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指出:“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解决好,主要是镇(街)与村(居)的联系没有完全打通。”2014年10月,省委印发了《关于建立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要求驻点普遍

admin2023-01-31  46

问题 材料1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指出:“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解决好,主要是镇(街)与村(居)的联系没有完全打通。”2014年10月,省委印发了《关于建立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要求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做到常态化、制度化。按照省里的统一要求,各地结合实际,积极贯彻落实。
    粤北某县A镇新园村村委会张主任说:“前几年,镇里都会派一两个镇干部到村里挂职锻炼,但大多有事才来,没事就不来了。”
    “以前要到镇里才能见到杨书记,现在不用了,每周二他都会来,有啥事儿直接去村委会找他就行了。”村民朱伯口中的“杨书记”,就是A镇党委书记,也是直接联系新园村的驻点团队负责人。
    杨书记说:“现在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带队当组长,我自己和镇里的4名干部组成的驻点团队,以及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组成的辅助团队,每周星期二都到村里上班。”
    驻点联系制度实行后,不少地方乡镇干部的下乡,逐渐由以往的不固定变成一种习惯,成为日常工作中固定的一部分,雷打不动。
    A镇西街社区居民小郑反映路灯损坏,没想到第二天就修好了。之前,很少有机会接触镇领导的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向该社区驻点团队反映问题,对方说:“好,我知道了,马上派人去。”小郑说:“我原本以为要一个星期才能修好,没想到第二天晚上路灯就亮了。”
    2014年12月23日,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二。A镇5名驻点干部与5名盛隆村“两委”成员在镇人大副主席带领下,分成两组,一组4人负责在村委会办公楼接待反映问题的群众,另一组7人进村入户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上门的团队成员要走进田间地头,边干活边和群众拉家常。”镇人大副主席说,“不仅要挨家挨户走一遍,还要写驻点日志、做工作台账,帮助贫困户脱贫,协助村里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在A镇东口社区,家家户户都收到了一张联系卡。“您好,我是镇长老关,这是乡镇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的联系卡,上面有我们团队全体成员的姓名、职务、手机号、微信号,如果您对社区、镇政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或者个人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的,请直接和我们联系。”关镇长带着驻点团队来到联系点东口社区,走家入户派发联系卡,“小小联系卡搭起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心连心的桥梁,承载了为民服务的信念”。
    “我们镇统一了驻点联系工作流程,对于群众反映的每一个意见建议,驻点团队成员都会记录驻点日志,回来以后再把收集到的问题汇总成工作台账。是村(社区)负责的,还是镇负责的,我们划清责任再处理,不包办、不代替。”关镇长说。
    为保证驻点联系工作有效推行、不走过场,镇里建立了组织考核与群众满意度测评相结合的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实行问责制度。镇党委将驻点联系工作列入乡镇(街道)机关干部和村干部年度考核内容,涉及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的事项占60%考核分值,直接与乡镇(街道)机关干部的奖励考核、村干部的绩效相挂钩。
    材料2
    B镇地处粤西山区,下辖15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约3.6万。当地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2014年7月22日-24日,受第8号强热带风暴“韦尔森”影响,B镇境内风力达10级,倾盆大雨连续下了三天三夜,农田、鱼塘、房子处处遭受水浸。全镇共有4所房屋倒塌,89所房屋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尤其是B镇受灾最为严重的竹坑村,村道共15处严重受损,唯一通往镇中心的竹坑桥塌方,村里与外界的交通几乎中断。“韦尔森”共造成7人受伤,其中1人重伤昏迷。
    “我活了60多年,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雨,居然下了三天。我本来还想去种地呢,结果村干部劝我说,雨大危险就别出门了。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怕,幸亏没出门,捡回了一条命!”竹坑村村民老王说,“但隔壁小周就没那么幸运了,可能是担心刚买回来没几天的鸭苗,想过去看看,才走出家门没几步,就被刮落的枯枝击中头部,现在还躺在医院。”
