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A县这座曾经一顿饭工夫就可以横穿的小县城,现在环线有了、广场大了、楼多了、街宽了、灯亮了,处处显露着向大城市看齐的雄心。短短几年间,A县城区面积由不足10平方公里扩至近20平方公里,人口由不足10万增至20万。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不少

admin2018-09-25  12

问题     给定资料
    1.A县这座曾经一顿饭工夫就可以横穿的小县城,现在环线有了、广场大了、楼多了、街宽了、灯亮了,处处显露着向大城市看齐的雄心。短短几年间,A县城区面积由不足10平方公里扩至近20平方公里,人口由不足10万增至20万。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不少人从外面回来,迷失在楼群车流之中,找不到回家的路。
    一位种了几十年水稻的新市民说,进城不只是换个地方,更是换个活法。村头闲聊变成广场漫步,坐便取代蹲坑,大超市冲击小卖部,城镇化的时代洪流一改农村长期封闭、单调的生活状态,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对于这种变化,乡亲们也有各种“吐槽”:规划落后、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学校人满为患、公厕难找、停车不便……从中我们体会到“城市病”正在向一些中小城市和新兴城镇蔓延。
    如果说种种“城市病”反映城市功能不全、百姓生活不便,那么城市发展的误区则挤压着人的发展空间。城市建设铺摊子、摊大饼等做法还较有市场,不少基层干部面对大片“有奠基无下文”的项目用地也是忧心忡忡。相比城市资源的空置,群众权益的“悬空”更让人忧心。
    专家指出,我们的城市化必须从“速度型”转向“质量型”,由“物的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中的“人”,既泛指全中国13亿人口,又重点指的是8亿具有农民身份的国民,尤其是长期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2.6亿农民工群体。谈及城镇化只论及农民的城镇化,实际上是不全面的。因为人的城镇化要求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这种一体化本质上是“城里人”和“乡下人”互化的过程,“乡下人”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加快了城市的繁荣,“城里人”也理应带着资金技术到“乡下”经营农业活动,给农业农村输血补钙。只不过“城里人”是自建国以来凭借城市户籍享受了“剪刀差”等带来的比“乡下人”更多更久的公共产品等社会福利的既得利益群体。例如,“乡下人”曾向“城里人”免费提供了儿十年的“商品粮”“商品棉”“统筹提留款”等农副产品和资金供给。为了支持城市发展,农民和农村几乎被“掏空”或“半掏空”,由此产生农民、农村生存与发展的严重贫血缺钙现象。所以,城镇化与8亿农民的利益格局调整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农民市民化是实现人的城镇化中最艰巨最关键的任务。
    2.位于华东地区的福山镇,2010年确立为该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工程的试点镇。福山镇在城镇化进程中,以人为本,引导人口集聚。在实现人口集聚过程中特别注重通过加强各项民生建设达到“育人”“留人”“化人”的目的,在改变“物”的同时,也改变了“人”,最终实现促进社会融合、打造城市生活共同体的目标。福山始终把农民工群体作为福山重要的社会力量,系统称其为“新福山人”。该镇现有常住人口13万,其中户籍人口6.3万,“新福山人”近7万。目前已建成铜加工、管业、汽配、制冷四大产业集群。在解决人如何城镇化的问题上,福山镇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样本。
