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贯彻执行能力的测试。 2.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

admin2011-01-08  33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贯彻执行能力的测试。
   2.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劳动人口对少儿和老龄人口的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市场化改革使得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得以重新配置,另外一个就是“人口红利”效应——由于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劳动力供给丰富,储蓄率持续攀高。
   其间,1.4亿至2亿农民从广袤的农村转移至城镇。正是凭借数亿廉价劳动力资源,中国企业生产的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得以在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凭借全球增长最快的“人口红利”,中国实现了持续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
   不过,包括亚行在内的多个研究机构警告,“人口红利”即将耗竭。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延长“人口红利”效应,亚洲发展中国家依靠“人口红利”保持高速增长的好日子就会一去不复返。
   2.2011年春节过后,“用工荒”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的“用工荒”比往年来得早、来得猛,而且蔓延到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安徽、河南等地。频繁出现的“用工荒”现象究竟因何而起?“用工荒”现象到底是全面爆发还是结构性短缺,“用工荒”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我国的“人口红利”开始消失?来北京参加2011年全国两会的一些代表委员对此作了分析和探讨。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王名认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出生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比重增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当初预想的提前到来。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代表的研究显示,在长期的低生育水平下,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发生变化。2013年至2015年左右,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加将接近顶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也将接近尾声,“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
   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代表也认为,“用工荒”现象意味着长期以来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人口红利”行将消失,我国将进入劳动力成本攀高的时代,长期以来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维系。降低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使得我国依赖出口的“增长发动机”大受影响。
   3.2010年以来,各地纷纷大幅上调最低工资,企业出现“加薪潮”,原因是“人口红利”在消失,不涨工资找不到人干活。
   201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事实似乎都在证明,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迅速消失。“来了一天,只招到3个人。”在珠三角G市人力资源市场的一次号场招聘会上,H区一家首饰厂的老板龚先生无奈地对记者说。他的背后,挂着大大的“急招”广告:急招普工多名,出粮准、包食宿,提供夫妻房,月薪1500~2000元。这一天,有大批企业像他一样急着来招人,现场提供了3000多个岗位,但进场求职的只有2000多人。G市劳动部门发布的上半年数据更惊人:全市用工需求量同比增长63.3%,缺口高达24.7万人。
   龚先生经营这家工厂已经15年了,从事出口首饰加工,但他不直接与外商打交道,而是接大厂流出的订单。他说,10多年前根本不愁招不到工人,而且只招年轻的。近几年招工越来越难,一是到处都在抢人,二是年轻人愿意打工的越来越少。现在是四五十岁的也招,但不仅难招,而且流动性大。“最近工资涨得很快,年初起薪还是1000元左右,现在已经达到1500元,见到合适的还愿意再加几百元,但还是难招。厂里没备投下去了,两三百工人都容得下,可现在干活的只有60多人。”
   事实上,普工有岗位没人做,早已不只是珠三角的烦恼。沿海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等地情况类似,甚至江西、湖南、四川等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大省,也都有“缺工”的说法。这让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抢人”。2011年以来,全国已有27个省份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22%,部分省份涨幅超过30%。
   4.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其中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在老龄化社会提速的同时,适龄劳动力人口相应减少,曾经支撑我国保持30年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
   对此,马建堂也坦言,十年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总量都在增加,也都面临着老龄化加快、人口红利减少的问题,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碰到这个问题可能更加突出,人口老龄化会给社会保障带来巨大挑战。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指出,在过去的30年间,我国依靠巨大的人口红利,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劳动力供给充足、储蓄率高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人口红利的消失将降低储蓄率,影响到中国的资本形成,进而降低经济增长。
   5.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傅勇博士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仍要为如何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而不是为劳动力短缺而焦头烂额。实际上,现在农村还有超过2亿的劳动力需要转移。老龄化的到来将加速这一工业化的必经阶段。与劳动力低廉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更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所构建的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巨大的市场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口红利消失使得劳动力成本的适当提高,可以促进节约劳动力的技术进步,并且会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资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要义所在,这对于扭转中国粗放式生产有着关键意义。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迁,整个社会持续40%的高储蓄率将下降。这固然会带来一定风险,冈为高储蓄率对中国增长方式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但是,这又是改变高储蓄低消费现象的好时机,人口红利的消失将提振消费的引擎功能。我们要变投资和出口推动经济为消费推动的经济,储蓄率的下降应是题中之意,人口红利的消失将有利于这种转变。
   最后,老龄化迫使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从现收现付养老保障制度向完全个人积累制度过渡。为了支撑这个过渡,需要把农村转移劳动力纳入新的保障体系,提高当前保障基金的缴费水平。有关研究表明,养老保障的转变将使社会养老负担率下降大约19个百分点。这无疑为政策变迁提供了激励。因而,人口红利的消失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清楚,事情并不会自动地向好的方面发展,而需要我们切实为之做出有效的努力。
   6.普遍的民工荒现象,到底是如往年一样的短期现象,还是真实的人口红利结束的表现;到底是工资太低,导致农民工不愿就业,还是产业到了升级换代的时刻?《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对此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
   《21世纪》:从中国过去走过的路径,以及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径来看,未来中国解决民工荒的出路在哪里?
