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资料所提供的主要信息。 要求:概括准确、全面,叙述简明、清楚,字数控制在250字以内。 请以“评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鲜明,分析细致,论述翔实,对策合理,字数控制在800~1 200字。

admin2009-11-28  19

问题 概述资料所提供的主要信息。
要求:概括准确、全面,叙述简明、清楚,字数控制在250字以内。
请以“评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鲜明,分析细致,论述翔实,对策合理,字数控制在800~1 200字。

选项

答案 评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增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却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老百姓“看不起病”的呼声日渐高涨,我国医疗体制仍存在深刻的问题。 首先,医疗服务机构的改革走向自主化,从而引发供方诱导需求使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其次,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堪忧,农村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农民健康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再次,“医疗腐败”成为潜在的隐患,医疗卫生行业的行风问题严重,屡禁不止。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切实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在发展方向上,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办院宗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严格收费管理以降低医药费用;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这也有赖于信息公开公示制度,拓展社会监督渠道。总之,建立起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医疗管理体系。 第二,坚决遏制医疗腐败,杜绝医疗卫生行业的“潜规则”。要对城镇医药卫生体制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治理行风。卫生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政事分开;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推进公立医疗机构的改革;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切断医疗机构和药品营销之间直接的经济利益联系;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入实行总量控制,结果调整。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卫生管理。首先体现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使人民看得起病、买得起药。其次,要加强卫生行业监管,维护群众就医安全,采取行政措施规范医疗事业从事机构和从事人员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努力改善生活工作环境,强化群众的卫生观念和意识。 第四,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我们党和政府应尽快启动农村卫生基础建设规划,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使农村的医务工作者日趋专业化;建立与农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农村医疗价格管理体系和农村医疗管理规范,坚决落实中央关于每年新增的卫生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加大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应在适合社会主义国情的大前提下,本着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依靠政府、发动人民,深入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变,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二、热点链接:医疗改革问题 (一)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节选)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二) 2008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节选) 在社会保障方面。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五年累计1.95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41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2007年参保人数突破2亿人,比2002年增加5 400多万人;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扩大到11个省份;从2005年开始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中央财政五年累计补助养老保险专项资金3 295亿元。200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亿人,比2002年增加近1倍;88个城市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 7.3亿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4140亿元,比2002年增加2898亿元。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 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这是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项根本性制度建设。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抗灾救灾工作全面加强,中央财政五年支出551亿元,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在卫生方面。全国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五年累计6 294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27倍。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功能比较齐全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国家规划免疫预防的疾病由7种扩大到15种,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患者实施免费救治。国家安排资金改造和新建1.88万所乡镇卫生院、786所县医院、285所县中医院和534所县妇幼保健院,为1.17万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医疗设备,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全国建立了2.4万多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新进展,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200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是了不起的成就。 