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效果进行比较。

admin2014-01-07  56

问题 就“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效果进行比较。

选项

答案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提出了实行改革的十方面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以此来缓和社会矛盾,史称“庆历新政”。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富国、强兵、培养和选拔人才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措施。北宋中期的这两次改革变法,在原因、内容及效果等方面既有相似的地方,同时又存在着不同之处。 从原因方面看,“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共同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积贫积弱局面的加深。进入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费更加严重。官僚队伍膨胀,不仅办事效率低,而且增加了政府的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北宋时期军队虽多。但战斗力极弱,在对外战争中仍处于被动的局面,同时,军队人数的增加也加重了军费开支。冗官、冗兵造成了冗费。因此,从宋太宗后期开始露出端倪的积贫、积弱现象,这时已经正式形成并逐渐加深。二是农民和士兵起义不断发生。随着吏治的腐败和封建剥削的加重,到庆历年间,以农民和士兵为主体的起义不断发生,而且从以前统治力量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力量较为强大的腹心地区,这时北宋政府的武装力量已穷于应付。其中影响比较大的起义有:王伦起义、张海、郭藐山起义、湖南贵阳监瑶民起义、贝州王则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却给北宋政府以沉重的打击。 不同的原因在于:“庆历新政”时北宋面临着严重的边患危机,主要是西夏不断发动对北宋的战争,其中多数战役都是以北宋的失败而告终。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北宋政府接受范仲淹的主张,对西夏实行清野固守政策,以对付西夏,守卫边境。而到了王安石变法时,北宋与辽、西夏暂时处于一种和平相处的状态,边境相对比较稳定。 从内容方面看,“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在内容上都涉及了有关发展农业、军队建设、人才的选拔等方面。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缓和社会矛盾;而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土地兼并,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具体表现为:“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有,根据官员的政绩决定提拔或罢免;裁减官员的数量;改革科举考试制度,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官员;均分职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加强武备;减轻人民的徭役;厚恩泽以及取信于民等十个方面的内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包括财政经济方面、军政方面、教育和科举方面。财政经济方面又包括:①均输法,使发运使周知各路产品和中央的需求,以减少国家开支,同时限制富商大贾的投机倒把。②青苗法,抑制兼并之家的高利贷盘剥,对青黄不接的农民暂救燃眉之急。③农田水利法,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④募役法,由政府出钱募人应役,使农民免除苛刻的差役,使农业生产有较多的劳动力。⑤市易法,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平抑了物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⑥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按土地好坏均定税率。军政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实行置将法、保甲法。设置固定的将官对军队加以训练,对农户加以编制,以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和统治。教育和科举方面主要是广建学校,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应举人考经义和策、论。 从效果方面看,“庆历新政”的一些措施触犯了官僚和权贵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猛烈反对,“新政”推行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被迫离开朝廷,已颁布的改革法令也相继被取消。王安石的变法,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势,特别是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是,由于变法触动了北宋大官僚、大贵族、大地主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了他们激烈的反对和攻击,推行新法举步维艰。加上新法本身的一些弊端和变法派内部的矛盾和纠纷,变法派的力量大大削弱,王安石不得不辞官隐居。宋神宗把改革的重点转向职官制度,削减了新法中抑制豪强兼并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内容,只是重视扩大税源和加强各项军事措施,企图取得对辽、夏战争的胜利。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重新起用保守派领袖司马光为宰相。除教育和科举部分的改革内容外,新法全部被废除。变法派官员或被贬或遭流放,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O9Nj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