    其实在“韦尔森”来临之前,镇政府就召开了紧急会议,布置了抢险救灾工作。由镇领导牵头,镇干部、村“两委”干部组成工作小组,连夜进村,根据村里情况分小组通知到每家每户,叮嘱农户停止户外生产作业,并且提前做好防御。
    23日,传来了“韦尔森”加强为台风的消息,空中乌云密布,风卷云集,雨点时疏时急。镇政府当机立断,“所有危房户必须转移!首选就近转移到亲戚或其他村民家,实在不行就转移到村委会办公室,镇村干部要负责将危房户安顿好。”
    天色越来越暗,风越吹越急,就剩竹坑村没有完成转移了。竹坑村李主任说:“我们从来都没这么大规模地转移过群众,村里的情况又很复杂,路难走,大部分房子都是几十年前修建的,经不起这么大风雨。村里又没什么年轻人,都是老人、小孩,有的不愿走,有的走不动。”得知这一情况后,镇领导立即赶往竹坑村。
    “房子的墙都有裂缝了,我肯定是想走啊。但儿子都外出打工了,自己的腿脚不好走不了啊!”彭大娘无奈地说。镇领导查看了村里的情况后,找来了村干部和几位乡贤,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负责劝说危房户转移,另一小组动员群众调集了几辆农用车,负责转移行动不便的危房户。由于需要转移安置的人员较多,一部分转移到村委会,另一部分则被安置到附近的学校。
    尽管镇村干部苦口婆心地劝说,但到了晚上7点多,竹坑村的危房户余大爷还是不愿意离开,“我在竹坑村都几十年了,有什么大风大雨没见过,怕啥?”正在这时候,轰隆一声,大家跑出门外一看,不远处一所房屋被泥石流冲倒了。这一幕让大家都惊呆了。最终,余大爷听从了镇村干部的建议。晚上8点,台风登陆的征兆越来越明显,全镇干部一刻也没有放松,通宵留守驻点等待“韦尔森”的来临。24日凌晨4点,“韦尔森”在省内沿海地区登陆,并向偏西方向移动。上午9点,“韦尔森”经过B镇,但已减弱为强热带风暴。
    材料3
    C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加上阳光充足,适宜荔枝种植。去年,当地荔枝平均亩产约370斤,种植面积1.82万亩,约占全市荔枝种植面积的5%。
    荔枝种植业曾经是C区的优势传统产业,但近年来荔枝产业却走入了低谷。20世纪90年代荔枝种植面积的快速增长,导致鲜果产量相对过剩,荔枝价格持续低迷,经济效益低,挫伤了果农积极性,导致部分荔枝园处于粗放管理状态。因此,影响了荔枝果的产量和品质。也有农户尝试新的发展路子,结合本地的旅游资源做起农家乐,尝到了一些甜头。一位荔枝园经营者说:“我们把果园开放给游客,供他们采摘品尝。这样确实有赚头,但现在才刚起步,知道的人不多,想做大还要打响知名度才行啊!”
    六月,荔枝大量上市。“我们的荔枝品质优良,但出了家门却鲜为人知,主要是我们没有做外销的大企业,以农户个体小规模经营为主,专门合作社只有1家,产业效益低。”C区水口街道陈书记说。C区荔枝虽然品质优良,但一般都被采购至外地并冠名为外地品牌销售。在该区的荔枝批发市场,果农们纷纷骑着摩托车,载着荔枝来销售,而市场旁边的街道上停的大多是外地牌照的货车,等着收购荔枝。
    从荔枝种植上说,肥料、农药、人工等方面每年每亩需投入的资金约2500元。“我们也想多种一些,给加工企业收购,但是投入实在太高。如果贷款,还了利息也赚不了多少,所以就只有少种几亩了,"水口街道荔枝种植户表示,“荔枝品质虽然上乘,但是实在不好保存,摘下来不及时卖掉的话,很快就会烂掉。要是有技术能让荔枝保存时间长一点,那我们的销售量肯定大大提升,压力也就没那么大了。”荔枝产期短、上市时间集中,采摘后很容易变质。因此,如果保鲜、贮藏等环节跟不上,就会极大影响荔枝鲜果的销售。除了销售鲜果外,不少农户也会将荔枝做成传统的荔枝干产品。有的农户为了使荔枝干保存时间更长,往往会把荔枝加工得很干,一点水分也不留,致使荔枝中的果糖变成了焦糖。这样一来,荔枝干的品质下降,卖不起价钱。
    此外,要建设规模化生产的种植基地,在标准园区建设、采后保鲜、冷链运输、贮藏加工等基础设施和设备方面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例如,建设一座小型冷库需要投资二十多万元,购买一台冷链车也动辄数十万元。而种植基地通常在这方面也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受到限制。
    除了荔枝鲜果销售外,C区也有企业对荔枝进行加工销售。该区现有荔枝深加工企业1家,也是目前全市唯一的荔枝万吨精深加工企业。该企业拥有荔枝产品深加工生产线,能够包装荔枝鲜果,生产荔枝醋、荔枝酒等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但该企业每年1万吨的荔枝深加工量,相对于全市的鲜果产量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我们公司的深加工项目获得了90万的资金扶持,但这相对于我们的投入来说,能产生的效益并不算多,深加工行业流动资金占用的时间较长,如果在银行贷款政策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扶持,我们就可以收购更多鲜果。”该企业的负责人表示:“现在精深加工的品种还比较少,荔枝罐头、荔枝果汁加工还处于空白,主要是技术不成熟,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材料4
    为激发农村发展活力,D县近年来积极探索完善农村基层组织设置和社会治理模式,积累了一些经验,以下是该县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一)东塘村
    坐落在云峰山脚下的东塘村,是一个人口仅300多的小山村,2008年被评为市卫生村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星村”,这与它较早成立理事会不无关系。
