会导致激励效果大打折扣。所以B公司将激励前置,在项目重要节点或者思维实现新突破时,就给予员工丰厚的奖金。“我们允许科研失败。”王经理说,在团队攻坚克难中,很多方案都是失败的,大家通过对失败案例的分析,甄选出更好的方向。
  对于这种文化和生态,B公司发动机研究院姜院长印象也很深刻。2017年,姜院长成立博士工作室,专攻50%热效率项目。博士工作室研究经费上不封顶,没有人约束,可以做任何事。没多久他就成功申报了500万元经费,一个博士工作室刚成立就能给这么多钱,姜院长感慨万分。
  B公司每个研究院每年有2000万元研发经费,无须审批,干什么自己说了算;公司连续两年拿出1亿元重奖科技人才;科研人员收入是管理人员的2倍以上;晚上加班有免费工作餐,下班打车报销,从本科到博士都有住房补贴……
  更为难得的是,公司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支持“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研究。“你能想象,一个博士团队,可能用5年、10年攻关一个科研项目,然后失败的情景吗?我们现在做的都是创造性的科研项目,一些基础研发时间很长,失败率也很高,唯一支撑大家的就是勇攀高峰的信念。”王经理言语中透露着坚毅。
  近10年来,B公司仅在发动机业务方面就累计投入300亿元,研发费用、研发经费的比率保持在8%以上。“无论是抓住机遇抢抓行业‘黄金期’,还是积极应对行业‘寒冬’,我们始终心无旁骛攻主业。”王经理说,“我们的创新战略提出了两个‘不’:一是‘不关门’,以开放姿态利用世界上好的资源开展自主品牌建设;二是‘不违反’,遵守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相关规定。”
  近10年来,B公司先后收购了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的多家企业。收购法国某公司时,B公司出价仅为299万欧元,而一家外国竞标者出价一度高达1500万欧元。B公司如何以低价取得了胜利?原因是B公司承诺该公司100多个员工一个也不下岗,而竞争对手则要求立即裁员30%,最终B公司提出的“文化融合,善意收购”得到了认可。
  目前B公司在多个国家建立了研发中心,通过创新全球研发体系实现了技术共享、全球研发、协同共赢。公司对发动机研发流转进行了优化,建设了具有强大功能的、完整的、基于互联网支撑的全球协同研发平台。该平台秉持“统一标准、全球资源、快速协同、最优品质、集中管控”五大原则,充分考虑数据安全性,依托明确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分布式部署,加快了研发进程,大大缩短了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B公司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构建了一套数字化协同研发机制,聚集全球智慧,为新产品研制提供优质资源,实现了传统制造技术的又一次创新飞跃。
  从海外并购整合到合资建厂、技术输出,一张愈渐清晰的B公司国际化蓝图成为引领中国制造业的风向标。目前,B公司产品远销全国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相关出口占集团出口总量的90%以上。
材料2
  G省的光澜米业公司是一家以水稻种植、稻米加工为主业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生产的“稻欣大米”是知名品牌大米。据公司经理赵先生介绍,该公司拥有绿色水稻种植基地4500公顷、有机水稻种植基地600公顷。该公司从源头入手,确保稻谷质量。当很多企业都在为稻谷最低收购价高而抱怨时,光澜米业却以远高于最低收购价的价格收购种植基地生产的稻谷。“我们生产的有机大米、绿色大米很好卖,稻谷价格虽高,但利润还是很可观的,因为我们有品牌。”
  赵先生说,公司大米从种植到加工检验,项目达100多项,比国家标准多出60多项。在粮食生产环节,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民统一提供种子、化肥、农药,严控化肥、农药的使用;在加工环节,从原粮收购、加工到大米入库出库,都要进行严格的质检,确保入库产品、出库产品100%合格;在销售环节,公司成立了市场监察部,在市场上定期、不定期进行明察暗访。为了保证粮食质量,许多粮食加工企业纷纷选择向上游延伸产业链,建立粮源基地。敖田集团目前已经建成1万多亩有机稻生产基地,未来3至5年时间,其生态水稻种植面积将扩大到10万亩。集团通过构建集水稻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打造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推动品牌建设,实现了水稻“种得好、产得好、卖得好”。
