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2019)货币政策为什么在治理通货膨胀有效,治理通货紧缩时作用不明显,结合国内外实践阐述观点?

admin2019-08-13  27

问题 (中国人大2019)货币政策为什么在治理通货膨胀有效,治理通货紧缩时作用不明显,结合国内外实践阐述观点?

选项

答案(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货币政策是要求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以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是要求主动通过金融工具逆风向地调节有效需求,并认为在与其他政策配合下可以克服经济波动。货币学派认为,相机调节货币供给的金融政策,由于要在长期时滞之后才能生效,那么是否有效实际上难以肯定。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微观主体预期对货币政策的对消作用,货币政策无效。现代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各流派是在凯恩斯主义政策虽曾一度取得某种成功但也同样陷入困境的背景下,反对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货币政策稳定,并相信只有依靠市场机制才能走出困境。 (2)利用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成效显著 虽然导致通货膨胀的初始原因可能不尽相同,但通货膨胀最终都表现为货币供给过多。所以,只要中央银行采取适当的紧缩政策,控制货币供给增长,通货膨胀会程度不同地得到抑制。而中央银行在抑制货币供给增长方面的作用是强而有力的;中央银行有很多可以运用的工具,对于创造存款货币的商业银行能够起强而有力的制约作用,并进而制约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严峻的紧缩货币政策也能实现压缩现有货币供给量的要求。在20世纪,各国利用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取得比较丰富的经验。 在治理通货紧缩方面,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很明显。主要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从经济基本面分析,导致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的原因本身比较复杂,货币政策不大可能直接作用于这些基础层面。比如,收入差距的拉大,消费者未来收支预期的改变等可能导致消费增长缓慢;技术进步、产品创新等加快了老产品的淘汰和新产品价格的降低;某些改革措施,如降低关税等.也必然降低进口品的价格,等等。二是从中央银行扩张货币供给的能力来看,与紧缩货币供给的能力来比,不可同日而语。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除了货币当局的决心和行动还要取决于两个环节:一是商业银行;二是厂商和消费者。为了扭转经济的过冷,货币当局力求扩张:而在过冷的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正是缺乏扩大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厂商正是缺乏扩大投资支出的积极性.消费者也同样正是缺乏扩大消费支出的积极性。不仅他们的行为意向与货币当局不必一致,而且也不听命于货币当局。所以,即使中央银行执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也不易收到扩张的实际效果。 (3)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情况基本支持上述判断 1994年,中央银行根据年初确定的方针和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运作,金融形势总体上是平衡和健康的。但物价过高、通胀严重的状况仍然存在。199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方针,中国人民银行采取收缩专业银行信贷能力、调高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等措施,同时着力减轻外汇储备增长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加强金融监管,整顿金融秩序,从而抑制了通货膨胀的上升势头。在此基础上,1995年和1996年,央行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国民经济实现了“软着陆”,经济增长率逐步恢复到适度区间,有效地避免了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的大起大落。 从1997年、1998年开始,经济发展的态势出现了明显的转变,过去一直令人忧心的通货膨胀被通货紧缩所代替。为了摆脱通货紧缩趋势的困扰,自1996年5月至1999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宣布7次降息。但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却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突出。2002年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再一次宣布降息。经过连续8次降息,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例,它已经从1996年开始下调前的10.98%下降到1.98%,下调幅度达80%以上。不仅是利率,在直接用资金支持商业银行扩大信贷方面,中央银行的政策取向同样是很积极的。但显然可见的是,连续数年实施的实质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扭转经济疲软的状态中所起的作用并非强而有力。这表明宏观经济理论一再论证的货币政策本身的局限性:对于治理通货紧缩,不能期望它能发挥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能发挥的同等作用。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jfkU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