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南京“彭宇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以来,有关“看见老人摔倒扶不扶”的话题时不时泛起涟漪,拷问着中国社会。最近,四川骑车老人摔倒后反诬帮忙学生,北京拟立法破解病人摔倒不敢扶现象等新闻,再度让此话题趋热。如何保护“好心

admin2020-06-13  39

问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南京“彭宇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以来,有关“看见老人摔倒扶不扶”的话题时不时泛起涟漪,拷问着中国社会。最近,四川骑车老人摔倒后反诬帮忙学生,北京拟立法破解病人摔倒不敢扶现象等新闻,再度让此话题趋热。如何保护“好心人”?法律能否“扶起”道德?引人深思。
    街头有人突发疾病摔倒,到底扶不扶?7月24日,首次提交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草案)》规定:鼓励具备医疗急救专业技能的个人在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到达前对急、危、重患者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其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
    针对恶意诬陷者,《条例(草案)》规定:患者及其家属不得捏造事实向提供帮助的人恶意索赔,因恶意索赔侵害帮助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草案研讨过程中,多数意见认为,立法应当回应社会呼声,弘扬社会正气,鼓励并保护好心人,同时让恶意诬陷者承担责任。
    “扶不扶”是一个社会道德问题,但仅仅凭借道德及舆论的力量,已很难解决面对这样的争议。如今,当中国发生此类事件后,有很多声音呼吁,破解这样的难题,就需要先靠法律来“扶起”道德。此次北京的立法动作,就引发了网友对“扶不扶”立法的热议。有网友表示,法律作为最后的底线还是需要维护帮助人的合法权益。也有网友提议,如对讹诈人施行重罪,估计法律还是能化解“扶不扶”困惑的。
    早在北京之前,深圳、河南两地也均制定出台了相关规定来保护救助者权益。2013年8月1日,深圳开始实施《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该规定明确助人者不用自证清白,举证责任由被救助人担负。如果被救助人无法举证,将要承担相关费用。如果查实是诬陷的,要向救助人道歉和赔偿损失,严重的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因此该法被寄予“扬善惩恶”的厚望。该法也被坊间称为“好人法”。该规定着重在“无过错推定”和“责任豁免”方面为好心人撑腰,有效地为道德护航。
    法律能否“扶”起道德?相关学者表示,完全通过立法来“扶起”道德是有难度的。立法并不能完全解决“扶不扶”问题,有其局限性,但更有其意义。立法一方面有宣示引导的功能,表明这是种主流认可的态度。对“扶不扶”的立法,即阐明国家及社会认同并鼓励“扶”这种行为,对社会总体而言,有积极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立法可以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有的人不是不扶,是不敢扶,并不是社会缺少美德,而是担心被讹诈,通过立法就可以解决做好事人的担忧。
    ——摘编自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2015年7月28日)
为什么说“完全通过立法来‘扶起’道德是有难度的”?

选项

答案虽然在同一阶级社会,道德和法律具有相同的价值基础,并且可以在国家和社会治理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但是,二者调节的领域、调节的方式、调节的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特别是调整的范围上,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更加广泛,法律调整的范围较小。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即可发挥作用。而法律是以合法不合法为评价标准,其人为制定的属性决定了法律只能调整一部分重要的社会关系,并不会规范人们所有的行为,因而不会对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进行调整。同时,社会秩序的维护,不仅依靠法律和道德,还需要其他社会调整手段共同发挥作用。因此不能完全依靠立法来“扶起”道德。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jR8R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