  风津集团把稻壳和秸杆等转化为高质量、零甲醛排放的环保健康的人造板材,有力地拓展了粮油产业的增值空间;岭巨科技公司用大米生产海藻糖的技术取得突破性创新,产品远销日本和欧美……G省一大批深加工跨界产品受到市场追捧。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最终是白干。”链条短、附加值低,曾是G省粮食产业亟须弥补的短板。如今,G省围绕水稻、玉米、杂粮、杂豆构建的各条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一条条粮食产业链快速发展,一个个粮食集群加速崛起,成为撑起G省粮食产业的“四梁八柱”。
  G省孤舍村李书记也是该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谈及种粮,他有很多话说,“我们村在册人口有2800人,实际全年居往的不到一半,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男性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合作社应运而生,社员从5名发展到103名。全村约有600公顷耕地,其中200公顷由农民交给合作社经营。”
  李书记总结,合作社有3种经营服务模式:一是以土地入股,每亩地为一股,按粮食收入扣除成本,统一分红;二是自有土地按市场价流转,种粮补贴归土地承包者所有;三是托管土地,合作社提供生产资料,从种到卖全程服务,费用可以垫付,待粮食卖掉后结账。从农户的风险来说,土地入股大,土地托管其次,土地流转小。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民选择入股的少,托管的多。
  G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G省还在全国率先出台《G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将农民合作社发展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小农户生产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仍将存在。为此,G省强调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推广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模式,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向市场信息、科技服务、加工营销等方面拓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种子是粮食生产的核心竞争力。G省发展种业面临诸多挑战,比如,育种科研基础薄,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尚未建立起选育、繁育、推广一体化模式;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限,突破性自育新种匮乏。G省种业面临的挑战也是全国种业的共性问题,而G省的探索则为全国种业打好翻身仗提供了有益经验。
  “这是粒优553,口感细腻香糯,很受市场欢迎……”走进银叶种业公司科研基地,公司农艺师老陈对基地每一块试验田里的品种和生长情况如数家珍。
  自G省实施粮业“千亿产业”工程以来,各育种企业坚持选育优质品种、建设制种基地、健全产业开发三个轮子“扣齿连动”,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
  在G省,不仅是育种企业,一些粮食加工企业也成立了育种机构,发力新品种增育。粮食加工企业为何也要育种?阳粮集团市场销售部田总监的回答是“以粮带种、以种促优”八个字。为引进和研发适合企业的好品种,阳粮集团成立了水稻研究所,并建设了试验示范基地。
  育种的关键是育种材料和人才,阳粮集团既舍得投入,也懂得合作。2019年6月,水稻专家工作站正式落户阳粮集团,专家工作站主要聚焦水稻特色品种培育,同时与省内外水稻研究院所开展合作,引进了300余个优质品种。目前,阳粮集团水稻研究所已拥有13个优质水稻知识产权,3000多个品种或育种材料落户其“北方粳稻种子硅谷”试验示范基地。
材料3
  在翠凌湖西岸,有一个纯渔民居住的渔业村——临诗村。该村有村民近2000人,陆地面积1200多亩,水域面积10多万亩。2017年,临诗村开启退养还湖工程。渔民上岸后下一步发展之路怎么走?如何向湖再生,以湖富村?