去年以来,国务院组织力量研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题,已经制定一个初步方案,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我们要坚定地推进这项改革,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三) 从1985年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开始的二十多年里,医改经历了从将市场经济引入医疗卫生事业到公立医院的产权改革,从唯经济效益为上到重新反思医改的路径,医改进程跌宕起伏。这一关系普通百姓切身利益的关键改革能否做好,已成为政府和百姓关注的焦点。我国医改的思路已经逐步清晰起来,即我国农村普遍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市推广社区卫生服务两种方式并举。从目前的情况看,要实现这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设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二十几年医改,成果与问题并存,而能否顺利地将医改进行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存的根源性问题能不能解决。 1.存在的问题。 (1)药价虚高。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是反映最大的问题,据卫生部2004年公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我国医疗服务费用的增速已超过人均收入的增速,医药费用居高不下的直接后果是48.9%的居民生了病不去医院看病,29.6%的患者该住院却未住院治疗。 (2)医患矛盾突出。由于政府财政投入的减少,公立医院普遍出现了“以药养医”的现象。按照国家规定,医院销售药品可以得到比批发价高出15%的批零差价,药价越高,批零差价越高,因此医生给病人开贵药成为投诉的热点。同时,与一般消费不同,多数情况下,百姓对药品的选择能力很低,只能接受医生开出的药方。医生关注于经济效益也造成了滥用药等引起的医疗事故。这些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导致医患矛盾日益突出。 (3)医保体制不健全。由于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不同阶层获得的医疗服务差别增大。医保覆盖面小,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基层医疗的财政补贴不足,高级别公立医院门槛高,导致社会低收入者难以获得充分的医疗保障。 综上,尽管医改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医改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医改成果的扩大,并且引起了社会公众的不满,问题亟待解决。 2.原因分析。 (1)从根源上看,医疗组织和机构的角色定位是核心问题。我国进行了以引入市场机制、扩大经济收入为主导的医疗卫生改革,其结果是使财政对医疗机构的拨款减少,医院等医疗机构依靠自身的经济效益来维持医院的运转。市场经济引入医院,必然使医院追求经济利润,具有一切“经济人”共有的利益追求的特征。然而,从我国的国情看,社会各阶层经济收入不平衡,这就需要医院这样的大众医疗机构能够为全民健康提供平等的保障。这对矛盾导致了医改中的许多问题。一方面,医院“以药养医”,必然带来药价虚高以及医药腐败等问题;另一方面,作为消费者,他们希望能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医疗救治,但是他们没有选择的能力,只能听之任之,其最终结果就是医患矛盾的加剧。 (2)对“医药联动”监督不力,医疗腐败层出不穷。医院不仅是医治病患的一方,也是直接卖药的一方,而卖药获得的经济利益促使医院想尽一切办法多卖药、卖好药。同时,中国医药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情况严重。同种药的竞争已不仅仅是质量竞争,更多情况下是看谁能给医院更多的“回扣”,在“回扣”已成为医药界潜规则的现实情况下,医疗腐败便不可避免。在监管过程中,药价很大程度上是按照药品生产厂家自己核定的价格来确定的,这其中夹杂了许多非生产环节的成本,将流通环节的“黑色交易”成本也均摊于此,而成本的承担者恰恰是普通百姓。 (3)资金来源的保障不够,资金使用的分布不合理。 一方面,政府资金的划拨能否正常到位是一个疑问。在我国现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下,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用于医疗保障的资金到位的速度和程度还远远不够。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依靠基层医疗机构的行业自律以及医生的道德自律来实现对全民医疗的覆盖,只能是空谈。 另一方面,现有资金的分配使用不合理。据统计,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拥有的床位、设备以及医务人员数量和质量等医疗资源,仍然占到全国医疗总资源的90%以上,其中30%集中在大医院。同时,县级以下公共卫生机构只有1/3在维持运转,1/3处在倒闭的边缘,剩余的1/3基本瘫痪。因此,当农村人口面临“大病”时:只能往大医院跑,进一步造成了医疗资源的集中,基层医疗则止步不前。 (4)政府有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政府在医改过程中应该担负起有效掌管并分配医疗资源、保证政府资金及时并充足地到位、设立并完善行业标准和市场规则以及对医疗界进行严格监管等职责。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政府部门常常对自身的职能界定不清,有些部门甚至利用权力去设租或寻租。 3.探寻医改方向及对策。 (1)明确医疗机构角色定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涉及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医疗保障、临床服务等内容,不应由政府大包大揽全部承担,也不能简单地推向市场,推给社会和居民,而应实行以政府为主导、适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方针。一方面,政府部门责无旁贷,承担着艰巨的任务。特别是要着力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监管,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其中,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健全经费保障,改革医疗机构创收机制;切实加强卫生服务监管,保证医疗秩序,服务质量;加强医疗价格监管,降低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等,是几项最重要的任务。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财政实力还不强。所以,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多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是国情所决定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这类机构的指导和监督,防止纯赢利化倾向,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强调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与市场性并重。 (2)整合医疗体制,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着重解决基层医保保障不力问题。