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答卷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

admin2009-11-28  46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答卷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需求有所增加,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需求仍不足。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选择大中城市的占44.7%,到县城的占20.25%,到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7.7%和0.9%,还有26.6%的毕业生表示对地点没有特别要求,而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76.6%。
   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宁愿等待也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的一次调查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选择预期非常集中,北京高校中有74.8%的人首选在北京求职和工作。排除北京生源之后,非北京生源毕业生首选就业地区为北京的比例也高达69%,如果将本次调查的数据与北京市2001年和2002年高校本科毕业生实际就业的地区分布数据进行比较,就会发现预期与现实的差异非常明显。北京和上海的毕业生的选择预期远远超出实际需求;而中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又得不到毕业生们的充分响应,首选去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仅有2%。
   2.从1999年起,中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250万,4年增加了140万,今后还会继续增长。有专家统计,按照70%的一次就业率,今年250万毕业生中将约有75万人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
   3.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处处长张奇建议大学生降低期望值,“先就业后创业”。大学毕业后,如果没有合适的机遇,就不要老盯着党政机关和高薪企业,而是可以先找一个小单位留下来,这不是甘于平庸,而是借此“基础”,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如果你想在城市发展,若连生存的基地都没有,何谈能好好干一番事业呢!特别是对大多数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先在城市留下来,这样做更不失为良策。
   4.记者获悉,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正酝酿1999年在全国100所大学中组织开展“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在校园里就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与此同时,一本名为《清华园中的创业启蒙》的畅销书也在校园里引起波澜,书中介绍了十几位成功走上自我创业的毕业生的典型事例;如今,他们在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已开始给别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也给国家增加着社会财富。
   5.记者在广东、上海等地人才招聘会上看到,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来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因此,只招聘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毕业生。
   6.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单位用人机制陈旧,难以吐故纳新。这些单位里,人员素质不高,编制却满满的,无法吸纳大学毕业生,这种情况在边远地区尤为严重。教育人事部门的人士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必须有人事制度改革作为配套,用人制度不进行改革,将严重制约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
   7.从市场经济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一般规律看,非公有制企业是劳动力从业的主要载体。我国作为一个转型国家,公有制经济依然是社会经济的主体。虽然宪法明确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非公有制经济仍然是处于公有制经济之下的较低等级经济主体,国家在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引导”并“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目前在我国,涉及公民财产权利保护的《物权法》和破除经济和行政垄断的《反垄断法》等有利于公民创业和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正式规则尽管经过长期的等待后终于出台,但法律法规、行政规制、方针政策、红头文件和各类自由裁量权等仍对非公有制经济形成特别限制甚至歧视,并构成了企业公平生存与发展的外部壁垒和硬制度环境,从而严重掣肘了企业对劳动力特别是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的吸纳力,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8.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并不是扩招以后才出现的,扩招前已经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据统计,1998年高校毕业生的待分率就曾高达30%。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周期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放缓时,就会出现就业不足,高等教育即使不扩招也会出现失业的问题。事实表明,非但不是教育制造了失业,而且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缓和失业的有效途径。如果没有扩招,将有几百万学生失去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他们几年前就要面临就业问题。扩招并没有“扩”出更多的劳动人口来。
   9.“择业观不转变,待分率就不会降下来。”任占忠认为,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毕业生应该分析总体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不能总是生活在理想状态。
   转变观念需要学生自身认识的转变,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也很重要。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还没有多少机构像国外高校那样把就业指导当成一门学科来研究。任占忠说,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队伍转型慢,就业指导人员多是从“管”就业工作岗位上转来的,习惯了“你哪儿能去、哪儿不能去,限制政策是什么”,缺乏指导的知识和经验,不善于指导怎么“找到”工作。二是教材内容陈旧更新慢,形式上全是书本讲义,没有应用先进技术。这说明就业指导观念也需要变。
