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25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admin2016-01-27  38

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25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或,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
  (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某教师教学《游褒禅山记》一课设计的教学过程。(摘录)
  一、迁移导入
  二、文本探究,读议结合
  (一)自主学习,扫清阅读障碍,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工具书或网络资源,解决文中的词汇问题,读通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二)检测反馈
  教师出示重点词汇、句子,学生共同完成词汇学习、句子理解。
  (三)合作探究
  1.教师范读、指名朗读、共同朗读、默读,从而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思考讨论,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前后桌形成小组,讨论交流:课文前后两部分有何内在联系,说说因事说理叙议是如何结合的。
    3.表达升华
    学了本文,你的思想灵魂得到怎样的洗礼?请用一句精练的话语来表达。
    四、诵读结束,余音绕梁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游记。
    【问题】
    请对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简要评析。

选项

答案(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体味《游褒禅山记》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形式美。 ②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③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②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③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理清“志”“力”“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确定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据此,设计了“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和用法”的教学目标。根据“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提议其艺术表现能力”设计了“体味《褒禅山游记》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形式美”“领会治学处事皆须意志坚定”的教学目标。 《游褒禅山记》是高一年级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主要是山水类游记的散文,本文主要写的是作者游山的经历,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高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是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述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难度。故设计了以上“过程与方法”的价值目标。 (2)本课设计,力图达成高中语文新课程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检测反馈、课堂合作探究、课后练习提高等环节以及朗读、思考、讨论、写作等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亲近文言,提高文言语感,并且培养其思维习惯,懂得去思考人生。以学生为主体,由感性的文言知识开始,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往更深的层面去发掘文章蕴涵的美感,从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gt84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