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现在的城市越来越拥挤,大家拥有的公共空间越来越狭窄。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缺乏公共意识的行为,令不少人尴尬:在办公室里抽烟、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坐上下扶梯时挡路、垃圾废品随意堆在楼道……这些随处可见的现象,看似都是无关紧要的、无关道德的小事

admin2019-02-02  30

问题 给定资料
  1.现在的城市越来越拥挤,大家拥有的公共空间越来越狭窄。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缺乏公共意识的行为,令不少人尴尬:在办公室里抽烟、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坐上下扶梯时挡路、垃圾废品随意堆在楼道……这些随处可见的现象,看似都是无关紧要的、无关道德的小事,但都事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关乎国家形象,不该被忽略与漠视。因此,涵养公共意识刻不容缓,这是这个时代的呼唤,也是国家文明发展的需要。
    中国人出国旅游、购物越来越多,也使中国人成为中国在国外的最大出口品,随之而来的就是我们不断被吐槽“素质不高”,成为“到处讨人嫌”的游客。在国外的餐厅随处可见“中国人,请小点声”,在国外的厕所也有“中国人,便后请冲水”。在电视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中国大妈在国外餐厅吃饭,她们边吃边聊天,越聊越尽兴,随之声音越来越大,餐厅老板见此情景以为她们在吵架,就拨打了报警电话,当警察赶来想进行调解时,两个大妈十分不解地说:“我们在‘耳语’。”这些足以折射出现代社会公共意识的缺失,在公共空间,中国人少理性,多情绪。
    有不少人认为,即使是在公共场所,我也有我的自由,大声说话是我的权利,便后不冲水也拿我没办法。诚然如此,但没有无边界的权利,人的自由不能僭越道德的底线。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其他人而存在,你所谓个人的权利,有可能影响到其他人;你无意识的一些行为,有可能损害了社会的利益;你理所当然的自由,有可能影响国家的形象。外国的餐厅对中国人来说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人的公共意识极度缺乏。
    民乃万事之本也。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高低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中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中,“高素质,高意识”的美好故事层出不穷。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国人的“素质神经”,中国人的素质水平似乎降到了有史以来的冰点。提高国民的公共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因为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公民,国家的强盛需要高素质的公民,民族的兴旺更需要高素质的公民。
    2.2016年10月,宜家上海徐汇店发布的《告顾客书》引起网友热议。宜家《告顾客书》一是训诫“一个非法的相亲群体”在宜家餐厅的不文明乃至暴力行为,二是要求顾客采取“先购餐后入座”的方式。此举是为了将宜家作为免费社交场所的人拒之门外。
    实际上,此前已经有许多媒体曾经报道过,称在上海宜家家居卖场出现了大量不购物的中老年相亲群体,他们每逢周二和周四都会定时在宜家商场的餐厅内长时间甚至一整天占据座位,喝免费咖啡,个别还吃自带食品,进行相亲活动……由此可见,上述宜家卖场推出的阻隔这部分中老年相亲群体至其餐厅占据座位的“谢客令”,实属无奈之举。
    不止在上海宜家,在全国其他地方的宜家卖场,也都有类似现象出现。其中最令人难堪的现象应该算是“宜家瘫”了,。从网络上的照片看,在各地宜家卖场中,几无例外地都存在着消费者“瘫躺”“瘫坐”在床具和沙发上的现象。更有甚者,还有消费者穿着鞋、光着脊梁、盖着样品被酣睡,情侣双双“体验”在双人床上的现象。应该说,这些现象,对于一个在全世界各地都设有卖场的宜家来说,如果不是仅有的,怕是也绝不多见。
    当然,这些阻隔措施能否延伸到消除卖场内的“瘫躺”“瘫坐”现象上来,还需观察。从宜家上海卖场的相关措施看,宜家显然已经意识到影响其购物环境的“国情”性因素,并尝试改进的方法。对这些措施的度的拿捏和执行力度的把握,对一个面对国内众多家居卖场竞争的宜家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在国外,宜家的产品属于中低档家居,其销售对象以覆盖年轻居住者为主,尤其是那些租住房屋、一次性或短期使用家具的人。在中国,至少在现时,宜家家居在设计理念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仍未脱离“高大上”的层次。与国外卖场的购物环境比,宜家在中国也算花费了心思,推出了许多针对中国消费者及其购物习惯的迁就性措施,但效果如何,有目共睹。
    单就购物环境而言,宜家在某些方面已经难说优于国内一些家居卖场的购物环境。人多、嘈杂,一些消费者更显放肆粗鲁,都影响到了大多数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须知,公共场合绝不是个人可以随心所欲的区域。若人人随意混淆公域与私域的界限,视陋习为个性,那社会将变得混乱不堪,个人权利更将无从谈起。在人与人交往频繁、各种关系交叉错杂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公共意识直接影响着社会秩序。