   10.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从20世纪90年代初即建立了“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已基本确立。上海市教委学生处的田垒认为,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由政府的教育、计划和人事部门管理,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和落实就业单位的主渠道是各类招聘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这一工作模式面临着较大压力。广东、上海、北京教育人事部门的人士反映,现在学生就业信息资源需要整合,教育、人事、劳动部门基本各自为政,相互沟通得较少,使就业信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此外,网上求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求职方式,但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提高其可信度和效率。记者采访中发现,就业流向“扎堆城市”、职位选择期望值过高,导致众多毕业生自我失业。
   11.专家指出:世界各国在解决就业问题中,有一个重要的普遍规律:通过增加中小企业数量,提供岗位,吸纳就业。大多数国家99%是中小企业,企业劳动力平均规模在9至15个左右;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在20至30个,发达国家达到45至55个。这些中小企业吸纳了65%至80%的劳动力。
   从这几年的实践看,中国不可能违背这一条规律。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一条重要的出路就是发展自由职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我们老说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自由职业、微型和中小企业就是这种形式的载体。调整产业结构,也是要往这个方向发展。
   12.据北京市有关部门对高校毕业生抽样调查,85.3%的大学生首选就业单位是“城八区”。广东工业大学调查显示:90%的毕业生首选留在广东,其中80%要求留在广州、深圳两地。
   13.许多实证研究都表明,“就业难”不是供给过多造成的人才过剩,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表现。造成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作为供给方的高等教育面对着两方面的需求,一是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市场依然是“卖方”市场;另一个是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与高等教育“卖方”市场不同,人才市场基本上是买方市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高等教育的反应相对滞后一些,使得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失平衡,培养出的许多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市场的需要。然而,坏事也可以变好事,也许正由于大学生就业难,会进一步推动人们呼吁了多少年都没有能够推动的一些高等教育的改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以前大学毕业生总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政府开列计划,高校开设一个专业,毕业生由政府包揽。只要是某某名牌大学,靠着牌子,就不愁自己的学生分配不出去,学校基本上不用关心市场需求。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学生分不出去,就不会再有生源,专业就会被取消。这就促使我们大学要更好地与市场结合。
   14.虽然目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全面部署下,各地各高校普遍采取切实措施,针对市场需求和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广东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清华大学面向在校师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选修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从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入手,积极推行“本科生就业导师制”,采取“结对子”的方式给高年级每个学生安排导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就业方面的系统指导。
   15.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的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事实是, 1996年我国GDP排世界第七位,而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排在世界第二十八位。劳动力素质低下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在美国,就业人员中,专业职位、技术职位和非技术职位的比例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2:2:6,演化为20世纪90年代的2:6:2。对我国企业来说,抓紧有利时机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合理置换冗员已成为当务之急。
   事实上,我国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已经这样做了,并开始尝到了甜头。近年来北京兆维集团、青岛海信集团平均每年都要引进一二百名大学毕业生,优化人才结构,带动人才升级。而深圳的华为集团每年引进的大学毕业生更是多达数百名甚至上千名。正是靠着大规模吸纳优秀年轻人才,使得华为集团在市场上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竞争力。在我国乡镇企业最为发达的苏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70年代办厂靠回乡工人,80年代办厂靠星期天工程师,90年代办厂靠大学毕业生。”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镇企业增长方式上的一种转变。
   16.在欧美,产学合作已经成为常态。比利时有一所鲁汶工程联合大学,这所学校非常强调产学合作,坚持了30年,跟比利时大的跨国公司和产业界联系非常密切,而且有非常好的声誉。学校在平常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机会,同时学校还通过一种综合的工程项目,使每个学生把三年里学到的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技术进行综合应用。虽然该校是工科大学,可是该校学生学的东西是超过工科的范围的,包括怎么去做企业,包括怎么搞团队工作,怎么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做一件一个人做不了的事,怎么去跟人沟通等,学校非常强调这方面的教育。
