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多年平均年输沙量达16亿吨,平均每立方米水中含35千克左右泥沙。黄河水量为长江的1/20,含沙量却是长江的4倍。 泥沙大多来自黄土高原。水利部门工作人员介绍,甘肃兰州以上河

admin2022-06-15  32

问题 给定资料
    1.“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多年平均年输沙量达16亿吨,平均每立方米水中含35千克左右泥沙。黄河水量为长江的1/20,含沙量却是长江的4倍。
    泥沙大多来自黄土高原。水利部门工作人员介绍,甘肃兰州以上河段提供了近六成的来水,而从上中游的分界点——内蒙古河口镇,到河南三门峡河段,河水裹沙挟泥奔腾,九成泥沙来自此处,这导致下游水少沙多。
    不协调的水沙关系,导致黄河“善淤”“善徙”,历史上曾造成不少灾害,也为治理带来诸多挑战。
    在水利专家中,流传着这样的“行话”:“治水不治沙,万事一场空。”
    数据最有说服力: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晋陕交界的禹门口,沙量一度占到全河的55%。“一碗河水半碗沙”,此言不虚。
    治黄必治沙,80多岁的徐老颇有发言权。在陕西绥德县,他与水土流失较了一辈子劲。
    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筹建陕北水土保持推广站。那时徐老才20岁出头,他从黄河水利学校毕业后,背上行囊从西安直奔绥德。
    当时条件艰苦,有信天游为证:“背靠黄河面对着天,陕北的山来套着山。翻了道圪梁拐了道弯,满眼眼都是黄土山。”
    他硬是在绥德扎下了根,从技术员干起,一直做到总工程师,一辈子再没离开过这片黄土圪梁,天天就琢磨一件事:淤地坝。
    在子洲县黄土洼流域沟底,他发现暴雨冲积而成的天然坝居然淤出了一些良田,由此尝试用水力冲填淤坝的方法,反复试验,成功后进行推广。
    而今,黄土高原已有5万多座淤地坝,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用当地村民的话说,“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从前旱了涝了,坡地颗粒无收,现在有了淤地坝,那坝田就是活命田、金饭碗!”
    几十年来,徐老和同事们边试验边总结,从打地埂到坡式梯田,从水平梯田到旱井,探索出一整套坡面治理的经验。无数的像徐老一样的人在这片黄土地扎根,同时扎下的还有治黄“实招”。
    多年之后,“实招”见效,黄河从陕北流到关中壶口,人黄泥沙逐年减少。在山西壶口瀑布景区工作的小赵感触最深,“终于敢穿着白衬衫上班了!”
    2.黄河上游来的是清水,中游甩出的是泥沙,赖在河床冲不走的,往往是粒径大于5毫米的粗砂。
    20多年前,就是这小小的粗砂,让位于黄河大“几”字右上拐弯怀抱处的鄂尔多斯准格尔旗黯然失色。作为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这里曾分布着大片的砒砂岩。
    砒砂岩是岩石风化而成。干旱时,它待在那儿与岩石没什么两样。遇到雨水,它却顿时散作无数粗砂,涌向下游,并最后凝固于下游的河床之上。砒砂岩四处游走,吞吃各处的庄稼与树、草等植被。
    这些年来,人们探索出治理砒砂岩的方法——种植沙棘。
    2019年冬,准格尔旗的圪秋沟沙棘漫山遍野,蚯蚓般的根系牢牢抓住从前随暴雨四散奔逃的粗砂,束缚住了砒砂岩的滋生。长上几年,沙棘林内会冒出星星点点的浮土。油松、榆树梅、山桃,还有袅娜的丁香,也随着沙棘扎根生长……
    准格尔旗有位吕老汉,是当年治理水土流失的带头人。改革开放之初,他出任准格尔旗巴润哈岱乡党委书记,“学着人家打淤地坝,又苦又难,但咱不怕!”10年下来,全乡植被覆盖率提升65个百分点,乡亲们种上了坝田、梯田、水田,“三田书记”一时声名远扬。
    鄂尔多斯高原,有说不完的“吕老汉”,几十年来,一茬接着一茬搞绿化,一张蓝图绘到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2018年,准格尔旗的森林覆盖率达35.3%,植被覆盖率超过70%。
    2012年,准格尔旗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旗),这片过去被戏称“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区域,终于扬眉吐气。
    3.新局长刚到任,律师团就堵上了门,“动我金饭碗,给你下马威!”临危受命,从河南三门峡市信访局副局长“跨界”调任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老骆直言硬骨头难啃:“关停小秦岭金矿,无异于砸人饭碗!”
    登高小秦岭,俯瞰晋陕豫:黄河在这里拖曳出“几”字的最后一道弯。
    20世纪80年代初,这里“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最多时小秦岭曾涌进10万“淘金客”。社会上一度流传这样的段子:跟当地人握手,指甲缝里都能抠出金星子。
    粗放开发,留下污染。登上小秦岭的过程中,山路崎岖,晃过众多供着山神像的崖壁,也晃过当年采金的矿洞。“这矿洞,前前后后挖了521个,坑道最深的能绵延10公里!”保护区职工老李说,当年,一边挖金,一边弃渣,废矿渣撂到山谷,最多时堆了2580万吨。
    2016年,履新不到20天,三门峡市委刘书记就被原环境保护部约谈:限期3年,小秦岭保护区矿权退出、设施撤除、人员撤离、全部修复!