一直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建设是按城乡、所有制、就业状态来分别组织实施的。这种制度建设方式有失公平,其具体表现就是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太小。在未来改革中,必须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除此之外,我国分级社区医疗体系尚未形成。需要优先确保发展缓慢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3)针对药价虚高问题,首先要进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整顿药品流通市场,减少流通环节,打击假冒伪劣。同时还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药品的法律、法规,严惩医药领域的商业贿赂。其次应实行统一的生产质量标准。同一种药品规定只能采用同一个名称和在规定范围内浮动价格。第三是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同时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以减少改革的阻力。 (4)健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法制建设。针对医疗卫生中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的手段规范行为,从源头上提高医疗卫生质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5)要善于借鉴和利用国外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体制之路。国外有很多先进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参考和借鉴,我们进行医疗体制改革要充分重视这些经过实践检验是合理可行的经验。国外的先进经验,如对医疗服务进行分级管理就很值得借鉴。居民看病必须先到所在社区的卫生站,如医治不好,则根据病情分级转向设备和医生水平较高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分级的好处是可以合理配置人力和医疗设备,节约开支,避免患者不管大病小病都到大医院就诊。 (四) 评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却明显滞后。在人均收入不断增长的今天,农村还有近一半的农民看不起病,城市居民生病后自我医疗的占 47%。按理来说,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了,作为公益事业的医疗卫生,居民生病了去医院消费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但越来越多人反而看不起病,充分说明现在的医疗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如果医疗体系的“病”还不及时治疗,不仅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保健问题,而且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要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又从何谈起。前几年发生的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更是引起轰动,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有其自身特殊性,它不是一般性服务,也不是单纯的市场消费,与普通商品价值规律不相符合。在医疗卫生领域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东西,就是专业权力,在医疗方面病人和医生是无法平等谈判的,医生让你开刀你就得开刀,不像消费者和供应者之间可以讨价还价,再加上消费者的偏好和选择会使市场的价格逐渐趋于合理,市场的好处在医疗这个领域里几乎就体现不出来。医改的最大障碍不是资金也不是人才,而是既得利益集团。那些赚钱的药厂、医院还有一些政府部门的官员,他们对整个医疗体制的影响非常大,有点类似于处在垄断的地位上。如果不能够突破这个障碍,所有的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现在从上到下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说明改变医疗体制改革的认识已经基本统一,那么医疗体制改革应该如何改? 首先就要从体制源头入手,改变医疗服务基本由公立机构垄断的局面,实行监管分离。在保证疾病防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前提下,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门槛要降低,政府部门对公立医院的人、财、物的管制要理顺,只在技术和安全性上保留必要的审批,加强监管。在税收、人才、融资、引进设备、政府补贴、项目申报等具体操作环节上松绑,为民营和公立医院打造一个公平的政策平台。通过民营和公立医院的竞争,再加上政府职能部门对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的调控,来解决医疗卫生领域的专业权力给病人和医生造成的不平等,降低城乡居民的医疗费用。 其次要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构建以社区卫生为基础、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加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巩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继续组织城市医生对口支援农村工作。归根结底,目的就是要使“患者有其医”,让平民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因此,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能不能成功,取决于能不能照顾到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的利益。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引用了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的一句话:“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道理也是一样。市场往往关注的是“富人的经济学”,政府关注的则是“穷人的经济学”。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需要政府强化而不是弱化其为百姓提供医疗保障的角色意识,从而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老百姓如果发生困难,政府出面保护,对老百姓的健康全面负责是政府最基本的职责。政府应该本着“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保障绝大多数人看得起病,更有责任建立起医疗救助体系,逐渐惠及少数特困人群。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一句话:“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每一个中国公民都不会因没钱看病而发愁。”这句朴素的话,饱含了总理胸怀人民疾苦的感人情怀。可是,这样的梦想何时才能实现呢?何时农民不再因没钱看病而发愁?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能否“医治”好过去遗留下来的“伤痛”?能否让“绝大多数人看得起病”?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JgA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