    “宜家瘫”“占座相亲”等现象理应引发社会的普遍思考。上海宜家的《告顾客书》一定程度上讲是对不文明行为的直接反击,而这对于治理不文明行为远远不够。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民精神与素质研究院院长孙抱弘表示,缺乏公共意识,是目前国人不文明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长久以来,我国素质教育及宣传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国民素质确有极大提高。但是,不重视公共意识的培养,缺乏“他人”概念,不具有整体意识或整体观念,使得现实社会中素质教育及宣传成果甚微。
    3.从一般意义上讲,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可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社会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把公共领域看作是一个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也是一种不同于私人领域的公民社会交往空间。他注意到在资本主义市民社会转变过程中,诸如俱乐部、沙龙、咖啡馆、图书馆、新闻报刊、大学、博物馆等“公共领域”在社会舆论形成中的特定作用。与哈贝马斯一样,其他一些西方学者(如阿伦特等)也研究过公共领域的社会作用。在形形色色的公共领域中,公民可以自由地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进行社会批判、表达自身诉求等,以形成一个对抗强制权力的、政治建制之外的相对独立的行动和舆论空间。因此,相对独立性、自由参与、舆论的公共性等就构成公共领域的主要特征。
    网络空间无疑是当今人类社会交往最主要的公共领域之一,这使得人们必须关注网络公共领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现实社会转变。而网民们也必须认识到,他们所参与的网络行动,不是孤立的私域行动,他们是作为网络公共领域的“公民”(“世界公民”)参与其中的,必须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公共性和社会性。
    但是,在考察目前网络公共空间的网民行为时,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有许多违背公共领域行为规范的现象。英国学者哈丁早在1968年就提出过“公地悲剧”的观点: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力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今天网络无疑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公地”,而如果网民们缺少网络空间的“公共意识”,势必造成网络空间的种种“悲剧”和不良状况。
    当前网络上存在着“舆论二元对立”现象,只要是官方和权威部门的舆论,在网络上必然招致铺天盖地的“拍砖”和一边倒的谩骂质疑。这些网民的思维逻辑是逢官必骂、逢正统必毁,只要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和舆论,一概加以抵制。我们不是说公民不需要有批判性思维,但批判性思维不是一概反对和全盘否定。要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尽管我们把网络空间称作“虚拟空间”,但“虚拟”并不就是“虚假”或“虚伪”。就今天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影响看,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一种“真实”的交往空间,抑或说就是一种实际的社会存在,因此,网络空间的“事件”和舆论会对现实社会造成影响,现实事件也会通过网络的信息传播而引起更大的社会反响。部分网民由于缺乏公共意识,表达方式更加极端,极易标签化不同群体,其网络行为事实上加剧了各种社会冲突,如种族冲突、社会阶层冲突、宗教冲突、文化冲突、群体个体冲突等。
    有些网民把网络公共空间当成了发泄私愤的工具,使得网络暴力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网络暴力现象和形式层出不穷,如网络黑客攻击、网络语言暴力、建立网络黑帮、组织网络“群殴”等。可以说几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暴力现象在网络空间都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体现出来,并且反过来助长现实社会的暴力蔓延。
    一些网民无视网络规范和规制,网络公共意识淡漠,把网络空间当成自己的私域空间,随心所欲地利用网络信息传播所提供的便捷性,制造、发表、传播各种不负责任的信息,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网络空间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平台和公共领域,在网络交往中,人们应该树立一种自觉的网络空间的公共意识。网络公共意识是网民网络行为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观念和共识,是保证网络社会交往正常进行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2014年11月,我国举办了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成功搭建了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搭建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11月24日,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正式启动,旨在帮助百姓树立网络安全意识,知晓网络安全技能。毋庸置疑,要建设网络强国,并不只是国家政府的事,更是我国每一个网民的责任和义务,网络公共意识的培育是维护和谐、安全、健康网络公共空间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德国人极守交通规则,哪怕交通信号灯坏了红灯一直亮着,德国人也会站在那里“傻”等。德国人很注意遵纪守法和讲公德,厕所总是很清洁,就连野外公路边上的一些比较简易的厕所也是这样。虽然这些厕所很少有清洁工打扫,但地面上也同样看不到有肮脏难看的印迹。便后,人们都自觉冲厕。
