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购买力平价的理论意义和局限性,为什么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实证中不能得到较好的支持?

admin2019-09-11  14

问题 评述购买力平价的理论意义和局限性,为什么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实证中不能得到较好的支持?

选项

答案在所有的汇率理论中,购买力平价说是最有影响的。首先,它从货币的基本功能(具有购买力)出发来分析货币的交换问题,符合逻辑、易于理解。同时,它的表达形式也最为简单。所以,购买力平价被广泛运用于对汇率水平的分析和政策研究之中,并被其他的一些汇率决定理论用来作为长期汇率水平的参照物。 但是,购买力平价说把汇率的变动完全看成一种货币现象,购买力平价的成立意味着反映一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际汇率不发生变动,名义汇率的变动完全由通货膨胀引起,这与实证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从长期看,实际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实际汇率以及相应的名义汇率的调整,从而使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产生长久性的偏离。主要的实际因素包括:生产率的变动、消费偏好的变动、自然资源的发现、各国自然禀赋和经济禀赋的不同、各国经济政策的不同、本国对外国资产的积累、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对国际贸易管制的变动、等等。 而且,购买力平价说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汇率决定理论,它更多的是在描述汇率与价格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但究竟是相对价格水平决定了汇率,还是汇率决定了相对价格水平,抑或两者同时被其他变量所外生决定,这是购买力平价所没有涉及的。其他汇率决定理论,如弹性价格的货币论,就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引入了货币、国民收入、利率等变量对价格的决定,从而具有比较高的实用性和政策含义。 在实证研究中,购买力平价一般并不能得到经验数据的有力支持。对此现象的解释主要有: 首先,购买力平价的实证检验存在技术上的困难。第一,物价指数的选择不同,可以导致不同的购买力平价。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消涨指数(GDP Deflator),是覆盖面最广的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则是偏重覆盖内外贸商品价格的指数;而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仅仅覆盖消费品价格的一种物价指数。采用何种指数最为恰当,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第二,商品分类上的主观性可以扭曲购买力平价。运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汇率,要求不同国家在商品的分类上做到一致和可操作性,否则,就会缺乏可比性。但由于不同国家间价格体系、经济体制、统计口径上的差异,以及人们主观知识上的差异,商品分类很难达到一致。第三,在检验相对购买力平价时,由于相对购买力平价说隐含地假定了基年的汇率e0是均衡的汇率,但在实证检验时,研究人员根据主观判断选定的基年未必就是均衡汇率实现的时刻,因此,以后的数据自然也就得不到验证。 其次,从短期看,汇率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暂时偏离购买力平价。例如,购买力平价的分析是以物价水平可以灵活调整作为前提的,如果存在价格黏性,导致其不能在短期内及时调整,汇率就会暂时偏离购买力平价。再如,购买力平价在分析中还假定只存在经常账户交易,如果也存在着资本与金融账户交易,尤其是这一交易在短期内主导了汇率的变动时,现实中的汇率也很难通过商品套利机制使之满足购买力平价。 最后,购买力平价理论假定一价定律首先存在于贸易品的交换中,通过贸易品价格与非贸易品价格之间的联系,一价定律也存在于非贸易品的价格对比之中,从而一价定律存在于两国所有商品的价格对比之中。而事实上,一价定律成立的前提是套利,套利仅存在于可自由移动、自由交易的商品交换之中。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这个假设,显然也是使其在实证中难以得到有效验证的原因之一。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mLkU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