  深思熟虑后,临诗村周书记把目光瞄准了村里的生态和渔文化资源,提出了旅游兴村的新型发展思路。周书记心里十分清楚,乡村旅游如果与其他地区雷同,很容易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这条路也就走不远了。为此,他请专业设计师绘制了乡村旅游发展设计图,同时收集渔技、渔歌、渔俗等渔文化资料,为临诗村规划以“渔隐”为主题的“深休闲、微度假、慢文化、细体验”特色乡村旅游方向,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临诗村首先开通了乡村旅游直通车,村里陆陆续续接到了不少游客的咨询电话,但由于当地旅游起步较晚,当时村内仅有一家渔家乐饭店,承载能力严重不足,考虑到游客的需求,临诗村积极引导和鼓励渔民利用闲置的房屋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同时免费提供码头接船、攻略向导等一条龙服务。
  临诗村村民90%都是外来渔民。这些从四面八方会聚而来的渔民,既带来了北方的粗犷风土人情,也带来了南方的秀美水乡习俗,多元文化的互动、共生和交流融合,形成了当地独一无二的渔家文化。
  临诗村建成了渔文化博物馆,展出齿罩、枪船、登篓、大网等各种渔具,以及水瓢、马灯、照灯等生活用品,系统地展现临诗村渔文化发展史。村里开发休闲体验项目,让游客与渔民一起出湖捕蟹捕虾,体验水上传统劳作方式,感受传统渔家生活。临诗村还挖掘了独特的渔家面食26种,渔家船菜36道,打造“舌尖上的临诗”。村里每年举办“迎端午、庆开渔民俗风情节”“翠凌湖杀围节”“欢乐渔家金秋品蟹节”等一系列渔民特色文化活动,以说唱、舞蹈、舞台剧等形式表演渔歌、渔号及祭祀婚嫁等传统文化和风俗,全面展现渔家民俗风情。“玩在湖中,吃在渔家,宿在临诗”,已经成为临诗村的旅游招牌。
  作为一个原生态渔村,临诗村的原生态湿地是翠凌湖岸风景最优美的区域。临诗村因地制宜,充分整合“人、地、钱”要素,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2019年,临诗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
  走进临诗村,每家每户都连起了污水池、垃圾分类池,沿路装上了节能灯,村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村民们还自发组建了环保志愿队,时刻保护身边的每一寸生态,村里建成了漫道、景观桥、翠凌湖红莲芡实观赏区等旅游休闲设施19处,配套修建了3万个停车位,在村子入口设置了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导览图,方便服务日益增多的游客。
  2019年,临诗村创办了“渔家学堂”,从接待礼仪、餐饮服务、客房服务、渔产品包装销售等方面,对有学习意愿的村民进行培训。“渔家学堂”每季度一个主题,举办各类讲座、沙龙、文化体验等特色活动,搭建了渔民与渔民、渔民与游客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
  为了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的知晓度和影响力,临诗村成立了自己的旅游营销小团队,借助网络媒体平台,持续密集地宣传临诗村的旅游产品。在大力推进网络营销的同时,临诗村还积极对接电子商务平台,创建“临诗渔村”微信公众号、开办网店,在网上销售鱼、虾、蟹、芡实、菱角等临诗水产品、土特产和渔文化文创产品。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暂别城市的喧嚣,体验当地特色渔文化,享受慢生活,愉悦身心。
材料4
  聆新学院是一所面向高中学段开设的“未来学校”,它有很多迥异于传统学校的地方。比如,它的教学空间好似一个联合办公空间,教室里没有学生排排坐听老师讲课的场景,也没有三尺讲台,而是放置了便于学生分享、讨论的圆桌式课桌。这里的单个班人数最多不超过20人。
  “‘未来学校’是新样态学校,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它并非仅仅打开教室门窗、拆掉学校围墙,而是站在更高的教育境界上来思考学校发展。”某教育专家说道,“‘未来学校’不是要培养同质化、标准化的一群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他表示,所有看似新鲜的规划设计,其逻辑起点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将孩子培养成内心丰盈、行动积极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某教育研究机构的孙教授说道:“如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我们亟须从源头挖掘人类的潜能和智慧,尊重和成就每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也要求以人为中心和以社会需求为中心这两个看似分化的教育使命实现融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这促使了‘未来学校’的不断涌现。”
  某高校校长表示:“教育越走向未来越应该重视人文属性,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们要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是一门引导的艺术,我们需要带领老师创造面向未来的学校生活,让学生每天沉浸在富有生长性的真实场景当中,能够和未来发生各种各样的链接,要创造无边界的学校生活,创造丰富的多样性和更多的可能性。”
  既然要建设新校区,就要兴建一所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生活需求的“未来学校”。广寰中学教育集团张校长说,“云教育+实践场”是“未来学校”的主流形态,“未来学校”要构建开放灵动的学习空间,灵活多元的学习方式,以及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多元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学校顺应这样的变化,主动打破传统设计思维的格局,以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要。
  于是,几张课桌经过灵活拼接组合,围合成了一个学习小组,无论是激烈的课堂讨论还是简单的学科实验,都可以在标准教室里完成。需要时标准教室还能立刻变成一个辩论场或小舞台,辩论赛、情景剧、英文朗诵等,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为了让学习真正能随时随地发声,广寰中学还打破以常规教室为主的校舍建筑架构,在标准学科教室之外,创设了大量的多元学习空间和非正式学习空间。张校长说:“我们的建筑设计都蕴含着对未来的思考,尽可能地做到超前和留白,在前瞻性和灵活性方面做了很多尝试。”
