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与管理方法。

admin2014-01-29  27

问题 论述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与管理方法。

选项

答案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营条件的变化,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演变过程。 (1)资产管理理论是商业银行最传统的管理思路。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银行资金来源大多是吸收活期存款。在银行看来存款的主动权都在客户手中,银行自身的管理不起决定性作用。而资金运用的主动权却掌握在自己之手,所以银行必然会看重资产管理。 在资产管理中,资产流动性的管理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银行经营业务的发展,其理论经历了如下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①第一阶段是商业贷款理论。概括而言,即认为为了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贷款应是短期和商业性的;用于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贷款具有自偿性,则最为理想。即使是以真实票据为依据贷款,有时如危机时,也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证归还。 ②第二阶段是可转换性理论。这是20世纪初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为了应付存款提取所需保持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可以将其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上。由于这些盈利资产能够随时出售,转换为现金,所以贷款不一定非要局限于短期的和具有自偿性的投放范围。显然,这种理论是以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背景的。可转换性理论的产生,使商业银行资产的范围扩大,业务经营更加灵活多样。但是在人们竞相抛售证券的时候,银行也很难不受损失地将所持证券顺利转让。 ③第三阶段是预期收入理论。这种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对贷款需求的猛增,并且资金需求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预期收入理论应运而生。这种理论认为一笔好的贷款,应当根据借款人未来收入或现金流量而制定的还款计划为基础。这样,无论放款期限长短,只要借款人具有可靠的预期收入,就不至于影响流动性。换言之,这种理论强调的不是贷款能否自偿,也不是担保品能否迅速变现,而是借款人的确有可用于还款付息的任何预期收入。 (2)负债管理理论是在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关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银行面临资金来源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又必须满足客户对融通资金的要求,因此,银行不得不以创新方式去获取新的资金来源。负债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增加银行收益。负债管理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向外借款也可提供流动性:只要借款领域宽广,流动性就有保证。而且,负债业务管理有效,则无须经常保有大量高流动性资产,并可将资金投入到更有利可图的资产上,银行收益则将提高。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由单靠吸收存款的被动型负债方式,发展成向外借款的主动型负债方式;根据资产业务的需要组织负债,让负债去适应、支持资产。这就为银行扩大业务规模和范围创造了条件。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无论是资产管理还是负债管理,都只是侧重一个方面来对待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于是很难避免重此轻彼或重彼轻此现象的发生。比如资产管理过于偏重安全性和流动性,往往以牺牲盈利为代价,这不足以鼓励银行经营的积极进取;而负债管理过分强调依赖外部借款,则增大了银行经营风险。因此,人们日益认识到,能将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的组合推进到更为协调合理、更为有效率的管理,应该是对资产和负债并重的、综合性的管理。 事实上,上述所讨论的方法都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的风险日益增大。面对这样的现实,风险实际上是无处逃避和躲藏的。而且跌宕起伏的金融环境其实给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专业人士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成功的关键是学会驾驭与管理金融风险。因此,近20年来,存款货币银行的风险管理备受关注并在管理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高超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关于风险管理的方法很多,其中受到重视的方法之一是VAR技术,是一种用标准统计技术估计金融风险的方法。它的定义是:一种可以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给定一定的时间区间和置信度水平,预计某种资产或资产组合最大损失的方法。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WlT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