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今天状态很好,直播非常成功。我在光明网直播中秋赏月、天宫二号,吸引了五十多万人!”2016年中秋之夜,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消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这只是光明网与科学家合作进行视频

admin2021-11-03  31

问题 给定资料
    1.“今天状态很好,直播非常成功。我在光明网直播中秋赏月、天宫二号,吸引了五十多万人!”2016年中秋之夜,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消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这只是光明网与科学家合作进行视频直播的一个缩影。借助光明云媒、一直播、映客等平台,光明网的科普直播覆盖人群已经超过2000万人次,不少科学家也在不断“涨粉”。
    自2016年7月份以来,光明网陆续推出了20多场科普直播。营养学会的于康教授在直播间变身“超级答人”,短短半小时就回答了40多个网友的问题;食品科技学会的沈群教授走进方便面工厂,当起了“讲解员”;抗癌协会的刘端祺教授详解“如何远离肿瘤君”;地质学会的赵国兴主任与网友畅聊“喝水”的艺术……
    俗话说,眼见为实。光明网首场科普直播的初衷,就是让网友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力学会科普部部长郭亮与科普主播白璐一起,上演了一场“皮筋勒西瓜”的科学实验。
    弹性势能、胡克定律、裂纹扩展……这些晦涩的力学知识,转化为一场“西瓜大爆炸”表演,300多根皮筋勒下去,直播的氛围越来越热烈。数据显示,一个小时的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过一百万人,这么好的传播效果让参与直播的专家也吓了一跳。郭亮在直播后兴奋地说,这种科普形式非常直观、有趣,以直播的形式做科普很新颖,很“嗨”!
    冰冷的“科普”通过直播的形式,接了“地气”,有了人情味。中秋之夜,郑永春牺牲与家人团圆的时间参与视频直播,讲月球、聊外星人、谈天宫二号,直播过程中竟然还无意间引来了自己高中同学的“围观”,一句“老同学,好久不见”让他心里暖暖的。当晚的直播网友互动留言1200多条,关于探月梦的讨论一直持续到深夜,“中秋直播一点也不孤单”。
    郑永春感慨地说,科普直播有传统平台不具备的“真实性、实时性、不可预见性”,这对科学家和主播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策划充分、应变能力强。
    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大鹏认为,科学家应该是科学传播的第一信源,但现实中没有做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传播也需要借助这些形式,让科学传播变得有趣、有料、有生活。
    我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从科普图书、科普报刊,到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再到“互联网+”时代下的科普信息化建设,科普的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找准科普工作的方向、方位和发力点,成为科普人共同思考的话题。
    中国科协科普部科普传播处副处长黄晓春表示,信息时代,科普供给侧改革需破解“科普普什么、怎么普”的问题,只有真正了解到群众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知识,才能做好科普工作。
    在王大鹏看来,科普直播就是“科普供给侧改革”的一种有益探索,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以及单纯以知识传播为主要内容的模式已经“过时”,“科普直播既可以让科学家从幕后走到台前,通过互动的方式与公众建立起沟通交流的桥梁,把埋藏在他们日常科研工作中的科学用公众可以接受的方式和语言阐释出来,又能够摆脱科研人员留给公众的刻板印象,让科学更加平民化”。
    2.在国外,科学家开展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沿袭,并形成了一整套体制,从形式上有发行出版物、公共报告、开放研究场所等。如英国学会组织的“圣诞夜少年科普讲座”以及德国的“科学长夜”都是科学家走出“象牙塔”,与公众面对面进行科普交流的经典案例。在英国,每到圣诞前夜,科学家就会和公众一样盛装华服,向大家讲述自己一年来的研究成果,展示自我迷人的魅力。
    此外,很多科学家都写过通俗易懂的科普著作,如《昆虫记》《宇宙波澜》《寂静的春天》等科普经典。正如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所说,只有科学家本人才是科普工作的绝佳人选。
    “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在科普的策划上都非常用心,他们会根据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以及当前的时尚潮流策划科普活动,让科学充满趣味性。”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国际公众科学技术传播组织科学委员会青年委员刘萱说。其中,一些科普研究者的奇思妙想令她印象深刻。
    “有一个叫‘地球女孩’的灾难游戏我就尝试过。在这个游戏中,玩家化身为地球女孩。她会面临不同的灾害,包括海啸、地震、山洪、泥石流等。每一关都十分惊险,扣人心弦。地球女孩在面对灾难时,必须告诉村民正确的做法。如果做错,她就会和村民一起接受厄运。而后,电脑会给出正确答案。”
    诸如此类精心策划、让科学变得充满趣味的方法不胜枚举。如利用欧美人喜欢在周末逛市场的习惯举办科学集市。“就好像跳蚤市场一样。”刘萱形容,科学家会把自己的科技作品“摆地摊”,让周围的居民前来“赶集”,同时进行科普。
    此外还有许多充满创新性的科普形式,比如“科普俱乐部”,让科学家演示自己的作品并且表演科普滑稽剧;科普派对,在派对上,主办方会提供饮料,有DJ伴舞,年轻人可以一边跳舞一边享受科普的饕餮盛宴,让科学知识潜移默化地进入公众的生活之中。