    家长们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家长必须做出榜样。在德国,你如果随地乱扔垃圾或者在没有停车标志的地方停车,马上就会有人过来阻止你,并给你讲明一套遵守社会公德、为下一代做好榜样的道理。这种氛围不仅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规范了成人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德国人遵纪守法和讲公德习惯的养成,除了家庭影响外,学校教育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德国各州可以自行制定教育法,但其内容都有关于培养学生守法和讲公德的条款。比如,巴登一符腾堡州的教育法就把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要“让学生们了解自己作为国家公民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
    美丽的“狮城”新加坡在世界上享有“花园城市”和“最守规矩的城市之一”的美名,这离不开新加坡政府多年来大力倡导公民道德建设和奉行以法治国、以德育人的明智政策。
    在新加坡,政府官员经常利用各种场合不失时机地宣传社会公德,向国民强调天下为公、
同心同德、团结爱国、遵纪守法和爱城护家等观念的重要性。
    每年举行的20多个全国性公德教育宣传活动,已成为促进国民思想道德建设、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工具。新加坡政府每年都会在,16个市镇理事会之间进行一次最清洁组屋区比赛,通过评比活动,调动城市管理人员和居民的积极性。
    在新加坡,有随地吐痰、乱扔烟头杂物、乱写乱画、在公共场所吸烟、在公共场所嚼口香糖、在地铁吃东西、18岁以下人员喝酒、上厕所不冲水、乱过马路、涂抹钞票、放鞭炮、从楼上往下扔垃圾等行为者都要被罚款或被判鞭刑、拘留甚至坐牢。
    新加坡按照以法治国、从严治国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条例、禁令,规定了公民在道德建设方面的义务与责任,并且每一个层面、每一项要求都可以找到法律的依据。许多在我们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儿,在新加坡却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严明的法纪,鞭策新加坡人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
    5.2015年7月24日,《苍梧晚报》刊登《躯体被钻22个孔,法桐伤身又伤心》一文,报道了在连云区海棠路与中华路交叉路口商业繁华地段,一棵有着20年树龄的法桐根部被人钻了22个孔,伤痕累累,树叶也因此开始变黄掉落。法桐为行人遮阳蔽日几十载,却遭如此黑手,实在令人气愤。
    为城市添绿是一个辛苦漫长的过程,而毁绿却是随手而为之的事。我们在充分享受城市绿化成果的同时,也有义务保护其免遭损害。之所以出现法桐被钻孔的事情.据连云区绿化部门工作人员分析,可能是因为夏季法桐生长茂密,遮挡了沿街商铺或单位的视线,以前也曾经出现法桐树皮被人为剥离的情况。但不管怎样,法桐没有错,因为一己私利就对它下黑手实属不该。
    人不仅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市民生活的空间绝大部分是公共空间.如果大家皆有公共意识,社会发展就会平稳有序,一旦有人破坏这个规则,公共秩序便会出现混乱。法桐受伤,暴露出少数市民社会责任感差、道德水准低和公共意识不强的问题。拿着电钻钻法桐的人,或许希望赶快把这棵树挪走,但有没有考虑过在烈日下行走的其他人缺少了一片绿荫呢?满足了私利的同时,却给别人带来了烦恼,毁掉的不仅仅是一棵树,还毁掉了自己作为一名合格城市主人的应有素质。
    “城市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让法桐被钻孔这样的毁绿事件不再发生,除了市民自身提高爱绿护绿公共意识,还要积极参与监督,大胆对毁绿行为说“不”,此外更需要相关部门健全法律法规,对这种行为进行严格约束惩处。作为直接责任人,园林管理部门当针对这一现象跟进出台一些长效举措,一方面增设一些爱护树木的温情提示标语,另一方面及时查处恶意毁绿行为。如此,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加绿意盎然。
    6.2015年4月24日,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重启的第三天,也是租车点正式启用的首日,全天市民租车1216次。不过有记者走访时发现,有些车辆已经被破坏。
    有些自行车的座板不翼而飞,还有的座板虽在,但被人用烟头烫出一个洞;在黄浦路站点,一辆自行车上的钥匙已经被人强行掰断。公共自行车停放点内,一些非机动车、机动车“鸠占鹊巢”,霸占了一些自行车停车位。
    随后记者又前往新华路取水楼、香江花园路等数个自行车点,发现租车点已经被贴上“牛皮癣”小广告。武汉环投自行车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4月21日开始将自行车投放到各站点,没料到还没开始启用,就要面对清理小广告的问题,“尤其是贴在控制器、刷卡处和车身上的,特别难弄掉。有些人还把公共自行车的购物篮当成垃圾筒”。
    对此现象,武汉环投公共自行车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公司只有6名巡查员,要负责巡查106个站点,也确实分身乏术,“我们只能呼吁广大市民爱护公共财物,减少不文明行为。”该负责人还表示,下一步将考虑在站点安装摄像头。发现不文明用车、长期霸占车辆等行为,会考虑让这些人直接进入黑名单,永久不能再租车。
