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时间110分钟。 3.仔细阅读所给资料,按照“作答要求”在专用答题卡上依次作答。 二、

admin2010-03-27  33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时间110分钟。
    3.仔细阅读所给资料,按照“作答要求”在专用答题卡上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必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2.在当今社会,在各种新思想、新科技、文明多重性、文化多样性层出不穷的时代,需要一种能尊重、包容无限多样的文化个性,鼓励文化创造与和谐绽放的文化观念,促进人类文明创新发展的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中国首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参演的12部少数民族戏剧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少数民族戏剧中的精品力作,但对这些精品剧目,一些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并不“买账”。
    在大同北路梆子《琴笳赋》演出时,来自北京的小姜只看了十多分钟就离开了剧场。他说:“就几个人在台上对唱,也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一点意思都没有。”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已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琴笳赋》是大同市北路梆子剧团多年精心雕琢的一部大戏,无论是大写意风格的舞台布景,跌宕起伏的剧情,还是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和完美的唱腔都曾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该剧主演张彩萍还因此获得中国戏剧的最高奖项“梅花奖”。
    “一个民族有戏剧,标志着这个民族文化的成熟。”据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员曲六乙介绍,多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一直是处于弱势地位,甚至“在中国戏剧史里也很少提到少数民族戏剧”。
    4.伴随着“申遗”成功,蒙古族长调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同时也因过度“重视”而遭遇“变味”。
    如今,在内蒙古大型饭店、旅游点,拿上几百元钱就能在饭桌上听到手捧哈达、银碗的蒙古族姑娘和小伙儿献上的长调、马头琴表演。从某种角度讲,作为蒙古族文化品牌的长调民歌在这里俨然成为“劝酒歌”。业内人士呼吁,不能让蒙古长调演唱庸俗化。
    蒙古族长调专家木兰说:“现在,很多餐饮场所的长调演唱,唱法均不规范,没有按照标准的演唱形式去展示长调的艺术魅力。”
    现在流行的蒙古长调有用西洋乐器伴奏,马头琴演奏中叠加电子乐等等不少“发扬光大”的迹象。对此,公众的评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原生态艺术要发展传承就应该吸收现代的元素,拓宽受众范围,而另有人认为让民间音乐变了味去发扬,还不如让其自生自灭。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的是保持“原汁原味”,即使是濒危的、推广不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将其放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还可以其为主题,建一个民族社区,让下代人直观地体会前辈的生活情况。这样做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保护我们走过的路,把我们民族的“记忆”留住。
    5.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近几年中国民间艺术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期。不少民间艺术如滑稽戏、杂技等频频走出国门,在国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但是人们也看到,一些体现了中国5000年文明的民间艺术,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曾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消失之快感到非常痛心。他说,20世纪70、80年代他到陕北黄土高原考察采风时,作为窑洞窗花和刺绣底样的民俗剪纸,在窑里窑外铺天盖地。而当他2002年再去时,已经近于完全消失了。即便是黄土高原黄河岸边的一个偏僻村庄,也是年画不见了,绣花不见了,一进窑只见贴得满墙满壁的20多幅西方超级名模裸体彩色招贴画。民间剪纸消失的速度,被靳教授形象地称为“一夜春风遍地梨花落”。
    于是有人提出应该让民间艺术市场化、产业化,让市场成为民间艺术的“救世主”和“保护神”。然而在市场的冲击下,一些民间艺术却开始背离了其本来的艺术真谛,失去了本真,变得媚俗起来。流水线般的艺术成了粗糙的复制品。
    如何正确把握好艺术和市场的尺度,找到一把真正的民间艺术保护伞呢?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将现代生活元素与经典性的古代故事进行了有机融合,凭借这一尝试,白先勇和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巧妙地用市场救活了一个剧院,捧红了一个剧种,这对借助市场保护民间艺术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青春版《牡丹亭》在一片争议声中进入市场,却受到了惊人的欢迎,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如今青春版《牡丹亭》已经演了100多场,录像也已售出几十万张,到场观众18万人,其中70%是青年人。面对如此成功的市场效应,作为总制作人和艺术总监的白先勇表示,他觉得昆曲非常能够体现中华文化之美,中国的这一代人肩负着时代使命,要努力通过适当的方式把这个传统艺术继续传承和弘扬下去。
    6.近年来,“文化遗产”纷纷被编写成了乡土教材而进入教学体系,甚至走进了中高考考试卷,以唤起年轻一代的“文化记忆”。连年呼吁“保护我国文化遗产要从娃娃抓起”的文化人为此十分欣喜。
    已经申报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也被写成了教材。“福建土楼”所在地之一的福建南靖县教育局组织编写的《南靖土楼》乡土教材,已在当地中小学中使用。
    南靖第二实验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蔡光英说:“土楼离我们很近,过去却一直没有去参观过,现在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土楼的知识,才知道我们身边也有这么神奇的东西,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东西。”
    “文化遗产”不仅进入了我国中小学教学体系,而且进入了教育的评价体系。在刚刚结束的2007年各地高考的试卷里,“文化遗产”一词多次出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高考语文全国卷中,一道材料阅读题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试行自主命题的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要求“考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写出劝阻游客在景区文物上刻字留言的句子”上海秋季高考综合试题中也融入了“申遗”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话题。