    “总之,现阶段,国外许多科普活动虽然呈现分散性、分众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和公众的生活习惯及时尚潮流巧妙融合,因此公众更加愿意参与。”刘萱说,这会让科普更有趣味,让科学更具吸引力。
    “欧美一些国家以及日本,已经有硬性规定,在申报科研项目时,一定要在申报书上写明除了做项目之外,还要承担什么样的科普任务。”刘萱介绍。
    将科研与科普紧密结合有其历史渊源。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大陆公众在一系列重大科技议题中对科学界产生了误解和不信任,例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转基因食品”等重大话题的出现,都带来了公众与科学界的隔阂。“可以用紧张形容那个时候公众与科学界之间的关系。”刘萱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研与科普顺势“联姻”。相关部门在科研项目中增加了科普任务,要求科学家在项目启动前,就用通俗的语言向公众介绍项目内容,在得到公众支持后项目方能进行:在项目进展阶段,科学家要用公报的形式向公众展示科研进展;项目结束后,还要让公众理解科研工作带给他们以及社会的影响。
    刘萱表示,这种做法一方面让科研工作公开透明,在公众的监督之下完成,同时也有助于消除公众对科学家的质疑和误解。此外,在和公众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科学家也受益良多。
    英国组织的“灯塔计划”便是明证。伦敦大学设立了科研项目公众参与部门,科学家通过与公众以及其他专业学者的交流,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建议,并且从公众的需求出发,找到更好的研究方向。“通过科学传播,公众参与到科研活动之中,这让科研活动更加开放。”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曾回忆,儿时,母亲经常会带他到科技博物馆,每次都会玩上一整天,使他的好奇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据刘萱介绍,在国外,针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已经与正式的学校教育环环相扣。比如在美国,科学课程都会和科技馆内相应的实体展出相对应。“相当于正规的校内教育和社会上的科普教育已经建立了无缝隙对接。”
    此外,在西方,定期带领青少年到科研实验室参观,并请科学家进行科普演示已经成为学生周末的一项休闲活动,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
    “科普的意义在于激发参与者的兴趣,特别是让青少年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唤起他们对科学的热爱,这样才能让科技事业‘薪火相传’。”刘萱说。
    3.2017年9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来到中国科技馆,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刘云山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科普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更好服务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科学普及是指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一种活动。除了普及基本的科学知识与基本的科学概念之外,其主要内容还包括实用技术的推广,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传播。科普的益处是多方面的,这包括对科学的益处、对国家经济的益处、对个人的益处,等等。
    知识就是力量,但是这种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还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因此,作为科学普及源头的科研人员,也应该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科研人员参与科学普及,可以把他们掌握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传播出去,从而让知识的力量真正发挥出来,让广大公众学科学、用科学。卡尔.萨根在《魔鬼出没的世界》中谈道:“在科学的所有用处中,培养出少量的、专业知识水平很高、高酬金的牧师式的专家是不够的,事实上也是危险的。相反,某些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方法必须在最大的范围内使公众得到了解。”因而,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做科普。
    搞科普是有门槛的,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多半望而却步,而这对于长期从事某一领域专业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来说,似乎是轻车熟路的事情。但从实际来看,很多科研人员对搞科普的态度,不是“兴趣不大”,就是“没有时间”。根据科技部的数据,在180.84万科普人员中,有专职人员23.42万人、兼职人员157.42万人。其中,有中级职称以上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普人员80.82万人,占科普人员总数的44.7%。
    从事科普的公益工作,在工作单位或者机构得不到认可和鼓励,是科学家不愿从事科普工作的原因之一。“有些科学家嘴上说科普很重要,但内心深处仍然轻视或不屑做科普。甚至认为是科研做不下去了才去做科普。”某专家表示,“现在一些科研单位中,‘重研发、轻科普’的老思想还很重。我曾经见过很多尝试做科普的科学家,在不受认可的大环境中最终选择放弃。”