    20世纪80年代,东塘村决定从山里引水,解决居民生活用水问题。村民推举10名代表监督村干部筹备资金,这是东塘村理事会的雏形。1987年理事会正式成立,现年60多岁的李名当时是市里的一名教师,是村民心目中少有的“知识分子”,被选为理事长;理事会成员李芬在参加水稻制种培训班后,在村里开始试种,随后联合村民与某蔬菜种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成为东塘村商业制种的带头人;理事会成员李才有着灵活的经济头脑,在村民眼中向来是“有远见”的人。
    在理事会成立前,虽然大家都想搞好村里的建设,但是缺乏有力的牵头组织。理事会成立后,成员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在村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理事会的带领下,东塘村逐渐发展起来。2007年,该村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拆掉130多间泥砖房。“如果是镇里派人下来,肯定有村民不同意,或要提高补偿,”理事会成员李才说,“但理事会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说服村民自愿拆房。”村中无论决定什么事,都形成了“村干部提议-理事会讨论-村民代表签名”的习惯。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村党支部组织理事会进行讨论,理事会提出将征地获得的三十多万元补偿款用来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这一提议得到了全村的响应。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二)桂山村
    桂山村位于D县西北部,这里共有35户173人。近年来,桂山村理事会通过创新土地管理模式盘活资源的有效措施,摸索出一条致富之路。
    “村里重新分配土地以后,现在更多村民都养鱼了,上半年养四大家鱼,下半年养桂花鱼,收入还不错。”村民王大富说起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脸上一直挂着微笑。
    桂山村党支部胡书记表示,村里过去事无大小,都要召集村民代表大会统一讨论解决。但由于村民都各忙各的,召集起来不容易,也难以统一意见。2008年,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成立了理事会,选出了理事长、理事会成员,使村务管理效率得到提高。“最大的变化是人的转变,村民从观望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从事不关己到争当主角。”胡书记说。
    理事会成立后,制定了理事会的章程,村中小事由理事会讨论协调解决,事关全体村民的大事则由理事会协商后,由村民代表进行表决。几年来,理事会成员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严格按照章程办事,把群众的意愿、困难及时向村委会反映,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同时,他们把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得井井有条,并于每年年底向全体村民通报“三资”管理的运作情况,阳光、透明的机制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从前,村里的土地零散不连片、管理困难、不易形成规模,这都是摆在村民面前的发展难题。2010年,理事会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并经村民代表讨论同意之后,采取土地连片经营管理措施,将村民所有自耕地集中起来,重新划分土地,再按人口连片承包给农户。遇到村民争执的时候,理事会发挥了协调、化解矛盾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协商,全村土地实现流转,土地划为养殖、种桑等几块区域,实施连片土地经营管理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同时,来源于土地租金的村集体年收入,全部投入村文化公园建设,为村民提供了休闲运动场所。
    (三)河湾村
    河湾村以前经常有村民因山林纠纷上访,是个远近闻名的上访村。河湾村所属的盛丰行政村,下辖33个自然村,共5712人,只有7名村干部。此外,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能力不足,难以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盛丰村郭书记说:“村里的工作实在不好做,上面摊派的事情多,自身承担的职能也多,很多事情想做好却有心无力。党务、村务、财务等工作稍有疏忽,就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村党组织建设停滞不前,也影响了村里的建设和发展。郭书记说,村里只有二十多名党员,年纪最大的83岁,最小的是39岁。2002年到2012年十年期间,没有发展党员。
    2013年,河湾村被纳入D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作为自然村成立了自己的党支部。
    “现在村党支部干部都是我们自己选的,我们了解他的为人,熟悉他的能力,也相信他能为村里做贡献。”党员陈远新说。随着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开展,诸多新成立的党支部,都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村党支部成立两年,村里发展了三名预备党员,都是致富能力较强的中青年。在自然村里建立党支部后,村里不再是“各人顾各人”,明显多了一股集体的力量。
