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给定资料提供的信息。 要求:概括准确,表述简洁,字数不超过300字。 假如你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公务员,请就上题中的某一对矛盾,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分析透彻,论述翔实,对策合理,字数控制在800~1 000字。

admin2009-11-28  29

问题 概述给定资料提供的信息。
要求:概括准确,表述简洁,字数不超过300字。
假如你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公务员,请就上题中的某一对矛盾,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分析透彻,论述翔实,对策合理,字数控制在800~1 000字。

选项

答案 齐抓共治、努力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从1999年起,中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随着毕业生数量的跳跃式增长,同时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增长缓慢或与往年持平,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紧张。然而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来看,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 15%左右,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也在30%左右。那么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呢? 第一,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有着偏差。现今不少大学生有着“非大城市不去”的择业理念,盲目涌向大城市,从而造成大城市就业形势过度紧张。第二,大学教育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教育忽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众多学生面对工作时无所适从。第三,用人单位中的人事制度落后,缺乏吐故纳新的能力。第四,政府相关部门缺乏必要沟通。突出体现在教育、人事、劳动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协调机制,使得就业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从上述各方存在的原因可以看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非单纯的招生人数与岗位需求的数字差异,而是更深层次的观念、体制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要建立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多渠道的人才市场:教育部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人事部门的人才市场、劳动部门的人才市场,以及各中介机构举办的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招聘会、供需见面会。各类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所都要有大学生的就业信息,设立大学生就业专门窗口和大学生人才库,设立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便于双向选择;还应建立和完善省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和就业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高速的特点进行网上供需见面。 二是大学要适应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是高等学校产出的主要“教育产品”,从学校招生时就要考虑这些“产品”必须有出路,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切实改变“重招生轻就业、重培养轻使用”的问题。学校要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及早与用人单位联系沟通,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人才;要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和毕业生信息系统,与人才市场联网,向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广泛的就业信息。还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思想教育,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教育。 三是大学生要走进就业市场。要改变陈旧思维,在知识、能力、素质、观念等各方面努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努力增强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要利用见习、实习、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等机会主动与用人单位接触。毕业生要瞄准人才大市场,不要只盯住市场的一角,而丢掉广阔的市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中西部地区等都是择业的好地方。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要过多地考虑个人的待遇、享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果我们再把人才市场健全和完善起来,不仅可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更将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二、热点链接: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 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之所以形成目前的困难在于我国所处的特殊国情: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人口多、岗位少;全球化竞争限制了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就业岗位的释放;国企改革下岗职工人数众多;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严峻;残疾人就业困难;人才供求失衡;大学教育滞后;知识更新快速,技能淘汰快;就业体制不完善;就业观念有待转变;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以上种种造成就业压力加大、贫富差距加大,影响构建和谐社会。 就业问题困扰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就业问题关系到人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制约和影响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实现。解决就业问题是各级政府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般来讲,关于就业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1)发展经济,提供就业岗位。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建立就业评估、监测和预警机制。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落实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保持就业增长的原动力。建立宏观调控政策的就业评估机制,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把就业增长作为重要的约束条件。建立行业就业预警和监测机制,最大限度减少结构调整和经济波动带来的就业风险。(2)建立更符合实际的人才流动机制,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加大对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扶持力度。进一步贯彻落实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志愿服务西部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深化科教文卫、公共管理、高端服务业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开放准入,加快发展,为长期有效解决高校毕业就业问题奠定基础。加快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其他非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大量处于待业状态的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纳入统一的政策体系。继续贯彻落实再就业政策,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3)进一步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①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难点是大专生和高职生的就业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就业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加大实验和实习设备投入,探索校企合作模式。②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形成多元化的择业观,通过完善政策,满足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人才需求,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③改革大学教育体制,加强中等职业教育。(4)解决失业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 当然也可以根据试题具体要求和情况用角色分配法来考虑:(1)国家层面:研究并努力克服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轨的影响,发展经济,提供就业岗位;建立更符合实际的人才流动机制,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相关法律体制建设。(2)农村层面:发展城镇化;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等。(3)教育层面: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健全就业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完善大学生就业体制建设。(4)企业层面:做好职工培训。(5)个人层面:提高自身素质、职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 (二)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2.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笔者认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行为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在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3.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订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笔者以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职业理想、确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 4.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要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首先是成立一批非营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非营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这些非营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可以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第三,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建设。 (2)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①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②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③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知名企业和企业职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经历、过程、经验和教训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好的内容。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也得到了训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最后,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比如写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社会实践等,尽量采用案例教学法。 (三) 关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报告 今年我国有大学毕业生250万人,2005年将达到340万人,这是近几年来高校扩招的成果,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社会发展的标志。然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截至2000年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 30万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这一数字在2003年为52万人,2004年为70万人,2005年将达到75万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牵动了中央高层领导和各地党政一把手的心,涉及社会的各方面。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会议研究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从教育部到各省市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来看,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 15%左右,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么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呢? 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计划经济下,大学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包统配”,而在市场经济下,国家不再对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了,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走上就业市场化之路,即大学毕业生由人才市场、就业市场来调节,配置就业。但人们的思想认识及就业市场却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由此产生了三大矛盾: 一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尚不完善之间的矛盾。我国正处在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人才市场的建立还比较滞后,对毕业生的统一分配取消了,但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或很不健全,很不完善,存在着信息不灵,供需渠道不畅,常常是“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些单位要人才”。每年的供需见面会像赶庙会一样,拥挤不堪,成功率不高。 二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教育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教育具有滞后效应,从招生到就业至少相隔4~5年,可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基本上仍然按计划体制的模式运作,没有从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加上一些地区和学校又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等问题,以致毕业生就业时供需失衡,专业结构失衡。 三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就业市场化意味着各类人才要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要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然而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转变,他们不是立足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而是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挤在大城市、大企业。很多人缺乏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积极创业的观念,仍然等学校安排,等用人单位来招聘。 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出路不是找市长,而是找市场。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要建立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多渠道的人才市场:教育部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人事部门的人才市场、劳动部门的人才市场,以及各中介机构举办的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招聘会、供需见面会。各类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所都要有大学生的就业信息,设立大学生就业专门窗口和大学生人才库,设立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网,便于双向选择;还应建立和完善省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和就业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高速的特点进行网上供需见面。 二是大学要适应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是高等学校产出的主要“教育产品”,从学校招生时就要考虑这些“产品”必须有出路,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切实改变“重招生轻就业、重培养轻使用”的问题。学校要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及早与用人单位联系沟通,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人才;要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和毕业生信息系统,与人才市场联网,向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广泛的就业信息。还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思想教育,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教育。 三是大学生要走进就业市场。要改变陈旧思维,在知识、能力、素质、观念等各方面努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努力增强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要利用见习、实习、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等机会主动与用人单位接触。毕业生要瞄准人才大市场,不要只盯住市场的一角,而丢掉广阔的市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中西部地区等都是择业的好地方。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要过多地考虑个人的待遇、享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果我们再把人才市场健全和完善起来,不仅可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更将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hqAu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