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我国2010年以来第5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试分析中国人民银行持续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经济背景与政策意图。

admin2018-08-29  24

问题 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我国2010年以来第5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试分析中国人民银行持续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经济背景与政策意图。

选项

答案(1)经济背景 我国中央银行一直把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主要手段之一,且近年来频繁、大幅度的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其特定的经济背景。 ①由于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操作技术局限以及再贴现市场的客观约束,中央银行只能依赖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其他国家的经验表明,如果中央银行取消或弱化法定准备金制度,那么它就必须迅速的调整其他货币政策操作体系。此外,由于我国货币市场仍然存在着金融工具供给的结构性缺陷,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也常常有力不从心之感,这直接降低了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性。再者由于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市场利率大幅上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成本远高于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到期赎回的压力也在增大。加之我国再贴现市场交易因利率关系没理顺以及中央银行的被动地位也在逐年萎缩。因此,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目前我国中央银行所能采取的操作相对简便、主动且经济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②今年,我国金融体系中流动性过剩,银行超额准备较多,又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回收流动性的有效操作工具。在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多的现实条件下,商业银行还持有大量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变现能力很强的高流动性资产,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回收流动性仅是浅层对冲,因公开市场操作的数量和进度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购买意愿,中央银行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而提高存款准备金可以一次性紧缩数量庞大的流动性,具有“深度”冻结流动性的功能。从而,恰当地利用了其“巨斧”作用。按货币理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一剂猛药的情况对商业银行超额准备少而言是成立的,一旦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要想在较短时间内满足新的法定准备金比例要求,就必须收缩信贷、债券等其他资产,市场利率必定显著上升,对经济的影响是直接而巨大的。但在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利用存款准备金工具是此特定条件下中央银行最为主动直接和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且在我国持续不断积累的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每次小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并不是一剂猛药,而是属于适量微调。当然,我国调整准备金率时,在技术上留有一定的间隔期,以便于金融机构有充分的时间在头寸管理上做准备,和加息这种调控工具比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既有助于抑制银行信贷的过度投放,又保护了银行的经济利益,且可避免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而诱发热钱入境的现象。 ③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和资本充足要求创建的目的之一都是防范金融风险,存款准备金制度一定程度上兼具存款保险和资本充足的职能。因而是我国当前较为有效的可选工具,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和资本充足制度都不成形或不完善的背景下,存款准备金制度则是约束银行贷款扩张的较为可行的工具。 (2)政策意图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央银行通过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得货币供应量减少,如果总需求不变的话,使利率上升,即资金的使用价格提高,投资信贷的难度增大,信贷的成本变高。与此同时,由于此时银行的利率升高,人们有可能将手中原本用于投资的闲置资金用来储蓄以取得利息收入进一步带来投资的减少,从而使总支出和产量减少。同时,由于产量的减少使货币需求减少,当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时,会导致利率的下降,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接着,利率的下降又使总需求增加,产量增大,进一步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利率又会上升,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最终达到一个均衡点,这一点同时满足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两方面的均衡要求。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Vcv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