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一次,我安排了“为乐曲起名字”的活动。我播放了《大海》和《空山鸟语》两段音乐给大家听,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它们取名字。于是,“流水欢歌”“清泉”“清澈的溪水”“雨中的邂逅”“舞”“争执”“百鸟争鸣”等名字诞生了。特

admin2018-02-24  29

问题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一次,我安排了“为乐曲起名字”的活动。我播放了《大海》和《空山鸟语》两段音乐给大家听,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它们取名字。于是,“流水欢歌”“清泉”“清澈的溪水”“雨中的邂逅”“舞”“争执”“百鸟争鸣”等名字诞生了。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有一位农村转学来的学生为《空山鸟语》起了个别出心裁的名字:“捉鸡”,并写了注解:“老太太的鸡从鸡窝跑到院子里,她急着到处捉,又来了一群小伙子,拿着笤帚一起捉,打翻了院子里所有的东西也没有捉到。”
    面对这一情况你将如何引导?

选项

答案音乐的声音是富于创造性的,它具有非指向性的特点。每个人的领悟和情感不同,对音乐的创造也会不尽相同。学生能写出这样的听后感,说明了同学们之间的想象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非常正常的,不能用“谁想象得好,谁想象得差”单纯地评价。教师的作用是通过写听后感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可能正是《空山鸟语》中二胡声描绘的鸟鸣碰撞了那位农村同学的灵感,由此产生了与自己生活经历相似的联想。“捉鸡”这个名字起得虽然不雅,但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这正是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OoS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