   蔡昉:这其实是一个人口红利的问题。大的方向上说,就是如何应对人口红利消失的问题。中国如能创新制度安排,至少在2020年前,有望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
   1978年至本世纪初,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中,有27%来自“人口红利”。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直至2000年,中国步入“老龄社会”。“民工荒”的出现,意味着“第一次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枯竭,相反,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加快改革步伐,中国有望获致“第二次人口红利”。这些制度安排包括:良好的、有利于积累的养老保障制度;改善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等。
   值得强调的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公共服务的全覆盖,把目前2.3亿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和就地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变成真正的城市人口,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就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另一半人口红利”。
   《21世纪》:如你所提,中国的适龄劳动人口在2015年达到最高峰,至此第一次人口红利结束,要启动第二次人口红利,计划生育的一胎政策届时是否需要调整?
   蔡昉: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虽然在长期可能产生有利于起到矫正人口年龄结构的作用,但不能完全用人口政策的调整来解决这个问题。不管是否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发展阶段都必然会出现,现在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他们也没有实行过我们这样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也经历了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7.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将有关规定列入宪法。由于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人口无计划增长的局面得到了控制和扭转。据不完全统计,计划生育政策执行30多年来,中国少生了3亿多人。
   不过。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在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同时,也使得老年人占的比例急剧上升,可以说计划生育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我国捉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与此同时,2004年到2011年,我国每年都会出现用工荒,但目前已从局部扩至全局、从周期性变为长期性。
   有观点认为,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科学,造成了生育率低,造成了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未来可能在20年后带来中国人口的大幅度萎缩。所以现在全面鼓励生育缓解老龄化是关键之策。
   经济学家赵晓认为,用工荒和人口负债的始作俑者就是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它使得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在1980年代末期达到顶峰后逐年下降。到1994年,全国小学新人学人数直线下降,小学总人数在1998年后也直线下降。再然后便是21世纪的用工荒。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人门负增长的大势已定,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人口负增长造成的风险。顾宝昌曾于2004年、2009年与多位人口学者、社会学家两度联名上书中央,建议调整现行生育政策,“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多胎的条件下,有计划地逐步放开二胎生育”。
   8.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国策,它一直被强有力地执行着并有效地缓解了我国的人口压力。S市近日继放松户籍制度之后,公布了吸引众人眼球的鼓励“二胎”政策。其背景在于,S市的老龄化日益严重,该市2010年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300.57万人,占户籍人口21.61%,老龄化程度已经接近日本、瑞典等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国家的水平。
   全世界都在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力人口减少,使得社会生产力下降,同时拿国家养老金、退休金的人多了,无形中给国家造成了非常大的负担。
   预防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直接面对的问题,事关城市乃至是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大计。但是,我国也仍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人口仍面临基数大、增长率高、城市农村分布极其不均匀的特征,这给我国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农村人口比例过高放缓了城市化的速度,就业与农村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大局。我国老龄化严重的区域多是发达省市,而在广大的农村人口结构并不以老年化为主,而且存在着广泛的青壮年劳动力,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他们将不断转化为城镇人口重新构造城市的年龄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龄化趋势。
   人口计生委新闻发言人于学军说,不能完全通过调整人口政策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和计划生育有着某种关系,但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产生又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多方面复杂的背景和原因,人口政策的调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多生孩子就真的能解决养老问题吗?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有能力养老才是最关键的,如果一个家庭有好几个孩子,这些孩子如果没有能力养活自己,又如何养老?所以一个孩子也好,两个孩子也好,关键是培养成人,使他们能够自立,同时又能够养老。
   于学军认为,如果真的放开生育政策,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但同时带来另外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权衡积极和消极效果后,我国才明确决定要继续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他说。
   9.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1.77亿人,占人口总量的13.26%,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在Z省,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Z省老龄化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另一组数据表明,按户籍统计,2010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6.6%。“十二五”期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每年将增加42万人,到2015年将达到991.23万人,占总人口的24.18%。随着进入老龄化社会速度的加快,“未富先老”已经成为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2011年3月22日上午,Z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Z省老年人口基本状况暨人口老龄化对策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说,“十一五”期间,该省老人净增136.36万,高龄化发展趋势迅猛,家庭空巢率持续上升。
   有这么一组数据:在60岁以上老年群体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21.09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35%;90岁及以上的长寿老人14.85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8%。城乡老年人家庭实际空巢率分别为74.96%、59.56%,比2006年上升0.97个和4.07个百分点。
   据介绍,过去的5年里,Z省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达3.87%,其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净增32.35万人,年均增长率达6.41%,是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的1.66倍,人口高龄化发展明显快于老龄化发展速度。
