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材料 材料1 2017年6月20日,在青海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詹慧龙从供求关系、资源环境、国内外市场及农民收入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十三五”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在需求上,随着经济增速放缓,

admin2020-05-13  30

问题 给定材料
    材料1
    2017年6月20日,在青海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詹慧龙从供求关系、资源环境、国内外市场及农民收入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十三五”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在需求上,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加工企业开工明显不足,农产品需求增速也会相应放缓,推动农业发展的源动力减弱。”詹慧龙说,在供给上,粮食生产连年增产,个别产品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库存增加较多,有些品种短缺。
    詹慧龙称,从生态环境“紧箍咒”看,这些年增产靠化肥、治病靠农药,化肥、农药等使用量已大大超出合理水平,边际报酬递减;而从资源条件“紧箍咒”看,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占用大量好地,耕地数量减少。
    “从国内看,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从前几乎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和土地费用快速上涨,占到了总成本的50%以上。”詹慧龙说,国际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国内农产品价格全面高于国外农产品价格.在全球经济低迷和主要农业国家连年丰收的大背景下,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农业竞争力不强问题日益凸显。
    “由于农产品需求放缓,市场价格提升遇到‘天花板’,将导致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幅下降。”詹慧龙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行业去产能、去库存,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部分农民工返乡,延续多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工资增幅‘双升’已经逆转为‘双降’,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速也将趋缓。”
    材料2
    2016年4月初,S省某县农民王以双正和一位雇工,在自家的地里忙活着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王以双告诉记者,人工费现在越来越贵,种棉花又是特别费人工的活。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但王以双还是坚持每项农活都自己干,能不请人就不请人,这样也可以减少些支出。但即便如此,一年辛苦下来,每亩地的成本也要高达1100多元。刨去这部分成本,每亩棉花就只剩下400多元了,37亩棉花地,总共能收人12000多元。
    让王以双无奈的是,他听说S省2016年棉花补贴价格是每亩150元,比2015年的每亩235元又少了不少。这样算来,忙活大半年,这30多亩地收入还不足2万元。
    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兼顾棉纺企业、流通领域以及农民这三者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政策的作用正在显现,棉纺产业链已经在市场化的路上迈开了步子。市场,正在通过倒逼机制提升产业的活力,促进产业发展。希望相关主管部门监督好、管理好新机制下的市场环节,保障好各方利益。
    材料3
    农业连年增产增收、农业生产力水平迈上新台阶,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2015年粮食总产达到12420亿斤,其他重要农产品也是丰产丰收、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加快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战略空间和重要机遇。
    我国农村地区的产权问题一直少人关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地区的最大资产资源所有者。2014年,B市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195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3967个,参与分配人口314.5万人。乡村集体资产总额为5207.9亿元,净资产为1919.7亿元。根据2014年土地清查结果,全市农村集体土地面积2049.3万亩,其中:农用地1594万亩,占77.8%;建设用地261.1万亩,占12.7%。按权属划分,乡级27.5万亩,占1.3%;村级2021.8万亩,占98.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的公有制以国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为两种基本实现形式。郊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但是至今集体经济组织不具有有效的市场主体地位,处于有法律地位、无法人地位的尴尬境地,无法正常参与市场活动,集体土地沦为一块“唐僧肉”,一些地区出现政府、开发商、村干部、农户竞相争夺土地资源的乱象。其中政府通过发改立项、规划指标、国土供地等审批手段发挥了主导作用,如垄断郊区土地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土地财政、土地金融等,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近郊区大量存在的产业低端、环境脏乱差的工业大院,实质是资源配置机制扭曲下集体土地上的“公地悲剧”,最终结果是地不能尽其利,地利不能共享。
    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矛盾积累聚集,倒逼农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中国用世界10%的耕地和6%左右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当然,中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我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区域.目前却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小麦和水稻等口粮以及玉米的重要商品粮区域。国家实施的新增粮食千亿斤政策以及国土资源部和农业等部门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又通过提高灌溉保障率,不断加速和提升这个区域的物质投入强度,使很多原本是可以依靠自然降水的旱地变为水浇地。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小麦的面积和水稻的面积不断增加,正在不断耗费北方宝贵的地下水资源。东北平原、内蒙古、新疆等众多北方农区,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核心区,正在不断耗费这些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如果不能科学控制,则东北平原就会成为下一个华北平原,而新疆的土壤盐渍化将可能使绿洲成为楼兰。
