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真题 1000是100的10倍。但是当分母大到上百亿的时候,作为分子的这两个数的差别就失去了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沧海一粟。这使得在培养与选拔人才时,知识尺度也变得毫无意义。 现代网络技术可以使你在最短

admin2016-03-13  38

问题 2009年1月真题
    1000是100的10倍。但是当分母大到上百亿的时候,作为分子的这两个数的差别就失去了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沧海一粟。这使得在培养与选拔人才时,知识尺度也变得毫无意义。
    现代网络技术可以使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你所需要的任何知识信息,有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感叹有何必要为学习各种知识数年寒窗呢?这不无道理。传授知识不应当继续成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功能。学习知识需要记忆,记忆能力是浅层次的大脑功能,人们在思维方面的差异不在于能记住什么,而是在于能提出什么。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与此种能力之间没有实质性联系,否则就难以解释,具备与爱因斯坦相同知识背景的人有的是,为什么唯独他发现了相对论。硕士、博士这些知识头衔的实际价值一直受到有识之士的质疑,道理就在这里。
    “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曾经激励了几代人的口号,正在成为空洞的历史回声,这其实是时代的进步。

选项

答案 知识真的不再是力量了吗? 题干通过一系列存在问题的推理,草率推出结论:不再相信“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口号,这是“时代的进步”。这一论证存在诸多认识上的错误,结论是有问题的。 第一,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确实只能称为沧海一粟,但是这并不是说培养与选拔人才时知识就不重要。因为尽管个人的知识与整个人类知识相比微不足道,但是就某一个领域而言,个人的专业知识依然可谓丰富而有用,所谓“术业有专攻”,也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题干认可有些大学毕业生认为我们不必为学习各种知识数年寒窗的观点,其实是作者没有认识到,知识信息和在学校里获取的教育是两回事。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没有这些能力,即便我们获得了一堆信息,实则也无异于乱码。 第三,知识与培养批判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之间真的没有实质性联系吗?倘若没有知识,拿什么来构建我们的思维体系?用爱因斯坦来举例也只能说明知识背景是发现相对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假如爱因斯坦是文盲,没有知识,他也还能发现相对论吗?第四,题干并没有提出衡量知识有用性的标准,更没有衡量硕士、博士价值的标准,就说知识与能力不匹配,使得硕士、博士的实际价值一直受到有识之士质疑。这显然不具有说服力。因为真实情况很可能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出了问题,导致一些混文凭的人拿到了文凭,却没有掌握与其相称的专业知识。而另一方面,能力平庸的硕士、博士确实存在,却也不乏有创造性成果的硕士、博士。 综上所述,该论证存在种种逻辑问题,结论实不可信。

解析 逻辑问题解析
    本题题干论证中存在以下逻辑漏洞,供参考:
    (1)“当分母大到百亿的时候,作为分子的这两个数的差别就失去了意义。”该论证是欠妥当的,两个数的差别再小,必然还是存在差距,因此其意义还是存在的,只是相比较而言多少的问题。
    (2)由上述前提得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只是沧海一粟。这使得在培养与选拔人才时,知识尺度已变得毫无意义。”这是很明显的不当推论。在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每个人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并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知识没有差距,更不能推出知识的差异对于选拔人才是毫无意义的。
    (3)“现在网络技术可以使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你所需要的任何知识信息,有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感叹有何必要为学习各种知识数年寒窗呢?这不无道理。”该论证有待商榷。首先,用某个大学生的言论作为论据过于轻率,论证基础薄弱;其次,检索到知识和掌握知识是两个不同的话题,能否正确的运用知识更是有待研究。
    (4)文章论证中,由“学习知识需要记忆,而记忆能力是一种浅层次的大脑功能”,进而推出结论“知识与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无关”,作者这里有主观臆断之嫌。学习知识需要记忆,但并不代表学习知识只需要记忆,这里面的知识并非表面意义的知识本身,而是能够消化、吸收、运用的。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也是在培养和训练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5)文章中“人们在思维方面的差异,不在于能记住什么,而在于能提出什么。”这种表述犯了非黑即白的错误,可能二者的结合才能体现思维真正的优势。
    (6)“具备与爱因斯坦相同知识背景的人多的是,为什么唯独他发现了相对论。”这是作者的主观臆断,作者忽略了知识背景也是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必要条件:即使知识背景不是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必要条件,以此来论证“知识与此种能力之间没有实质性的联系”也存在着以偏概全的问题:更何况这样的论证和“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没有必然联系、
    (7)“硕士、博士这些知识头衔的实际价值一再受到有识之士的质疑,道理就在这里。”该论证并没有提出衡量知识有用性的标准,更没有衡量硕士、博士价值的标准,因此其整体的论证过程还有待研究。
    (8)文章通篇讨论的都是知识之于个人,而最终的结论却成了知识之于人类社会,个人与人类社会是不同的概念,这样的结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gC4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