    在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下,科研人员热衷于出成果、发论文,因为这些直接影响着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切身利益。而对于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却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与手段,导致很多科研人员都是在默默无闻地从事科普工作。可以想象,在这样的评价体系“指挥棒”的引导下,科研人员搞科普,不仅占用自己的研究时间,而且得不到任何显性的回报和实在利益,所以他们“没时间”“没兴趣”搞科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做科普,当然少不了媒体的传播。目前一些科学家做科普的一个难点,就是非常担心自己说错了。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这边科学家刚讲完话,可能5分钟以后网上就能见到采访内容。对于科学家而言,如果说错了一些内容,他们多少会觉得丢人。而另一个难点在于,很多媒体记者缺乏必要的科学素养,在采访科学家后,没有能够准确地用科学语言表达,从而造成“科普做得不科学”的假象,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公众对科学家的误解。因此,科学家们面对媒体往往抱着不说、少说的态度,这样无疑会使科普效果大打折扣。
    4.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共同组织开展的2016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于9月在全国各地集中开展。9月21日至25日,M市全国科普日科普系列活动精彩登场,市科协围绕“创新放飞梦想,科技引领未来”的主题,举办了一系列科普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市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尊重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
    市科协举办了规模盛大、精彩纷呈的科普展,不仅有介绍不同领域生活常识的科普展板,还有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科学大篷车”,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展出了当前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包括无人机、虚拟骑行、3D影院、3D打印、机器人等。
    机器人是科普展里的明星,市科协新近添置的6个名叫“阿尔法”的机器人收获了大批“粉丝”。唱歌跳舞、点头哈腰……机器人听从“粉丝”们的吩咐做出不同的动作,逗得“粉丝”们哈哈大笑。VR虚拟骑行是一个人气极高的项目,由于想玩的人特别多,排队等待时间往往要半个小时。市民坐在自行车上。戴上VR眼镜,仿若骑行在美丽的郊外,周遭是原生态美景……
    9月23日下午,“神奇世界,魔法科学”科普秀走进了愉园小学,为愉园小学的同学们带来奇妙的科学实验,该校五、六年级的同学观看了科普秀,亲身体验科学的神奇魅力。
    泡泡秀、可乐变清水、空中火焰、云中仙境……科普秀中,两位科学老师以有趣的对话、生动又新颖的舞台表演形式,用科学的方式破解日常生活中的“神奇魔法”,让同学们感叹科学的力量。活动现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实验,活动结束之后,同学们还意犹未尽,沉浸在实验的新奇和精彩中。愉园小学周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科普知识进校园使学生走出了课本,了解了许多科普知识,让学生把老师课堂所说的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对于学校今后的教学是一个新的开发内容。
    9月24日,市科协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M市森林公园举办科普一日游活动,100多名青少年学生通过微信报名参加。
    大家在科普专家的带领下,首先饶有兴趣地观看了科普长廊、参观科普馆,科普馆内收藏的200多种栩栩如生的珍稀动物实物标本以及所展出的丰富科普图,让他们啧啧称奇。“这些动物标本怎么制作的?”“怎么保存下来的?”在科普专家的介绍下,“科学迷”们的一个个疑惑得以解开。市九小五年级学生小赖兴奋地说,以前来森林公园只是简单地游玩,而这次从科普角度参观与以前“不一样”的森林公园,学到很多有用的科学知识,对各种动植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M市科协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科技是国家昌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举办这一系列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促进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助力M市振兴发展。
    5.“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这一重要讲话,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一个民族是否真正热爱和理解科学,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创新的种子,不可能在科普水平极低的情况下萌发和生长,必然要以一定的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为依托。历史上,工业革命之所以始于18世纪中期的欧洲,有人分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时的欧洲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加快,人们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科普,培育好公众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肥沃土壤,科技创新之林才能树大根深、枝繁叶茂。
