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材料二: 课文摘录: 19世纪

admin2021-06-30  24

问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材料二:
    课文摘录: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当时,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19世纪40年代,俄国势力侵及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美国也积极参与到侵华活动中。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两次鸦片战争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40余艘,士兵4000多名,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了抵抗。这场反击英国侵略的战争,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结束。《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1844年,美国、法国分别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等侵略者从鸦片战争中获得了种种特权,但是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它们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次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遭到清军反击,英法兵舰损失很大。
    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面对英美官员交涉鸦片烟土需要国际知识,便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林则徐被贬后,把《四洲志》交给他的朋友魏源。魏源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部书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福建布政使徐继畲是又一位开眼看世界的人。他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留心搜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瀛寰志略》一书。《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要求: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选项

答案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段编辑好的“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视频。 教师:大家刚才看的短片是哪两场战争,反映了什么事件?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同学习本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营造气氛,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两次鸦片战争的情境中,为新课教学打好基础。 二、新课讲授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有关19世纪中期的中国和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情况的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展示的材料内容,尝试总结这一时期世界与中国间的主要差异。 学生阅读并思考相关内容后,将这一时期世界与中国间的主要差异整理为以下内容。 (1)政治:中国实行君主专制,日益腐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世界范围内建立。 (2)经济:中国表现为小农经济,科技落后;世界其他国家表现为开展工业革命,生产力提升。 (3)军事:中国表现为武备落后,军队战斗力低下;英美等国表现为船坚炮利。 (4)外交:中国表现为闭关锁国,愚昧无知;英美等国表现为推行霸权,进行殖民扩张。 (5)综合表现:中国表现为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世界其他国家表现为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二)两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 (1)战争的起因 为了阻止鸦片的输入,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到任后,采取积极措施,将收缴的英国和美国商人贩卖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鸦片商人唆使英国政府宣布对中国发动战争。 (2)战争的主要经过 1840年,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40余艘,士兵4000多名,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此后,英国军队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不断进犯,在南京下关准备攻城。清政府被迫接受英国提出的要求。 (3)战争的结局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按照条约规定,清政府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1844年,美国、法国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4)战争影响 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的起因 英国等侵略者从鸦片战争中获得了种种特权,但是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他们便要求修约。清政府以《南京条约》不是商约为由,拒绝修约。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战争的主要经过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不断北上,进攻天津。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英法两国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1860年,英法联军先占领天津,后进攻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战争的结局 清政府在列强的逼迫下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两国通过上述条约获得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鸦片贸易也实现合法化。沙皇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承认此前签订的《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 (4)战争影响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开眼看世界 1.代表人物主张及实践 (1)林则徐:组织人员编译整理《四洲志》,设立译馆,搜集有利于外交事务的信息。 (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成为当时中国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徐继畲: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撰成《瀛寰志略》。 2.对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的评价 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有关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的简介材料和人们对三者的历史评价,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对三人的评价。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派代表给出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各组的观点进行点评和归纳,得出最终结论,具体内容如下。 (1)进步性: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效仿,是对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 (2)启蒙性:为我国早期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准备,起到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引导探索救国之路的作用,开创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3)爱国性: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强国御侮。 (4)局限性:没有脱离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对西方的学习是肤浅的,局限在器物(技术)层面;根本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没有付诸实践。 【设计意图】学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在分析过程中对比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情况,培养学生分析中外共时性问题的能力——历史时空观。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结合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本课重难点知识的练习试题,请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作答。作答时教师予以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演练试题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做到查漏补缺。 四、本课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内容,带领学生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知识要点,加深记忆,巩固理解。 五、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一篇小论文,题目是“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战败能否避免?”,请学生课后结合材料予以分析论述,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论文。 【设计意图】在历史小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fFa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