    为遏制农业面源污染扩大趋势,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就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三基本”指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这些年来,中国化肥、农药用量相当大,生产和使用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是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比世界发达国家却低15%到20%左右,降低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势在必行。”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建议。
    有专家表示,要特别关注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养殖业在农业面源污染所占比重超过一半,
其环保控制措施要前移,从选址、圈舍设计、雨水处理等方面都考虑到环保问题,最后再处理末端生产产生的污染,形成全链条式环保处理模式。
    “关键是要转变农业生产理念和生产方式。”某专家表示,过去粮食生产的压力很大,各地在具体操作中可能不惜任何代价以取得最高的产出。这种不惜环境代价来实现农业增长的理念必须转变,要杜绝欠新账,逐步还旧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今后我国将围绕节水农业、化肥农药使用规模控制、养殖污染防治、解决农田残膜污染、秸秆资源化利用和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六方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确保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即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化肥、农药使用实现零增长,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材料4
    2016年年底,又有一股农产品卖难“寒潮”袭来:某地成熟柿子无人问津,浓烈的腐味弥漫空中:某地大量苹果卖不出去,被用来喂鸡喂猪……农产品卖难悲剧年年上演,似乎没什么新意。
    实际上,这些年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有关方面没少发力,变化也不小。“村村通”工程实施,互联网进村入户,农村的交通和信息瓶颈大为缓解。农产品采购、运输、销售网络初步形成,数以百万计的经纪人活跃田间地头,“农超对接”、电商进村等新型流通模式也风生水起……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农产品仍遭遇价低卖难问题,用现在的时髦话说,这恐怕更大程度上是供给侧出了问题。
    这些年,供需形势变化不小。供给侧方面,从量上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供大于求,很多产量还在持续增加。以最近难卖的苹果为例,2006年全国种植面积只有189.9万公顷,到201 3年就已达227.2万公顷,加上单产提高,总产大幅增加。
    需求侧,量上变化整体不太明显,更大的变化在结构上。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从追求吃饱到吃好,老百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切与日俱增。从质上考量,高品质的农产品往往供不应求。比如,这些年非饲料喂养的家禽越来越受欢迎,但在北京城区,买到真正的散养柴鸡,却并不容易。
    材料5
    农业供给侧改革,被一些专家概述为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下面是几位专家的见解和思考。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表示,“农业供给侧改革早就该改了,因为农产品一直结构性供给过剩,农产品不是生产得越多越好,多了就是浪费。”
    过剩还伴随很多问题。比如,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产品很便宜还卖不出去。过于重视产量就会导致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破坏土地、环境和生态,导致农业不可持续。朱启臻表示,无论养殖业、种植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各种统计部门、行政部门津津乐道的是数量。实际上,数量一方面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要,另一方面过量的生产带来很多没必要的污染。”“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呼声很大。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一样,过去特别重视数量,现在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应该重视质量的时候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表示,农田植物产品,人直接食用的不足25%,而畜用的可大于75%。而我们现行的农业结构则反其道而行之。这样的农业结构导致生产与需求严重错位。
    朱启臻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是让生产者盲目追随市场价格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产业,而是要形成稳定的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业品牌,在农产品结构上与社会需求相对应。农业的生产能力不一定在当年完全释放出来,而是要保持农业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因此,供给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业组织问题。供给侧改革的组织基础就是家庭农场和真正的农村合作社。
    作为经营农业的主体,家庭农场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概念。朱启臻认为,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爱护土地、藏粮于地等目标,只有在稳定的、独立的、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环境下才能实现。但目前社会尚未认识到家庭农场的重要性,尚未创造出家庭农场的生成环境。那种一年换个老板或者有期限限制的承包制、股份制都解决不了供给侧的改革问题。“一年或几年一承包的做法,是逼着老板榨干土地,此问题已经凸显。”
    郑风田认为,在农业领域实现供给侧改革,还须通过补贴、技术研发、品种育种等综合性措施来实现。“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怎么把目前过量的生产转化为有一定品质的安全生产。” 郑风田说。
    任继周认为,实现农业结构改革的路径在于建立粮草并重、“草地+”的草地农业模式,如草地+粮食作物、草地+果树、草地+烟草、草地+棉花等。
目前我国食物消费结构为各类饲料需要量是人用食物的2.5倍。因此粮食大量库存,而饲料大量进口。任继周指出,农田种草、草田轮作,发展草牧业是必要的有效措施。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曾派人到辽宁辉山乳业考察,发现它带动一些地方从以粮为纲转变为草地奶牛业的生产模式。土地肥力提升,地也值钱了,比当地一般地的租金高出150~200元/亩,由于兼顾其他,当地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朱启臻特别青睐类似的种植和养殖结合的综合家庭农场。通过发展种养结合的该类农场,既可以解决养殖业粪便污染问题,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发展可持续的农业;同时,这样的种植业产品也更受欢迎。“种养业的有机循环是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充分认识它的价值。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优秀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农业的现代化。”
