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

admin2017-05-15  23

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
(1)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维度为《伶官传序》设计一个教学导语,200字左右。
(2)下面是某教师教学《伶官传序》第③④段的教学设计(摘录)。
步骤一:教师指导学生集体朗读第③④段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让学生完成第③④段的翻译。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
步骤二:课堂互动学习,学生讨论问题:
1.第③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第③段和第④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3.第④段以问句结尾有何具体作用?
步骤三: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提问并加以总结评价。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结合课程性质与文体特点,分析该教学设计的优缺点。

选项

答案 (1)导入语:昔年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称霸一方,盛极一时,可最终也只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而后虞姬香消,乌骓殉主。真是可悲可叹!项羽将自己的惨败归因于“天亡我也”,也就是所谓的“天命”。而实际上,自古以来的许多失败者,上达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会将失败归结为“天命”,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难以违背。然而,也有人认为“成事在人不在天,盛衰由人不由命”。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更正确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伶宫传序》,一起探讨“事情的成败究竟能否由天命决定”的问题。 (2)该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优点: ①教学步骤明晰,内容难度逐步加深。材料摘录的教学设计片段共分三步,从步骤一的朗读课文、学习字词句,到步骤二、步骤三的文段内容主旨分析,教学难度根据课文内容递增,符合学生学习从易到难的规律。同时,教师设计课文朗读,讲解重点字词句,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诵读古代诗文和文言文”与“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的要求。 ②教师设计课堂互动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以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保证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朗读、翻译、回答问题后,都及时加以评价指导,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该教学设计存在以下缺点: ①教学步骤内部的教学内容及要求不够完善。学生朗读课文的方式过于单一,仅限于集体朗读,缺少示范朗读,无法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学生翻译课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提高课堂任务完成效率。材料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未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要求。课堂互动学习部分,教师应明确讨论方式,如分小组讨论等。材料中教师未指明讨论方式,易造成学生课堂讨论出现无序性的局面,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 ②高二年级的学生仍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德育教育。而材料教学设计片段中缺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没有达成“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文中警句的深刻含义以及其现实意义”的教学目标,不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的要求。 ③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方法多样,逻辑严密,说服力强,着重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其在论证过程中,不仅采用举例论证法、引用论证法,最重要的是以对比论证法贯穿全文,使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本文独特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教学。文章第③④段中所运用的对比论证法十分突出,但教师在教学步骤中并未安排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是教学内容上的缺失。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bM84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