    7.一石激起千层浪。新学期伊始,教育部将在10省试点音乐课中增加京剧内容的话题,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两年前就开始给小学生教京剧的刘竹军老师,一直用“始料未及”来描述学生们对京剧的热情:“在教授京剧课程之前,我有一定的担忧,害怕学生们对京剧没有兴趣。但是实际情况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学生们对京剧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布置的课前作业,而且还从网络和相关书籍上搜索到了很多京剧方面的知识,下载了很多非常漂亮的京剧脸谱,还动手制作了许多的京剧脸谱模型。”
    一些教师认为,作为中国人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是非常可悲的,在我们手中丢弃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教育部将京剧纳入义务教育课程,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体现。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京剧,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也是教育者的责任。
    8.近日,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正式启动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程序。这一申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话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全球化、商业化极度发达的今天,该怎样来保卫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值得我们共同探讨。最近《半月谈》记者跨省调研后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难主要是:
    (1)老龄化。人死艺亦亡,绝活成绝唱。这是许多地方文化工作者最不愿看到但又不得不随时准备面对的悲剧场景,也是记者在调研中听到最多、也最沉重的“一声叹息”。
    (2)全球化。全球化为人类不同文明跨时空对话创造了难得机遇,但对中国这个多民族的泱泱大国而言,如果听任别国文化强势袭人,势必动摇文化母体,危及文化主权,使中华民族自我身份的个性化认定出现集体性迷失。
    (3)商业化。近年许多地方一味奉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少写进党委政府红头文件),在掠夺式旅游开发和过度产业化包装热中,部分“非遗”沦为功利性工具,其文化本体功能反被屏蔽。乱作为同不作为一样,都会给文化遗产事业持续发展埋下祸殃。
    (4)观念滞后。记者在调研中觉察,有不少地方官员包括主管宣传文化的官员仍“雷打不动”地认定,传统民间文化遗产糟粕大于精华,与现代化格格不入,已跟不上社会进步节拍。
    9.近年来,“山寨文化”可谓大行其道,“山寨现象”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据考,“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山寨文化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其主要特征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即出身“贫寒”,立足“模仿”。“山寨产品”从手机起步,逐渐蔓延到其他经济领域,又几经演化,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文化领域,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文化现象。一时间,“山寨鸟巢”、“山寨熊猫”、“山寨网站”、“山寨春晚”、“’山寨明星”甚至“山寨红楼梦”纷纷出炉,大有席卷全国之势。
    “山寨”是草根阶层的自娱自乐,还是在商业利益推动下的恶意“戏仿”,甚至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是发挥想象力的加工再造,还是扼杀创新的不良行为?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利益群体,会有不同的看法。事实上,“山寨”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就是因为它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
    也许是因为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一系列的山寨创造充满了更多的娱乐性与调侃在里面。这样的“山寨系列”在解构一种主流价值与主流标准,甚至是一种主流叙事。这是在经济社会急速转型时期,社会价值理念多元化的一个典型性体现。
    “山寨文化”的草根性、大众性、民间性、娱乐性、自发性、参与性,使其一诞生便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和追捧。“山寨文化”的产生实际上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民间孕育多年的“草根文化”的一次集中爆发,也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民意表达,它的产生是必然的,只不过时问早晚罢了。
    10.“科技舞曲电击每一条诡异神经,众鬼倾城出动,齐至异度空间。魂魄出窍,化身终极幻想,声鼎沸,光飞舞,色激扬,穿越一切感官直抵黎明曙光……表演DJ:Ray……”这是长春一家酒吧近日专门为万圣节做的广告海报,DJ无疑是其绚烂内容的核心。
    现在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公务员、商人等选择在下班之后泡吧舒缓心情,DJ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根据现场情况适时地放出相应的合成音乐,并配合搓碟等技术,是DJ与客人的主要沟通方式。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了很多的艺术成分。从某种意义而言,一名出色的DJ也是一名艺术家。这种娱乐形式开始成为全球的流行元素。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DJ的手段和设备也日趋丰富,技术含量的提升也将他们独自划分至一个艺术的新大陆。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刘晓明认为,DJ作为一个由高科技技术手段支撑的艺术群体,对音乐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同卡拉OK一样,在卡拉0K出现之前,唱歌的人很少,而卡拉0K的普及却大大增强了人们对音乐的参与性,DJ也是一样的道理。”
    “但是,DJ的流行同样对古典音乐、严肃音乐、民间音乐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刘晓明指出,当今时代鼓励艺术百家争鸣,DJ虽然是新兴的艺术门类,却能更直观、更简单地向受众传递音乐元素,这就形成了通俗音乐与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发展的矛盾。
    11.近年来,在我国青少年一代中,出现了某种重西方轻本土的文化倾向。
    现象之一:心仪“洋节”,疏离传统节日。“情人节”的玫瑰花、巧克力热与对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的淡漠,构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
    现象之二:心仪洋快餐,疏离传统饭食。每到节假日,在青少年为游客主体的各著名景点,肯德基、麦当劳门庭若市,拉面馆、粥铺则“门前冷落车马稀”。
    现象之三:许多大中学生,学习英语热情高涨,对母语学习,则置若罔闻。