    福山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把握硬件的“面子”与软件的“里子”关系。“面子”即城市硬件设施和外观建设,近年来福山通过每年超过5亿元的政府投入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舒适度。与此同时,更加注重城镇化的“里子”,通过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策略,达到让公众获得“少掏钱的实惠感”的目标。设置就业保障服务中心,劳务中介中心和职业培训中心,联合高校开展“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实施新福山人与本地居民平等、统一的就业政策,2012年累计介绍就业12485人,其中新福山人10000余人。传递“创业不是本地居民特权”的重要信号。对于户籍人口,福山从2009年起实施12年制免费教育,2010年实施贫困家庭幼儿保育费减免,从2013年开始提供15年制教育保障;对于新福山人,2005年创办了育蕾民工子弟学校,2008年实施新福山人子女在公立学校就读免收外乡费,2011年实施新福山人子女就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费减免,2012年实施补助新福山人贫困家庭幼儿入园等措施。对于户籍人口,从2009年起,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门诊报销比例从20%提高到30%,这一比例在2013年提高到了60%;对于新福山人,2006年设立爱心医院,新福山人门诊费用不超过50元,免挂号费,诊疗、化验费减半,药品平价零差价。2009年,实施新福山人孕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每例补助500元。2011年推出新福山人、优秀人才、农民进城补助购房政策,2013年补助额度提高至6~25万元。2012年推出304套限价房,其中有116套配置给新福山人,以均价4500元/平方米配售,比建成区商品房均价还低2500元/平方米左右。大力推进城镇职工、被征地农民、低收入阶层和自由职业者“四位一体”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至2012年底累计完成失地农民养老保障1.5万人。从2008年开始,实施“爱心一证通”,新福山人凭借暂住证可以在指定的包括超市、书店、影院等46家商家享受到会员价或低于会员价的折扣。2004年,成立外来建设者服务中心,主要从事新福山人登记发证、出租房管理、计生服务、法律援助等工作。2010年,设立了兼具报警和服务功能的综合平台——“新福山人之家”。此外,福山镇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形成了一些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经验,“娘家人管婆家事”即为一例。针对外出流动人口普遍存在当地不便管、外地难以管的困难,福山镇从2005年开始,选择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省份或地区进行试点,按照“教育、维权、管理、服务”的工作理念,主动联系当地公安、劳动、计生等部门,邀请其负责劳务外派的工作人员即“娘家人”共同服务管理来福山的务工人员,形成两地相关部门密切协作的互动服务管理方式。福山在农民工服务管理探索中,先后经历了“三证合一”的基础性服务管理、“以外管外”的互动式服务管理和“爱心普惠”的和谐服务管理等三个阶段,系统性地解决“农民工融人”问题,加快农民工融入本地社会。
    福山还在城市生活导向上注重文化的引领,通过提高文化活动的互动性、参与性,不断强化城市的精神凝聚力。每年投入300万元办《城·福山》双月刊,每期用大量篇幅,选用“寻找福山最美女工”这类的题目,报道农民工群体,意在倡导当代核心价值。“80后”创二代、新福山人等社会群体活跃在各个领域,文化艺术协会、书画协会等经常性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2012年,福山建成了该市北部地区最大的文化体育公园,并启动“新福山·新文化”广场系列文化活动,让城市生活理念在群众中逐步延伸。
    3.1988年,德国巴伐利亚州以及德国赛德尔基金会把某市南张楼村确定为“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德国人的经验来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府通过改善农村设施,使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明显减弱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涌人,将农民成功地留在土地上的“巴伐利亚经验”。这一经验50年来成为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
    从地理位置看,南张楼村距离市区20多公里,当时有1021户4000多人。德国人看中的就是南张楼村的“天然劣势”:不靠城、不靠海、没有大企业、不靠近交通要道、没有矿产资源、人多地少等,属于中等偏下的农村。