    2014年4月初,镇里筹集资金帮助河湾村加宽村道,但路两边已经被村民种满树木和竹子,要修路村里必须先把用地的问题解决好。通过党支部做工作,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村民就自愿将路两边的树木、竹子纷纷砍了,把地腾了出来,而且没有伸手要一分钱的补偿。
    自村党支部成立以来,大量矛盾被化解在自然村,成功实现零上访,而且带动农业增效,实现农民增收,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四)大竹村
    D县大竹村村民许秀芳从河头村嫁过来后,户口本弄丢了,来到大竹村党政公共服务站办理补办手续。
    “现在方便多了,我只要跑村里服务站就可以了。"许秀芳说。原来,从2013年7月份起,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D县规范各级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在各行政村设立了党政公共服务站。
    对于党政公共服务站,大家都非常认同。“群众委托的事,他们都能办好。”村民曾永发对村里的代办服务竖起大拇指。镇党委吴书记说:“以往群众‘办事难’,是因为他们不熟悉业务,不知道怎样办,也不知道去哪办,盲目奔波,事情未能及时办结或者得不到很好的答复,往往会产生怨气,引发矛盾。现在我们通过服务站为群众办理业务,既提高了效率,也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
问题:请根据材料4,分析说明D县在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
    要求:分析全面,说明透彻;条理清晰,表达准确;篇幅不超过300字。

选项

答案D县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功得益于农村基层组织的完善。 一是建立农村基层组织。从村民中选出能人和干部,成立农村基层组织,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农村管理。 二是促进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引导村民实现土地流转、连片经营,带领村民开展种植、养殖生产,探索致富道路。 三是开展公共设施建设。基层组织配合村干部协调农村建设,凝聚村民集体力量共同参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美化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 四是化解基层矛盾。基层组织协调、化解基层矛盾,通过建立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增进与群众的感情。 五是实行村民自治。基层组织制定规章,集体讨论决定农村发展,监督实行村务公开,赢得群众信任。

解析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为一道综合分析题。作答范围为“材料4”,作答任务为“分析说明D县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
    阅读材料,提取要点
    材料4提到D县四个村庄的经验,我们一一分析。
    第一,东塘村。第一段提到它的成功与成立理事会不无关系。第二、三段提到理事会由村中能人组成,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第四段则介绍理事会协调村民配合农村工作,开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桂山村。第一段提到理事会创新土地管理模式,摸索致富之路。第二段介绍了土地管理模式创新的良好成果。第三、四段重点介绍理事会引导村民参加农村管理,以及理事会监管集体经济、保证信息公开、赢得村民支持所取得的成绩。第五段重点介绍土地管理创新模式,同时还提到理事会不仅发展经济,还可以协调矛盾、开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第三,河湾村。第一、二段介绍了当前村干部基层治理存在的各种问题,第三、四段介绍了综合改革工作,通过成立党支部凝聚农村力量。第五、六段介绍了村党支部的成绩: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化解基层矛盾,带动经济发展。
    第四,大竹村。这则材料主要介绍大竹村等村庄建立党政公共服务站,提升为群众服务的工作效率,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材料中介绍了四个村庄农村基层治理取得的成绩,题目要求我们“分析全面”“条理清晰”,这就说明我们不能简单地罗列成绩,而要思考四个村庄有哪些具体做法是一样的,通过合并同类项,按照不同的领域分别表述。通过分析材料4可以看出D县农村基层治理工作取得的成功都得益于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其他方面的工作都是在这一基础上来进行的。因此,组织答案时可以按照“总-分”结构来安排要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X8Ei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乡镇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