    材料6
    “互联网+农业”大潮来袭,给农业带来了巨大机遇。但是在一片热潮中,有些问题也亟待思考和解决。“互联网+”究竟会在农业加快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农民将如何在互联网介入的产业链中分享发展红利?政府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北京积极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等关键环节的深度融合,其“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和路径,或许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在通州区台湖镇的金福艺农科技园里,每个大棚里都装备有各种传感器,实时测定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7项指标,然后无线传送到监控平台。工作人员坐在监控中心通过大屏幕就可以了解大棚里的各种状况,轻点鼠标,就能为农作物调节温度、浇水施肥。技术负责人孙锐介绍,园区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水、肥等使用量减少60%,用工减少70%。
    从2010年开始,北京在13个郊区县的50多个农业生产基地,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作。比如顺义粮食万亩示范方借助物联网、北斗导航、4G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节水节肥,降低劳动力成本,效益十分明显。
    但与此同时,物联网应用也面临着设备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等问题。以金福艺农为例,公司一年的农业收入为3000万~4000万元,物联网建设投入就要700万~800万元,每年的运行维护费用也需10万~20万元。“物联网不像化肥和农药那样能直接产生效益。”孙锐表示,对效益不高的农业企业来说,物联网投入压力巨大。
    原北京市副市长林克庆认为,真正要凸显物联网的效益,关键要扩大运用规模,平摊使用成本。面对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如果技术装备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物联网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久前,北京市农委联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全市“互联网+农业”的重点任务和努力方向,将坚定不移地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完善提升万亩示范方模式,打造一批实施物联网技术的种植业示范点,最终实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播种、灌溉、施肥等精准化作业。
    不怕种不好,就怕卖不掉。农产品价格低、销售难一直是困扰农民增收致富的“老大难”。
    “从供给端看,北京有大约80万亩的粮食、60万亩的蔬菜、100万亩的瓜果,总共200多万亩耕地。从需求端看,仅北京市就是一个有着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大市场,可就这样我们的农产品还存在滞销问题,更别说优质优价!”林克庆说。
    北京市农委产业处处长任志刚认为,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要加快转变农业的经营方式,由传统农业一家一户的经营为主,转到现代农业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上来。另一方面是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等电子商务的发展。
    在密云县河南寨镇,“80后”青年孔博开办的淘宝网店“密农人家”,连续3年位居淘宝网生鲜蔬菜类北京市场第一名。2015年的营业收入达到1080万元,一举解决了当地农民的销售难题。
    “我们并不赞同每户农民都去开办网站.但是鼓励他们‘触网’,比如通过专业电商、微博、微信等各种互联网手段推介自己的产品,力争好收成有个好收入。”任志刚说。
    随着京郊农民纷纷触网,如今平谷大桃约有20%的产量实现网络销售;昌平40个苹果专业合作社的果品通过电子商务销售一空;延庆县北菜园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已实现电商销售额500多万元,占全部销售收入的近60%。
    与此同时,多家企业正在搭建全国行业的垂直电商平台,如大北农旗下的猪联网推出了生猪交易平台、伟嘉集团正在打造全国蛋鸡综合服务电商平台。任志刚说,我们的目标是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互联网应用农业企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90%,互联网渠道销售北京本地农产品占比超过30%。
    材料7
    2017年2月,备受关注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公布。文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为题,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4次聚焦“三农”。
    文件包括六方面: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某镇政府准备召开一次关于“互联网+农业”的会议,假如你是该镇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领导安排你在会议上讲话。请结合材料6,写一篇题为“推进‘互联网+农业’开拓农村新未来”的发言稿。
    要求:逻辑清晰,考虑全面;观点明确,符合实际。不超过500字。

选项

答案 推进“互联网+农业” 开拓农村新未来 各位同志: 大家好! 我镇尽管工业发达但农业前途堪忧。为了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增收、农民致富,亟须推进“互联网+农业”,它为我镇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思路。 发展农业物联网实现专业化生产。物联网技术会深刻改变农业生产的面貌。完成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精准化作业,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信息化,节水节肥,降低劳动成本。为了降低成本,可以通过与兄弟乡镇共同发展,来平摊成本。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实现现代化经营。要改变农产品价格低、销售难的局面,就必须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转到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农业上来,通过专业合作社、行业垂直专业平台,我镇的农业营销跨出了一大步。 “互联网+农业”深刻改变了农业的面貌,未来,“互联网+农业”的推进必将为我镇展示出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农业新未来。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aaR9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乡镇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