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并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admin2018-11-23  36

问题 阐述并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选项

答案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影响着整个东西方的文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 (1)教育目的。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充分肯定教育的社会功能,都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构建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为宗旨,同样都是为了解决具体的社会道德问题。 孔子从“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出发,一方面提倡“礼贤下士”“举贤才”,要求吸收和重用社会上已有的贤能之士;另一方面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从政人才,认为学生们求学,学各种知识本领,其中应该包括取得做官的资格。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的人才。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如何培养道德”是他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2)教育方法。 不同点: 孔子的教法中,在“思”与“行”上,他更重视告诫学生如何去“行”。这些具体的做法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们更好地“行”,更游刃有余地从政,实现各自的政治抱负。孔子与众弟子的周游列国便是例证。这种“行”可以看作外在的锻炼。 苏格拉底更注重从内在的自觉、沉思方面去加强修养,从而达到追求真理的目的。 孔子重直观,苏格拉底重抽象;孔子看重结论,而苏格拉底更看重过程;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苏格拉底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等。 相同点: 启发式教学: 孔子认为,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培养道德,都要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他反对机械灌输,提倡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在教学中也常采用启发式问答法,被后人称为“产婆术”。 (3)教育内容。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都是人世之学,都是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在孔子的教学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者为重心。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把所收集到的历史文献材料,精心加以整理,编著成“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学用书,后被奉为儒家经典。 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涉及道德教育、政事教育、天文学、占卜术、算术、宗教等。由于苏格拉底的教育是针对当时雅典的道德堕落、沦丧而施行的,所以德育自然是其教育的主要内容。 (4)教学对象。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主张教育对象的扩大化,提倡民众广泛地接受教育。 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孔子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招收学生,他的学生中贫贱者占多数,这是“有教无类”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孔子不分地域、种族招收学生。 从事公众教育是苏格拉底一生的主要事业之一,他的教育对象广泛,有母邦雅典人,也有来自希腊各邦乃至非洲的外邦人;有贵族派成员,也有民主派成员;有豪门巨富的子弟,也有手工业者和穷人。所以说,苏格拉底的教育对象是全体民众。 (5)师生关系。 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都很重视并善于处理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关系非常融洽,情谊十分深厚。但尽管如此,两者与学生的民主与平等程度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一方面,孔子提倡“仁者爱人”“有教无类”,所以他对所有的学生,包括出身贫苦的学生都不歧视,确实做到了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而且孔子也提出“当仁不让于师”,这反映了孔子宽广的胸襟,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然而另一方面,他认为师生之间是有尊卑之分的,所以他从不和学生辩论问题,他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使用的也是不容商量的口吻,《论语》中的对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类似于“教义问答”的权威对话、不容置疑的对话。 在苏格拉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固定的学习地方,也没有惯常的座位,讨论问题、辩论问题像开圆桌会议。教师也不是站在讲台上,而是像学生一样是一位平等的参与者,只是在回答过程中发现问题时,教师才进行指导,使学生的回答按教师的要求沿一定的线索有效地进行下去。这一切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密融洽,师生间没有礼节上的拘束,双方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既自由又平等。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会有亚里士多德那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言传世。 孔子尊师重道的师生关系下的平等是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平等,而苏格拉底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人格上的平等。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OWVjFFFM
0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