  “知识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或校园,借助网络和多媒体设备,大量学科相关的知识、案例等教学资源都被引入了常规课堂。”该校教师表示,“未来学校”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学校,其形态变革离不开现代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广寰中学在教学流程再造上下功夫,通过电子书包给孩子们发送课前的导学材料,通过搭建学习支架来及时反馈学生真实的问题。“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状态,并由此确定每个孩子真实的学习状态,决定课堂的推进速度。”云课程、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育形态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成为新常态。
  在云腾实验中学的课堂中,古诗词与一元一次方程完美结合,课堂改革的跨学科尝试正在进行;分组讨论、分工任务、游戏模拟,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生根发芽。
  云腾实验中学是一所“未来学校”试点学校,它取消了传统的行政班级,推行“走班制”,为学生量身打造分层、分类、特需、综合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基础和兴趣进行选择,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课表,按照课表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学校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私人定制的教育: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课程,还可以从外教视听说、原著阅读、时事传媒等多种类别中任选一门英语课程,技术课程可以选机器人编程、陶艺、产品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等,体育课程除了常规项目还可以选攀岩、滑板、武术等。
  公共空间是学科教学、学校教育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延伸,学科活动海报、学科电子化资源、学生活动照片随处可见。云腾实验中学鼓励将学生的作业作品化,通过多种方式、多样空间给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像对待大师作品一样对待学生的作品。
  据了解,云腾实验中学尝试打造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深度挖掘生活中的教育价值,比如丰富多彩的社团、职业考察、名家大师进校园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传统文化节日课程、红色经典课程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将课程外延与空间结合,设立了云腾模拟法庭、云腾小铺等真实社会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增强责任感,在真实的情景中发现自我、塑造自我、看见未来的自我。
材料5
  日前,管理学家刘女士举办了一场“走向未来”的主题讲座。她认为,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再到人工智能与生命技术,正在发生的未来越来越多。“在时间的叙事里,当下连接未来。”刘女士说道,“今天的思维和播种,决定了我们未来的收获。我们只有面向未来,以前瞻性思考决定今天干什么、今天怎样干、今天如何取舍,才能真正赢得未来。”
“给定资料5”中说“今天的思维和播种,决定了我们未来的收获”,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高瞻远瞩 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面对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做出的重要的战略安排,也是我们当下工作的目标。做好当下,必须放眼未来以前瞻性眼光来着手做好当下的工作,决定我们当下怎么干。高瞻远瞩是是实现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错综复杂。一方面,国际格局面临新的调整,国际形势的变化会影响到我们的发展,给我们造成压力,另一方面我们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新的问题不断出现,经济下行的压力大,社会形势日趋复杂,社会治理的难度加大。面对空前严峻的困难和挑战,要化危为机、把握机遇、站在当下以我们的目标为着眼点,来觉得我们的应对,这样才能于变局中开新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高瞻远瞩。 高瞻远瞩,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底线思维。未来充满变数,国际格局处于深刻调整中,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民以食为天,确保粮食安全,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一直坚守能源安全的战略底线,要完善相关储备制度建设,在关键时刻发挥保底线的调节作用,加强种业研发,将饭碗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坚持了底线思维,做到了有备无患,我们才有赢取来的底气。可见,底线思维是保障。 高瞻远瞩,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占据先机赢得未来。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一家传统的装备制造企业,提出了“思路决定出路。”口号,通过超前研发,经过大量的仿真和台架试验,以及上千种方案的探索分析,不断尝试与改进,研制出了全球首款热效率突破50%的商业化柴油机。从此,拥有了强大的差异化竞争力,不仅抵御了市场风险,更是赢得未来发展的优势。可见,创新引领是关键。 高瞻远瞩,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人才培养做重点。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未来对人才的要求是于当下不同的,面向未来培养人才,关键就在于要站在更高的教有境界上来思考学校发展,不断探索新样态的“未来学校”。目前,有的学校开始构建开放灵动的学习空间,有的借助灵活多元的学习方式,有的开发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多元课程体系,它们主动打破传统设计思维的格局,以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可见人才是重点。 当下决定未来,以未来观照当下才能成就未来,我们只要以前瞻性眼光,高瞻远瞩做好我们当下的工作,坚持底线思维,抢抓创新先机,培养未来人才,我们就一定能构建新发展格局。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ndci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