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季氏将伐颛臾》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admin2022-12-07  50

问题 阅读《季氏将伐颛臾》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选项

答案比喻、引用。

解析 本题出自《季氏将伐颛臾》。这里节选的一段,是冉有受到孔子责备后,企图推卸责任,孔子即予以严厉批评。他对冉有“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的自我辩解当即给予反驳。首先引用周任的话,如果臣子不能尽职,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尸居其位,徒得俸禄。季氏将伐颛臾的僭越行为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应拼死进谏,若季氏不采纳他们的意见,他们就应辞去职务,以“独善其身”。接着,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形象地举出一个例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呢?难道是老虎、犀牛以及龟玉的过错吗?显然不是,应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看守人员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家臣,理应对季氏的错误行为予以劝谏,这才不算失职;然而这里冉有却想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的理由搪塞以摆脱指责,这显然是推卸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喻义:在这个比喻句中,孔子第一是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如果颛臾在鲁国境内被季氏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这层比喻义,有力地揭讨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道义性。其二是把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龟玉的保管人。出现“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的情况,其过错既不在于虎兕和龟玉,也不在于柙和椟,而在于它们的看管人和保管人。同样,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辅佐季氏的冉有和季路的责任。这层比喻义表现出孔子对自己学生的严肃批评。
语篇中的修辞,首先是比喻,另外还有引用,即文中所引周任的语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VcOiFFFM
本试题收录于: 语文题库普高专升本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