   17.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张继栋在此间举行的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表示,我国大学毕业生即将步人大众化就业阶段,今后主要有五方面发展出路。一、第三产业存在巨大就业空间。第三产业是目前中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体产业,它对劳动时间、劳动方式等都比传统的第二产业的要求更加灵活一些。从发展潜力看,我国目前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不充分,就业人员占全体人员的比例还不到三成,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达到了五成。发展第三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大学生的就业有着巨大空间。二、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主渠道,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所减弱。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毕业生的流向呈现多样化的形势。非国有企业的发展非常需要高校毕业生,到这样的单位就业将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三、人世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金融、保险、商业、外贸、运输、旅游、邮电、教育等行业的市场准入更加宽松。有更多的人才在全球的范围内流动,出现了人才向国际化发展的特点。在这种大背景下,以派遣劳务的方式可以实现毕业生在全球的就业。四、灵活就业的方式正在呈现上升的趋势。近几年发达国家失业率有所下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推行了灵活就业的方式。在许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人们逐渐地不满足于传统全日制就业的模式,劳动者终生供职一个单位,而是开展很多的灵活的就业方式。这种灵活的就业方式已被国内一些毕业生所接受,并有上升的趋势。五、毕业生自主创业。在新的形势下,自主创业不失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条就业之路,自主创业不仅为自己开辟就业之路,还增加了其他毕业生的就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应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创业者,各地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毕业生的创业。这为毕业生的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
   18.周济表示,大学生就业是中国政府和全社会关心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在近年发展迅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进步,对中国民族振兴和实现现代化都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中国大学生的数量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人才资源是国际竞争的最终竞争,人才质量最终决定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发展,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中国真正需要就业的岗位是很多的,但找不到需要的人才。同时就业人口数量很大,但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这其中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牵涉人事制度、劳动保障制度等多个方面。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从国务院到各个部委,包括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最好的政策环境和就业体系。中国政府也要求各地有关部门建立一整套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特别是要转变观念,对这套体系更加重视,投入更大的物力财力。他还表示,“年轻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能够发挥自身才能和智慧的地方去”,这种思想对毕业生就业也将发挥良好效果。
   19.国外权威杂志报道,中国的工科人才只有10%能够满足跨国公司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这说明我们虽然有很大的教育规模,我们做了很大的投资,可是我们的质量不好,影响到了我们的人才市场,影响到了我们产业的发展。如果只有10%能满足国际跨国公司和外企的需要,那么对我们国内广大的国企和中小企业来说,就更没有足够的人才去提升他们,而我们中国经济现在的发展完全是依赖于产业升级。过去20年的高速发展是基于加工业,今后靠这种靠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原料和对环境的破坏,我们不可能维持产业的高速发展。现在我们必须面临的是产业升级的需求,而产业升级最关键的就是取决于我们提供人才的能力,而这个人才必须是高质量的。
   20.近年来,由于就业环境的变化,许多大学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国际贸易热、国际金融热、保险热、会计热,热门专业一直热到产出与需求不成比例。如1997年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全国高校在校生共有590万,1 032所普通高校中有488所设置有会计专业,读此专业的在校生达58万之多,这就是说,每10名在校生中就有1名是学会计的。在1998年春季北京高校应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原本乐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教育部的有关人员透露,一些高校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匆匆上马,师资、教材穷于应付,汤变了其实药没变,毕业生还是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选项

答案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势严峻,并在一定时期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表现:首先是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岗位数量的供求缺口继续扩大;其次,大学生普遍偏向大城市,造成东部沿海和西部中心城市大学毕业生“人满为患”;另外,一些用人单位的限制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短期内会持续严峻,但从长远来看,社会上已显现出解决此问题的良好发展趋势:第一,随着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大学生将目光投放在基层和西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在我国呈快速增长趋势而且还有在巨大发展空间,其吸纳人才的能力会进一步加强;第三,更多的大学生会选择流向非公有制企业;最后,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增加。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PqAu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