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从“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分析下列材料中观点的合理性。 (2)根据相关理论分析下述材料中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3)联系学校德育实际,阐述下列材料中观点的现实意义。 夫教育目的不能仅在

admin2018-10-17  34

问题 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从“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分析下列材料中观点的合理性。
    (2)根据相关理论分析下述材料中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3)联系学校德育实际,阐述下列材料中观点的现实意义。
    夫教育目的不能仅在个人。当日多在造成个人为圣为贤,而今教育之最重要目的,在谋全社会的进度……若不骂人,不偷,不怒,不慌,不得罪于人等事,先时多为此道德高,然而此为消极的,于今不能谓此为道德。盖彼者,不过无疵而已,与社会虽有若无。今因于社会进步上着想,吾等当另定道德标准,谓“凡人能于社会公共事业,尽力愈大者,其道德愈高。否则,无道德可言。易言之,即凡于社会上有效劳之能力者……则有道德,否则无道德。”若斯数语,包含无限道理。愿诸生用为量人量己之尺,相染成风,使社会上渐渐均用此尺,度己亦用此尺,量人则去,所谓社会自觉心,社会进步者不远矣。(节选自张伯苓:《以社会进步为教育目的》,1919年。)

选项

答案 (1)合理性:针对当时国弱民贫的严峻现实,以及满足于个人完善、培养圣贤的教育传统,论者更加强调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培养人的社会意识的能力,服务社会公共事业,促进社会进步,这种主张切中时弊,具有历史进步意义;20世纪以来教育对经济发展、文化变迁、政治变革、道德进步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论者在世纪之初就洞察到教育的社会功能,颇具远见。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论者认为,教育目的不仅在于个人,更在于社会。当今教育的最重要目的不在于造就圣贤,而在于谋求社会的进步,培养具有效劳社会能力的新人。这表明论者在教育目的上具有鲜明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3)现实意义:在德育目标上,不但要进行坚守道德底线(不骂人、不偷、不怒、不谎、不得罪于人)的教育,还要在这个基础上有积极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引导学生主动为善,对学生进行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教育;在德育内容上,不但要进行个人私德教育,更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cJVj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