    如今的南张楼村村貌很清晰,共四个功能区。村南边是已有50多家企业的工业区,村东是大田区,村北是文化教育区,村子中心地带则是生活区。
村内全部柏油化的街巷把这个大村分割得井井有条,村民住房多为简朴、舒适的平房,每户的大门上都有统一的门牌编号,路两边都有路灯,并设置了垃圾箱。村里大部分农民所住的房子,结构和功能基本都与城里的一样,如卧室与客厅分设、有室内卫生间、配备淋浴设施等。
    村子北边建有小学、博物馆、文化中心和医院。一座清新典雅的红色三层楼房就是小学的教学楼,看上去不起眼,但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接受被德国人称为“双元制”教育的素质教育。德国人特别重视孩子的动手能力,学校设有微机室、木工室、图画室、玩具室、实验室。文化中心内建有一个装备了现代音响设备的大礼堂,礼堂内有1200个座位,满足一户一个的需要,每年3月在这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时,大家按号入座。村里的娱乐活动也在这里进行。文化中心前绿草如茵的广场、造型别致的雕塑,还有现代化的体育设施,让这里看上去与城市的文化活动场所没有什么区别。村里还投资了120多万元修建医院,村民的小病小痛不出村也可以得到及时救治。
    村南边是占地150多亩的民营经济园区,织布厂、石油机械厂、面粉加工场等50多家村办企业都集中在这里,其产品销往欧洲、美国等地。去年全村的工业总产值为2亿元,纳税500多万元,占所在乡镇财政收入的90%。
这里的工厂每年放两次假:麦假和秋假,各二十天,除此之外没有公休日。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上午7时30分到11时30分,下午12时30分到4时,余下的时间,留给农民们去照看自家的田地。“白天进厂,下班种田,农闲进厂,农忙进田”已经成了南张楼人主要的生活节奏,平均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劳动力在村里的工厂上班。
    超市、美容美发店、移动营业厅、酒店、婚庆楼等鳞次栉比,凡是村民们需要的商品与服务。基本上不用出村就可以享受到。村里设有通往附近县城的多条公交路线,即便出村也很方便。
    近年来,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南张楼村还诞生了一项新产业——旅游。依托“德国村”这一品牌,南张楼村积极打造“省级旅游特色村”,建设民俗博物馆,修建中华袁氏博览园。现在,每年都有100多批人到村里参观旅游。
二三产业的发展,几乎消化了村里全部的剩余劳动力。除了上大学后留在外地发展及210个村民仍在国外创业,其他人都在村里工作生活,全村4300口人几乎没有一个人去城里打工。从这一点看,应当说实现了项目的初衷。
    目前,南张楼村启动了社区化建设,成为周边7个村的经济、文化和居住中心。投资2000万元、正在筹建的老年公寓,将成为全镇老年人住养、医疗、康复的幸福乐园。
    要问南张楼人的生活与城里人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村民的回答很实在:“现在唯一与城里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还没有实现集中供暖。”
    村长也提到“两点遗憾”:一是“没有听德国人的话修建停车场”,二是“没有听德国人的话将房子建成青砖小瓦的四合院式”。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人在全村规划了4个停车场。可当时村民一辆车也没有,谁也不认为修建停车场有什么用处。所以,在建设时毫不犹豫地把停车场取消了,尽管德国人一再劝说“将停车场预留地暂时建成绿地也可以”,但那时村民连“绿地”这个名词都还没听说过呢!现在,村里有各种车辆1000多辆,“车满为患”的现状让人不禁想到了德国人的先见之明。房子为什么没有按照德方的意见建成青砖小瓦的四合院式呢?20世纪60年代以前村里的房子就是青砖小瓦式的,70年代后才开始用红砖红瓦。所以,80年代末德国人提出用青砖小瓦建房时,村里人首先想到的是“倒退”二字。村长说:“假如当初听德国人的话,将村民的住房全部建成青砖小瓦的四合院,现在恐怕光靠旅游,收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不仅如此,后来村民住房外墙还贴上当时颇为时兴的瓷砖,更是被德方专家斥之为“垃圾”,他们认为“中国农村就应该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子”。
    4.老张曾经居住的四合院已于上世纪80年代拆掉了,上面盖起了商贸大厦,老北京搬到了东四环外,住进了楼房。偶然翻开北京地图,老张想起曾经在四合院里生活的一幕幕,他无限感慨:“原来,咱也在‘文化遗产’里生活过!”