    此前,公共自行车项目停摆,原因之一就是车辆损毁严重。我们必须看到,文明进步是一个长期过程,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时间,损毁破坏行为绝不是否决或停止公共自行车项目的理由,更不应让我们丧失对这座城市文明前景的信心。
    武汉市的公共自行车重启后,公共服务的性质更加明确。公共服务全员享用,造福大众,因此对公共事业的品质维护,不仅仅是某个企业或某个政府部门的责任,其实也是全体市民的责任。
    重启后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能否顺利运行,仰赖于城市公共文明建设。一人损坏了自行车,之后使用的人就都会受影响。人人都希望城市公共环境提升,期待有个让人享受便利甚至从容、闲适的交通系统,但具体到一辆公共自行车,如果只是觉得这是“公家”的,自己不必爱惜,那么理想就成空谈。
    文明推进是渐进过程.但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个人,都在这一过程之中,不是局外人。有时候,文明在制度层面、管理层面有了突破,但在具体方方面面的环境中,仍然需要人的配合。比如地铁拥挤的站点,现在是有专人组织排队,文明程度有很大提升,但毕竟是更高的成本付出,如果文明变为自觉的行动,那么制度内化于人与人之间的礼让,文明的效果就更加显著。
    7.挤公交地铁,踩到了别人,却没什么歉意;小区里遛狗,从不拴狗绳,因为“我们家狗不咬人”;餐馆中聚餐,声音惊扰四座,也不认为有啥不妥。类似现象,身边并不少见。概而言之,虽然不认识对方,虽然不在自个儿家里,却一点都“不见外”。
    许多时候,这并非个人品质问题。换个场合,这些不见外的人,往往又是很淳朴的熟人。亚里士多德曾说,悲剧的根源在于好人犯了错误。一好人的不见外,不仅有伤公共文明,也容易导致许多意外:插队不见外,引发大打出手的后果;拥挤不见外,造成严重踩踏的惨剧;举止不见外,让别人对中国游客又爱又怕……
    不见外经常源于无意识。如果说,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基于无意识的不见外,正是最需要反思的地方。有人把社交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社交距离、礼仪距离和公共距离。不同的距离,构成了一个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由熟悉到陌生的“差序格局”。许多不见外的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距离产生美”,使自己的言行举止与他人保持适当距离,既是一种礼貌修养,也是一种道德义务。
    也不难理解,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现代化的转型在中国尤为迅速,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中,许多人还没有准备好,就被带到了陌生人的世界。在全新的环境里,认识和理解“他人的自我”,学习与陌生人的相处之道,的确需要一个过程,但也是亟待补上的课程。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在公共场所,即便是自己习以为常,也应该考虑别人能否接受。比如,广场舞的音乐分贝,候客厅的脱鞋搁脚,马路上的超速加塞。
    “自由者,凡所欲为,理无不可。此如有人独居世外,其自由界域,岂有限制?……但自人群而后,我自由者人亦自由,使无限制约束,便入强权世界,而相冲突。故日:人得自由,而必以他人之自由为界。”当年,严复将密尔的《论自由》翻译为《群己权界论》,抓住了自由的精髓。一个人在公共环境里,可以行使自己的自由,也要尊重别人的自由;有满足身心愉悦的积极权利,也有考虑别人感受的消极义务。相比于外在文明守则的宣传,内心文明理念的涵养,才更为根本持久,也更加广泛全面。
    作答要求
由于人们公共意识缺失,公共设施不断被损坏。请结合“给定资料5~6”,以某市文明办的名义给社会各界人士写一份关于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倡议书。
    要求:内容周全,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言简意赅,格式正确,不超过550字。

选项

答案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倡议书 各界朋友们: 优美的公共环境与便捷的公共设施,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部分人罔顾公德,肆意破坏。为此,我们向各界朋友发出倡议,希望群策群力,共同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第一,倡议文化宣传部门开展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大众的公共意识。 第二,希望监管部门加强基础设施管理,装备监控设施,搭建监督举报平台,同时各界朋友应积极参与监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第三,期盼政府出台相应政策,针对公共设施处罚做出具体规定,以此惩戒不文明行为。 第四,希冀城市管理部门不断创新管理模式,设置人性化标语,同时设立公共文明黑名单。 第五,呼吁广大市民提高自身公共意识,爱护公共设施,减少不文明行为,为城市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朋友们,遵守公共道德是崇高品质的体现,更是保证公共资源长久使用的基础,希望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共同监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丽、文明。 ××市文明办 ××年××月××日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Xih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