    1956年10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1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普积极分子。随后,参与科普创作成了一种“时尚”,连华罗庚、钱学森这样的大科学家都积极投身其中。在这样的氛围下,少年儿童出版社决心完成一套科普丛书,全面地向少年儿童传达最基础的科学知识,于是便诞生了日后风靡全国、家喻户晓的《十万个为什么》。这其实是新中国重视科普工作的一个缩影。在持续不断的工作推进下,我们也日渐收到实效。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进一步缩小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的进步,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大力推进科普工作,旨在进一步夯实民众的科学素养根基,关键一环在于解决“信科学”的问题。当下,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海量信息纷繁庞杂,知识获取渠道多样,相较于科学知识的普及,逐渐培养民众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强化其运用科学辨别、判断事物的能力尤显重要。有人说,一个缺乏科学精神、独立思考的民族是非常弱不禁“风”的。一有风吹,就会“草木皆兵”;一听风声,就会“暴风骤雨”。再浅薄的忽悠,再无知的谣言,都能让人深信不疑。一段时间以来,生活中,种种伪科学谣言、鬼神之论不时泛起,一些人,包括不少领导干部迷信鬼神,打卦、算命、看风水不亦乐乎……如此种种,无不鉴照出公民科学素养亟待提升的现实。要让公众在各种伪科学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应让科普先行。
    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尤为关键。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普及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唯有像重视科技创新一样重视科学普及,为创新创造广阔深厚的土壤,我们才能顺利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型国家的华丽转型。
参考给定资料,以“全民科普”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观点明确,立意深刻;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全民兴科普 方可强中国 近年来,我国教育和科学事业飞速发展,人们的科学素养也随之不断提升。然而,“塑料大米”“棉花肉松”等谣言在朋友圈频繁出现,抢盐闹剧在多地同时上演……种种现象表明,我国民众的科学素养依然比较低。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推进全民科普、提升民众科学素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施行“科教兴国”战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取得了诸多重大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究其原因,从个人角度看,很多人认为钻研科学是科学家的工作,普通人不需要了解复杂科学原理;从教育角度看,我国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科普教育对于升学意义不大,学校和家庭对此热情不高;从科普形式看,当前我国科普形式过于陈旧、单一,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鉴于此,我们亟须推进全民科普工作,改变民众科普意识薄弱的现状。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全民科普是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就无从谈起。纵观历史,要启发民智必从普及科学着手。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牛顿的万有引力,诸多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开启了民智,为欧洲启蒙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打出了“德先生”与“赛先生”两面旗帜,以民主和科学唤醒了民众,解放了国人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可见,只有切实推进全民科普工作,我国的公民素质才能得以提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得以实现。 全民科普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要保障。长期以来,“科而不普”的局面暴露了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短板,长此以往,将会阻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而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航空航天局和能源部等非常注重科普工作,他们利用国家实验室等平台和实施非正规科学教育计划来实现对公众的科普。通过努力,美国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由此激发,从而为美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增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可见。全民科普对于推进科技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有着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全民科普的重视,让科学从实验室里走出来,进入寻常百姓的视野,通过提升每个公民的科学素养,推动我国科技不断向前发展,尽早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gacp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