    对此类文化倾向,学界一部分人忧心忡忡,一部分人则认为是势所必然,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12.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价值观念急剧变化而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界都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新评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不能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近年来,“国学”研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大讨论(即所谓的“文化热”),人们对80年代新一轮的西方文化冲击波进行了反思。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社会和学者们都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国学”、“汉学”等概念重新被提出和讨论,“国学热”因之形成。
    有的学者认为:“国学热”的应势而生完全是因为在现代科技文明下人的物化、异化等现象而引发的,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国家在寻求现代化过程中,光靠西方文明解决不了全部问题,真正的国学解决上述矛盾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而这样的国学就不该以功利追求为目标。
    有的学者强调:我们千万别将“国学热”当作一种时尚来追赶。现在确实涌现出了很多国学班,但有些主要是为了谋利,这势必牵引着“国学热”走向商业文化之途。
    有的学者提出:我们的基础教育直到高等教育都不应该让国学只是成为业余的,只是多项选择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它应该被纳入教育系统之内,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3.在朦胧的月光和绚丽的夜景灯光下,漓江畔山水之间的露天剧场座无虚席。尽管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消费者普遍捂紧了自己的钱包,但到桂林旅游的广大游客对花钱一睹世界上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却毫不吝啬。
    《印象•刘三姐》将世界级的名胜风景——桂林山水风光,世界级的民族文化品牌——《刘三姐》,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张艺谋等三个“世界级”超强组合在一起,在美丽的漓江之畔,创造性地打造出世界级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品。
    这里的剧场是举世无双、如梦如幻的桂林山水,背景是方圆两公里的漓江、12座神秀的山峰以及深邃的天空;这里的演员大部分是当地的渔民;这里的歌声都是当地少数民族平时唱的山歌;这里的演出道具——竹筏、鱼网、耕牛、鸬鹚等,都是当地渔民的生产工具;这里的场景——撒网捕鱼、漓江牧童、渔舟晚唱、耕牛暮归等,都是当地渔民平时原汁原味的生产生活场景。它诠释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开创了世界和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赋予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实现了艺术形式的创新。一名北京观众看完演出后说:“人进入到这种纯自然的山水和生产生活场景中,不由得回忆起往事,有一种回归的熟悉感和亲切感。”
    《印象•刘三姐》是偏雅的高端文化产品,而高雅艺术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往往叫好不叫座,但《印象•刘三姐》尽管票价不菲,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逆市中既叫好又叫座。
    14.“口红效应”是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这种“廉价的非必需品”,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成了人人都消费得起的“安慰品”。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寄望于成为“口红”,逃离灰色的经济阴霾。
    最新公开的票房数据:2008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达到43.41亿元,同比增长10.14亿元,增幅达30.48%,加上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25.28亿元和全国各电影频道播放电影的广告收人15.64亿元,2008年中国电影综合效益拿下了创纪录的84.33亿元,首次挤进了全球票房前十名。   
    与此同时,KTV和演艺场所的生意也日益火爆。位于南京黄金地段新街口的麦乐迪KTV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到现在,店里有超过一半时间以上都要提前订位、排队,生意不是变糟而是变好了。”
    台资企业职员戚亚萍告诉记者:“我们公司已经放出要裁员的风声了,大家情绪都很紧张,下了班和几个同事去KTV唱唱歌,去看看电影,花不了多少钱,但能让心情好一点。”
    有关专家指出,这就是经济萧条中的“口红效应”(Lipstick Effect)。目前,“口红效应”一词已随着金融危机一起,成为年度热门词汇。
    南京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顾江教授认为,要成为一支引发效应的“口红”,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首先,价格够低;其次,具备心理安慰作用;最后,相比同价位的消费品,它的安慰作用更强。
    应该说,“口红效应”也同样为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民间艺术提供了一条现实性较强的探索之路。
    15.张宝顺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山西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设文化强省、增强文化实力是实现转型跨越崛起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提出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发扬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敢于胜利、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不断赋予节俭勤奋、明礼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晋商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并提出要“加强对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和革命文物的保护开发,创作、生产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王君省长在《2009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扎实推进文化强省战略……加大创意策划力度,挖掘文化资源,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国际影响的文化艺术精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选项

答案 目前我国文化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质文化遗产,一些特色建筑如福建土楼等;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族戏曲,如大同北路梆子、京剧等;民歌,如蒙古族长调民歌等;民间艺术,如剪纸等;民族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第三,新兴文化形态,如国学热、山寨文化、电影、实景演出、DJ、KTV等; 第四,外来文化形态,如洋节、外语、洋饮食等。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KxA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