    四合院是华北民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既不同于上海的石库门、山西的乔家大院,也不同于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更不同于福州三坊七巷的闽派民居。四合院是华北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北京四合院或独家独户,或数户、十几户合居,形成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谁家做饺子了,都要给街坊邻居端上一碗,北京人的客气、有礼、大度、热情就是这么来的!尤其是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街坊四邻纷纷解囊出手相帮的景象最让人感动。数代人的居住实践表明,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能产生一种凝聚力与和谐气氛,同时有一种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这与现代公寓住宅永远紧闭大门的冷漠形成了鲜明对照。
    四合院不是样样都好,老张说在他生活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整个胡同只有两三个厕所,还大都是旱厕;还有用水,整个院子就一个水龙头,赶上用水高峰,往往要排队:四合院里没有暖气,到了冬天家家要生一个蜂窝煤炉,不仅呛人,还容易煤气中毒。如今若回到原先的四合院去居住,还真有些不习惯了。
    以前,街坊四邻就是一个生活圈子,大家都是熟人,熟人之间约束力很强,讲得更多的是通过道德实现自律和他律,通过关系互相帮助,也更讲求公共治理的一些理念,有事大家一起协商解决。老张感慨说:原有的文化传统礼俗会逐渐变淡。“礼失而求诸野”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文化传统中的那些优秀元素也就慢慢成为一部分人的集体记忆了。
    5.余光中的散文《乡愁》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因为“乡愁”是许多人都会经历的一种美好情愫,只有在乡愁中对历史对过去才有一种更深更沉的思索,也只有在乡愁中才有那份脑际依稀的记忆、那份心灵执着的传承。
    记得住乡愁的最好物证就是那些在城镇化进程中即将消失的古老村镇,这些村镇历史悠
久,虽破败不堪,重修乏力,却能激起无数人的乡愁。它记录的是上辈人曾付出的努力和曾有过的辉煌,它的沧桑反而是在陈述着人类发展的历程,见证时代的缩影。鉴古通今,回头看才能更好地向前走,正如诗人诺瓦利斯说的“哲学就是一种怀着乡愁寻找家园的冲动”,所以保护好古村镇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价值所在。
    在城镇化的大拆大建中,越来越多的城镇,抛弃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变成“千城一面的新城”。在当今的城镇化建设中,自然生态、文物、古民居被一步步“蚕食”,而它们又具有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被破坏就无法还原。故乡没有了老树、老房子,乡愁去哪儿找寻?
失地农民从乡下人变成了城里人,乡镇变成了街道,生活也更加便利了。但是生活方式城市化了,原汁原味富有个性的传统文化却变淡甚至消失了。现在住进了楼房,用上了自来水,周围也修建了城镇广场、图书馆、文化馆,但有时就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觉得生活的滋味没有以前浓厚了。千姿百态的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村规民约等文化样态,只能在村庄得以完整而富有个性的保留。传统的农事耕作、放牧与土地、牲畜、气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节气、天象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都是重要的因素,围绕着这些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例如,什么节气种什么庄稼、怎么饲养牲畜,看太阳月亮星辰云彩的变化就能辨识出时间、预报出天气的变化等。这些都是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最为宝贵的传统文化。不管现代技术多么先进,这些与大自然的有灵性的原始沟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人类精神之源。
    6.巴黎历史上就是法国和欧洲的中心。20世纪后半期,欧洲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城市发展规划调整成为保持巴黎国际城市地位的有效措施之一。从内部空间发展来看,1958年在市区外规划建设了副中心拉德方斯,使巴黎城市的历史轴线向西延伸。巴黎拒绝在市中心建高楼大厦,“顽固”地保留着千百年来古都的文化传承,并通过巧妙的规划、设计,通过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将古城与新兴卫星城联系起来。
    拉德方斯位于巴黎城市轴线西端紧邻巴黎城的近郊区,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拉德方斯已人驻公司1500余家,可容纳15万人就业,成为以商务办公为主,兼有会展、政府办公、商业、娱乐、居住功能的欧洲最大的商务办公区之一。同时,在紧邻巴黎城外形成了一个风貌与城区截然不同的现代化的副中心,其标志性建筑拉德方斯大拱门的建成,使得巴黎的历史轴线得到了延续和升华。
