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上古中世纪印度种姓制度的演变及基本特点。(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真题)

admin2018-01-12  20

问题 简述上古中世纪印度种姓制度的演变及基本特点。(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真题)

选项

答案种姓制度,是印度的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包括瓦尔那制度和后来从中衍生出的阁提制度)的泛称,正式产生在后期吠陀时代。 (一)种姓制度的演变。(1)上古时期的瓦尔那制。婆罗门教的典籍规定了各个瓦尔那的地位以及不同瓦尔那成员的不同权利和义务。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种姓。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种姓。刹帝利的基本职业是充当武士。国王一般仍属于刹帝利瓦尔那。刹帝利是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的等级。第三等级是吠舍种姓。吠舍是平民,没有政治上的特权,必须以布施(捐赠)和纳税的形式供养完全不从事生产劳动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种姓。他们的职业是为以上三个种姓服务,从事手工业与做奴仆。 (2)中世纪的发展与阁提。中世纪种姓制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四种姓中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高级种姓仍然保持着他们的统治阶级地位。吠舍种姓原为从事农、牧、商业的平民集团。随着封建制的形成,从事农牧业的居民逐渐沦为依附农民,与原来的首陀罗农民地位接近。首陀罗种姓原为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主要从事各种手工业劳动,还有的从事农牧业和渔猎生产,社会地位低下,其中有的就是奴隶。7世纪时,首陀罗中的分成制农民和租佃农民逐渐转化为封建依附农民,而吠舍种姓下层村社自由农民地位下降,也沦为租佃王田和僧俗贵族土地的依附农民,这两种来源的依附农民逐渐融合,形成新的首陀罗种姓。 在中古时期,印度的种姓制度更加复杂。在四种姓之外,还有各种阁提。阁提按行业划分成众多种姓,种姓内职业世袭,设管理机构监督成员遵守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违章者要受到惩罚。阁提之间互相隔绝,不准通婚。随着手工业分工的加细,各种手工业阁提的数目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全被组织于阁提之中,处于封建主的统治之下。 (二)特点。(1)各种姓社会等级世袭,地位固定不变。(2)各种姓职业固定不变,世代相传。(3)实行种姓内婚制。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瓦尔那为了保证自己的特权和地位不致因通婚而发生混乱,遂制定了种姓内婚制原则。这是古代印度种姓制的一条基本原则和突出特点。在种姓内婚制下,同一种姓的人通婚受到赞美,不同种姓的人通婚受到歧视甚至惩罚。(4)各种姓的宗教地位不平等。四个种姓中的前三个种姓都为雅利安族,因此,皆可以举行再生仪式,死后可以转世为人,所以称为再生族。第四种姓首陀罗不能举行再生仪式,死后也不能转世为人,所以称为一生族。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cavi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