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德育过程所包含的规律及其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admin2018-06-02  30

问题 试述德育过程所包含的规律及其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选项

答案德育过程所包含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知、情、意、行四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知是基础。没有知,情、意、行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会出现行动上的盲目性,情感上的冲动性,意志上的动摇性。情是动力。没有情,知就很难发展成坚定的信念,意、行便缺乏内在力量。意是支柱、杠杆。没有意,知容易动摇,情难以控制,行也就不能坚持。行是关键。没有行,知、情、意无法得到检验;反过来,有了行又可以加深、提高知,增强情,锻炼意。同时知、情、意、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各因素可因环境、教育和个人实践的不同,呈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以致会出现情通理不达或理达情不通等现象。 因此,根据知、情,意、行的统一性原理,我们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使之相互协调。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根据知、情、意、行的矛盾性原理,我们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不同开端人手进行教育。 (2)德育过程是指导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①学生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多方面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可控性。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影响,而且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日益广泛和深入,社会的、思想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诸多因素时时刻刻广泛地影响着学生。学生是社会人,必须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德育具有社会性,德育过程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克服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空洞政治说教。学校教育不同于环境的自发影响,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可以对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和调节,扬长避短,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朝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因此学校德育具有可控制性。学校教育是德育过程的主要途径,但必须与社会、家庭结合起来。 ②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各种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外界影响。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活动,主要交往对象是学生和教师,所以要注意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斗争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①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在德育过程中,外界影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但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更取决于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即外界的道德要求与他已形成的思想品德现状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成为推动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德育过程就是要引导并促进学生思想上的矛盾斗争,依靠和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和纠正自身存在的消极因素,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朝教育者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②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内因很重要。学生是一种积极活动的主体,他能根据已形成的思想品德能动地对教育者所提出的新要求做出评价和选择。因此,学生一旦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它能转化为一种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教育者互相配合,表现出极大的能动性。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把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是长期的、反复的、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首先,从学生主观世界来看,品德的形成,知情意行矛盾斗争的统一实现,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炼,每一个新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多次反复,这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曲折反复、长期的教育过程。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看,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斗争此起彼伏,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不断提高等,都决定了德育过程是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总之,德育过程的社会性、德育因素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青少年学生本身的可塑性等特点,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直线的,而是波浪式地曲折前进,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因此德育过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要“抓反复”“反复抓”。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UIwj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