   “老龄化程度越高,社会和家庭的抚养压力越重。”Z省老龄事业发展战略课题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0年Z省每100个劳动人口(15周岁到59周岁)要抚养24个老人(60周岁以上);到“十二五”末,可能会出现100个劳动人口抚养31个老人,“列时家庭压力必然增加,社会的养老金支出也会加大。”
   10.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和不断加剧的高龄化,将对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Z省老龄委办公室的统计显示,全省所有市县均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截至2010年末,享受基础养老金的老年人有578万人,月人均养老金60多元;享受当地政府、集体提供的养老生活补助金和高龄津贴的老年人56.88万人,补助金月人均214元。
   “在建立高龄津贴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提高百岁老人长寿补助标准。”Z省民政厅厅长表示,“十二五”期间,Z省将加快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稳步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保障看病就医,关乎老年人切身利益。Z省卫生厅有关负责人说,“十二五”期间,Z省将继续探索推行更多惠民政策,着力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缩短结报医疗费用流程。
   “目前,我们正计划把统筹地区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全部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同时,推进新农合医疗机构联网,实现病人到省级定点机构也能及时结报。”据悉,今后Z省将进一步加强医疗费用控制,推进支付方式改革,通过多种手段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Z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保障好企业退休老人的基本生活,关键要探索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着手研究调整机制建设,我们将根据国家研究成果,并结合Z省实际把该项机制建立起来。”相关负责人认为,养老金的调整要与经济发展速度挂钩,与当地职工工资水平、居民消费水平以及物价上涨情况联动。
   11.如何尽可能延长“人口红利”?亚行和蔡昉等经济学家,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开出的药方是: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
   亚行的报告指出,近年来新涌入城市的农民工,非熟练工人和半熟练工人仍然占主导地位。大约三分之二的农民工未接受过任何职业训练。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职业技能,这些流动农民工在城市里很难找到待遇好的工作。他们背井离乡,无法在城市里充分享受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研究发现,熟练工人的短缺已经导致企业找不到和留不住合适的员工,这大大限制了我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同时,非熟练工人中失业及就业不足的人似乎越来越多。
   “尽管每年都有近500万新毕业的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但内资和外资企业都抱怨求职者的低就业能力。只有10%的毕业生能达到外资企业有关英语技能的要求。”报告说。
   了解中国劳动力供求真实状况的人们担心中国低成本劳动力的数量优势将逐渐消失。不过,亚行认为情况还没到那么糟糕。蔡昉也认为,尽管劳动力开始供不应求,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国经济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
   “我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更多的是来自质量而非数量。”亚行的报告说,为保持可持续增长,低成本劳动力消失的不利影响应该被劳动技能和生产率提高抵消。
   蔡昉建议,中国应加快培育劳动力市场,通过形成一个机制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和加快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对寻求‘人口红利’替代增长源泉的中国经济来说,是经济增长保持可持续性的必要制度条件。”
请结合给定资料,以“第二次人口红利”为主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字数1000字左右。
   2.主旨明确,针对性强。
   3.思路清晰,内容贴切。
   4.语言准确顺畅,书写工整。

选项

答案 让人口红利再“飞一会儿” ——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创造经济增长新源泉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转变时经济发展的贡献将由人口红利阶段转为人口负债阶段。“人口红利”即将耗竭。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延长“人口红利”效应,我国依靠“人口红利”保持高速增长的日子就会一去不复返。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挖掘新的人口红利,成为了摆在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过去的“人口红利”依靠的是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低下使得中国很长一段时期只能靠加工廉价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来发展经济。然而“劳工荒”的频繁出现让我们看到,廉价劳动力无限供应的时代已经开始远离中国。当前,人力资本的不足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人口红利的效用未能较好发挥。因此,挖掘新的“人口红利”需要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来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创造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人力资本积累的基本前提。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不久前公布的“十二五”规划,更是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人口结构中投入生产的劳动者比例下降,劳动者负担上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集约型增长、劳动者生产效率提高的关键途径,也是统筹解决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节点。 促进人力资本开发与投资是实现人力资本积累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已经为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人力资本。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人口素质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人力资本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对人力资本存量的开发很重要,因为它是开发新“人口红利”的主要形式。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强调继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这是为经济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活力的重要保证。 加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是实现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补充。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显示,当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保护劳动者权益是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社会进入老龄化阶段以后,养老、医疗等社保制度建设更是关系到国家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制度还不够完善,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还有待加强,劳动者工资待遇还比较低。对此,必须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切实保护劳动者就业权益,让劳动者更有尊严地劳动。 国家要发展,人才是根本。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实现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创造经济增长新源泉,让人口红利再“飞一会儿”。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cTl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