    1965年,巴黎在区域规划中首次提出建设新城,向外围地区疏散中心区过于集中的人口,并对自发形成的郊区进行重整,新城作为郊区的“中心”,为周边居住区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商业娱乐设施。目前,在巴黎城的外围地区,沿塞纳河、马恩河、卢瓦兹河河谷方向的城市扩展,形成了五座新城。新城的人口规模为10万人。这些新城中心距离城市中心巴黎圣母院较近,平均距离为25公里左右;都有良好的公共换乘系统,通过轨道交通与市区相联,快捷方便,但新城内部结构较为松散,内部交通主要依赖私人小轿车;新城聚集了众多的商务、服务业、研发和轻工业等产业活动,成为巴黎大区新的增长中心。例如,为保证职住平衡,增强新城吸引力,就近满足郊区居民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新城功能较为综合,包括娱乐功能,如马恩拉瓦莱建有欧洲迪斯尼乐园,为其直接提供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每座新城都有自己的大学和众多职业技术学院;新规划的社区都以低层、低密度为特点,在规划建设中注重与自然环境协调,巧妙地利用了天然水系或人工湖泊,外围有绿带环绕,并与原有的城市化区域隔离开;巴黎的轴向空间发展战略既保持了中心区的繁荣,较完整地保留了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有序的增长空间。
    作答要求
请你结合对全部给定资料的理解与思考,以“城镇化与文化的传承”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观点明确,论述深刻;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字数在800~1000字。

选项

答案 城镇化与文化的传承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达梅说:“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永远不会忘记,这就是母亲的脸庞和城市的面貌。”一座城市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仅在于她有宏伟建筑,更在于她拥有源远流长、耐人寻味的文化底蕴。透过一栋建筑,可以感知城市的历史,欣赏民俗风貌,了解地域风情。城市因文化而独具魅力,城镇化需要文化的支持。 文化的缺失,使城镇化变了味儿。在当下的城镇化进程中,生活方式城市化了,原汁原味、富有个性的传统文化变淡了:生产方式城市化了,与土地、天气等大自然有关的文化因素消失了;社交方式城市化了,与熟人社会有关的交往模式和价值取向变味了。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追求,它虽然让人们收获了经济发展的成就感,却也因文化缺失让人们多了些失落感。 当你为熟悉的地标和承栽着乡愁的记忆场所消失在推土机下而惋惜时,当你走在粗制滥造的仿古一条街为那些假古董的故作深沉而哭笑不得时,当你身处集装箱一样高密度住宅区而倍感压抑时,你可能会深深地感受到:欧陆洋房再新再靓。不可能彰显东方气质和华夏风范;高楼大厦再高再大,表达不了传统文化所孕育的精气神:广场马路再大再宽,难以承载胡同、曲径所留下的乡愁。因此,传承传统文化是城镇化进程中应分外注重的问题。 保护传统建筑,才能留住城市的独特“滋味”。北京建筑大气磅礴,上海建筑精雕细琢,不同的城市因其独有的建筑风格而与众不同。这些独具魅力的传统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不仅记载着城市的别样历史,更孕育着城市的独特精神。在北京,一座小小的四合院往往住着几户人家,逢喜事,大家相互庆祝,共享欢乐;逢悲伤,大家互相劝慰,共渡难关。这种守望相助的情形。是上个世纪北京人生活的常态。在这小小的民居里,北京人养成了热心助人的良好品德,可以说,北京精神中的“厚德”正是来源于此。这种情况也并非北京独有,各地精神文化的养成无不与其民居紧密联系。当前城镇化注重拆旧改新,诸多地区“千城一面”,如此一来,不仅城市中的特色建筑会慢慢消失,就连代表城市特色的精神文化也会一扫而空。 城镇化建设不是把文化“化”掉,而是要实现城乡差异化协调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既要留住“老根”,保留乡愁记忆,也要培育“新根”,让文化活态传承。如此,才能使得城镇化建设后,文化浸润的环境不变,传统与现代结合诞生出真正的精神文明。保证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保证城市发展“别有滋味”。

解析 本题为一道命题作文,考生在写作时需以“城镇化与文化的传承”为题,不可另拟标题。写作时,还需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文章论述充分、血肉饱满。
题目中包含两个关键词:城镇化、文化的传承。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看到,这二者本应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由于人们对传统文化普遍重视不足,导致在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城市原汁原味、富有个性的传统文化变淡了,与土地、天气等大自然有关的文化因素消失了,与熟人社会有关的交往模式和价值取向变味了。
为何要保留传统建筑,给定资料4、5给出了答案,老张的事例为我们讲述了传统建筑可以保持人的凝聚力与和谐氛围,而资料5更是点明了传统建筑对文化的记忆作用。可以说,传统建筑是当地精神文化的载体。我们写作文章时,要重点论证文化传承对于城镇化的重要性,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观点赢得认同。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Vbu3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