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认真默读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颐和园》,根据要求答题,其中微型设计要求写出教学环节及教师的引导语。 1.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我国的世界遗产”和学情特点,为本课设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2.“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

admin2016-06-30  58

问题 请认真默读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颐和园》,根据要求答题,其中微型设计要求写出教学环节及教师的引导语。
1.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我国的世界遗产”和学情特点,为本课设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2.“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个句子中“滑"字用得很巧妙,请细细品味,设计这个词语的微型教学。
3.背诵积累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本文要求学生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你打算引导学生背哪一部分?请完成指导背诵这一部分的微型设计。
颐和园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有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
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有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选项

答案1.(1)教学目标: ①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②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③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接受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2.教师在黑板上写下面两句话: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师:同学们,请大家比较黑板上的两句话,这两句话的区别在哪里? 生1:上一句用的“滑冰”的“滑”,下一句用的是“划船”的“划”。 师:请同学们对照课本看看,书上用的是哪一个? 生2:第一句。 师:书上为什么要用第一个“滑”?这样用有什么好处? 生3:用第一个“滑”,能更加衬托出昆明湖的“静”。 生4:用第二个“划”,就会破坏了这种“安静”。 师:很好,这句话以动写静。这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生5:反衬。 3.背诵第四段。 教学过程: 教师在黑板上挂上颐和园佛香阁的远景图。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颐和园吗? 生1:我去过,我爸爸上周末刚带我去过。 师:但是有的同学可能没有去过,这样吧,老师问,你来答,让我们的思维插上翅膀,一起随着你的回忆,游览一次颐和园好吗? 生1同意后,师生开始互相合作。 师:那天,你都游览过颐和园的哪些景点?爬上万寿山了吗? 生1:爬了,在万寿山上,有一座很大的阁楼,叫佛香阁,佛香阁很高,从佛香阁的前面往下看,颐和园的大半景色都可以收在眼底。 师:站在佛香阁的高处往下看,你都看到了哪些景色?为大家展示一下吧。 生1:有葱郁的树丛,还有掩映其中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很静,就像一块镜子,湖水很绿,就像一块碧玉。湖面上还有游船、画舫慢慢地滑过。 师:很形象,很美的描述,继续,想一想,从佛香阁东望,都能看到什么? 生1:隐隐约约地能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师:很好,大家刚才都去颐和园爬了一次万寿山,在佛香阁上进行了一次远眺。咱们现在再回到课文的第四段,大家一起朗读一遍,然后自己朗读几遍,直到把它背诵下来,看谁的速度最快,有问题吗? 学生们开始大声朗读课文第四段。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JPN4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