    30多年来,小秦岭历经治理整顿19次,但每次治理整顿过后,依旧“黄金开路、黄河让路”。而今,动真碰硬大不同。生态保护红线成为不容触碰的底线,这给了刘书记、老骆背水一战的最大底气。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修复。刘书记直接给中国黄金集团公司领导写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壮士断腕,坚决清退,这次,央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矿权全部退出,521个坑口用钢筋水泥封堵,设施拆除、人员分流,520万吨矿渣清运下山。针对剩下2060万吨拉不走的矿渣,当地筑墙固渣、覆土植树,“工程+生物”治理措施齐上。
     “再也不能靠山吃山!”刘书记介绍,2018年起,三门峡市每年拿出3000万元,将小秦岭保护区200多名在职干部职工全部纳入财政供养范围。“解决后顾之忧,打造一支冲锋在前的生态铁军。”
    2018年4月,小秦岭治理攻坚期,这200多人都没休假。清明节前,大家提早祭拜完先人就全部进山,在矿渣上种树。矿山修复是世界性难题,已届退休的老李和工友们“屡败屡战”,硬生生摸索出一套“小秦岭经验”。几年下来,修复面积124万平方米,栽树72万株,小秦岭重披绿装。
    砸了采矿金饭碗,保障就业、植树复绿这一桩桩,钱从何来?转变发展方式,更深刻的变革已在路上。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三门峡一次签下50亿元订单。“金矿关了,产业未辍,我们利用国际市场,多元化解决原料来源。”刘书记表示,2018年全市黄金产量99.99吨,原料90%靠进口。
    冶炼技术也在升级迭代:以前用氰化钾、汞冶炼,现在活法冶炼全封闭,有害气体不外泄;以前排污入黄,现在达标处理;以前矿渣是废料,现在将19种金属吃干榨净、变废为宝……“旧账要还上,新账更不能欠,不是不发展了,而是谋求发展的高质量。”刘书记语气坚定。
    不独小秦岭,在陕西府谷黄河入陕第一湾,大小采砂船曾如过江之鲫,而今基本消失;在黄河的二级支流老蟒河,小造纸厂销声匿迹,曾经的劣V类水变成Ⅱ类水……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理念,正在黄河沿岸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4.黄河岸边,曾有纠缠不去的贫困。出陕入晋,壶口瀑布之侧的人祖山下,是苹果城山西吉县。山大谷深,塬岭纵横,人均两亩耕地,当地人年复一年地在黄土里刨食。20年前,县上动员“大栽苹果树”。
    政府并非突发奇想:试种成功,品质颇佳,四处调研,产业看好。可农民疑惑:地里种树咱吃啥?挂果需要三五年,市场销路谁保证?
    县里免费发放果树苗,干部上门督促,村民拗不过,来了招“白天栽树,晚上拔苗”。吉县果业服务中心丁主任苦笑,“有人搞套种,只顾庄稼不管果,庄稼长得比果树还高”。
    社堤村有个小陈,第一个“吃螃蟹”。参过军、见过世面的老父亲都急了:“家里地,分两半,你栽你的苹果,我种我的庄稼!”
    小陈没少受“煎熬”,3年后挂了果,一棵果树的收入顶上一亩小麦,老爷子再没言语,来年也改种苹果。
    黄河总在眷顾她的儿女。深厚的黄土,海拔、温差都刚刚好,让吉县成为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
    如今,吉县拥有果库40家、果品深加工和包装企业17家。小小苹果,为这个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贡献年产值10亿元。“我们现在是5个80%!”丁主任自豪地说,“80%的土地种苹果,80%的行政村是苹果专业村,80%的农民从事苹果相关产业,80%的村民收入来自苹果,80%的贫困户依托苹果产业脱贫。”
    一棵棵苹果树,从山西临汾、运城种到陕西延安、渭南,红遍两岸,绿了山川,富了乡亲。
    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黄河两岸不断延展。
    黄河上游段的句号,画在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郝家窑村。川峁纵横的黄土高坡,保留了20多孔土窑洞,坡下是热闹的仿窑洞农家乐。
    僻处河滩,人均一亩田、庄稼不打粮,20年前的郝家窑村是全县发展的穷尾巴。如今,在脑子活泛的村党支部郝书记的带领下,村里搞起黄河乡村旅游,年创收超过5000万元。
    “咱不能老‘靠水吃水’,而要巧做水文章。”郝书记说。这一“巧”,让黄河轻松了,百姓幸福了。
    问题:根据给定资料,概述黄河沿岸进行综合治理的方法。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有条理,不超过300字。

选项

答案一、治理水土流失。以淤地造田、坡面治理等方式,从源头上拦截泥沙,同时增产粮食。种植沙棘,治理砒砂岩,以退耕还林、保护天然林、建设防护林等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持水土。 二、治理环境污染。清退企业矿权,封堵矿口,拆除设施,清运矿渣下山。实施“工程+生物”治理措施,针对拉不走的矿渣,筑墙固渣、覆土植树,进行生态修复。 三、合理安排人员。对清退人员进行分流,将在职人员纳入财政供养范围,保障就业,打造生态铁军。 四、转变发展方式。利用国际市场,多元化解决原料来源,升级迭代冶炼技术。依据地域特色,发展种植、旅游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ZK53FFFM
本试题收录于: 专业科目题库公选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