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材料 材料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之鲜明是极为罕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连绵性之悠长也是举世唯一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

admin2018-07-25  36

问题 给定材料
    材料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之鲜明是极为罕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连绵性之悠长也是举世唯一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认识曾经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弯路。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逐渐使我们民族的精神状态从感性恢复到了理性,从而也使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科学的解读。尤其是在今天,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决不能让传统文化缺席,必须赋予传统文化当代自信。
    材料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思想道德资源。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抛弃糟粕,继承优良,激活精华,使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富有价值的思想观念,重新焕发青春,神采奕奕地走进亿万群众的心间。
    任何伟大事业的进步,既需要物质动力,也需要精神动力,有了与物质动力相匹配的精神动力,我们的中国梦就能够又好又快地实现。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天下为公等思想尤为强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把传统文化中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必将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社会最大公约数,增强群众奋斗的向心力和民族团结的凝聚力。
    中华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从来都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正因为如此,中华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智慧资源。充分挖掘先贤哲人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借鉴先人的智慧,是体现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与当代自信的重大文化任务。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争取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材料3
    承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发展承德的文化产业,必须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承德除了皇家文化、生态文化以外,最具特色的就是民族民俗文化,特别是满族民俗文化。挖掘其优势资源,彰显其特色价值,对于发展承德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承德是以满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市总人口的40%,形成了厚重的民族民俗文化,包括舞蹈、音乐、民俗工艺、民族饮食等各个方面,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不少内容在全国影响广泛。近年来,承德市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努力培育和壮大特色文化产业,开发了很多文化产品。
    发掘承德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最重要的是发展地方文化产业,创建特色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在文化产业建设中形成的风格独特且影响广泛的文化现象,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发展文化品牌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文化资源,发挥文化的经济功能,优化资源配置;能够有效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能够带动形成产业链条,拓展市场发展空间。要想打造承德的民族民俗文化品牌,发挥文化品牌的多重效应,显然不能仅仅依靠某个项目或某类产品,还需要对既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只有站在品牌建设的高度,才能认识、发掘民族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整合是品牌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而品牌建设则是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目的。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表述,对承德民族民俗文化的开掘应该是一个“化珠成链”的过程,尽管每一颗珍珠都会闪射光芒,但只有将它们穿成珠链,光芒才最为耀眼。这就是品牌建设中资源整合的价值所在。
    材料4
    “一根四米多长的竹竿,两人抬着,一人坐在竹竿上,配合锣鼓点,或悬空腾跃,或展现武功,令观者提心吊胆,荡气回肠。”民间传统艺术“峄县清官独杆轿”在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城乡红火起来,与百年之前产生初期相比,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众多新的文化元素:峄城的青檀品质、榴花情怀、匡衡精神和运河文化等。
    将这些元素融入其中的是一位63岁的基层文化工作者,他叫邵明思,峄城区坛山街道文化站站长,36年如一日,奔走在城乡文化阵地。
    几十年来,邵明思定时蹲点采风,在工农商学等各大领域有代表性地选择10多处文化联系点,从父老乡亲的回忆中汲取文化精华,整理成文,推动工作进展。
    为再现“坛山剪纸”的精湛手艺,2007年5月,他骑电动自行车去刘村寻访80多岁的艺人王允荣,路上发生交通事故,右手伤势严重,缝了五针,手上至今还留有疤痕。王老太太的剪纸“图案心中出、作品随手成”,考虑到她年事已高,抢救工作必须及时跟进。邵明思用左手整理材料,坚持了近半年。去年,王允荣老人去世了,却为人们留下了“坛山剪纸”的特色技艺。如今,这一民间手工艺已被搬进峄城的中小学课堂,并与峄县八景相结合,被打造成《中国峄县剪纸——峄县八景》高档礼品,深受国内外客人欢迎。
    材料5
    “既改善了环境,又让群众受到教育,真好!”近日,樊城区柿铺办事处几个社区的负责人来到该办事处杨湖社区,参观大学生村官慕宏刚绘制的文化墙。
    走进杨湖社区,院子左手边有一排长25米的白墙,墙上写有“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等《论语》的经典语句,每段内容配有图画,上面的人物着古装、行礼仪,形象惟妙惟肖。
    文化墙的绘制者慕宏刚今年24岁,是今年8月份刚上任的大学生村官。这个毕业于河北衡水学院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对“美”有一种执著的追求。
    “我一直希望把这些墙面利用起来。”慕宏刚家住樊城区长征路一带,每天一大早骑着电动车赶到高速路口附近的杨湖社区上班。“走进院子,一排灰灰的水泥墙面总让人心里不舒服。另外,社区不少居民把盖房用的瓦片和建筑垃圾堆放在墙边,有的直接把稻草挨着墙角堆放。既不安全,也不卫生。”慕宏刚说。
    刚到杨湖社区,慕宏刚被安排协管宣传和信访接待。此时,社区上下都在忙着筹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慕宏刚说,杨湖社区有576户居民2352人,60岁以上的老人占社区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这些年,很多年轻劳力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社区希望通过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让老人有个沟通交流的地方。
    “别的我帮不上忙,但如果让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变得好看,这是我的专长啊。”慕宏刚说,到任第五天,他向窦绍芳毛遂自荐,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计制作展板。同时,他把美化墙面的想法提了出来,社区党委书记窦绍芳对他的想法十分支持。
    于是,慕宏刚在网上搜索“二十四孝”的图片、文字和资料,然后将这些资料进行整合,设计出24份亚克力展板,图文并茂地对孝道文化进行了诠释。随后,在社区的号召下,居民自发搬走了墙角堆放的各种杂物。慕宏刚又请来朋友对墙面进行粉刷,并一起绘制文化墙。“老人们来日间照料中心休息时,一定会带上孩子,我希望孩子能够受到更多的教育。”慕宏刚说,他在网上查阅了大量《论语》的内容,搜集了很多图片,然后构图、设计版式。花了一周时间,用掉80多罐丙烯颜料和墙漆,将2.35米高、25米长的文化墙绘制完成。
    窦绍芳算了一笔账,文化墙的成本是每平方米160元,如果同样制作一面墙的展板,每平方米要280元,可以为社区节约不小的开支。此外,手绘的文化墙不仅好看,而且不怕风吹日晒。
    现在,慕宏刚手绘的文化墙已成为杨湖社区的一道风景线,吸引了众多居民前来观看。慕宏刚也成了“香饽饽”,不少社区和工厂邀请他绘制图画、制作胸牌、设计展板……
    材料6
    十里红妆是宁绍农村结婚礼仪的统称,自南宋蔚然而明清鼎盛,当地大户人家结婚.用花轿抬新娘,一杠杠用朱漆泥金漆成的红柜、红箱等嫁妆组成的迎亲队伍绵延数里,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这一风俗延续到解放后。“文革”期间,十里红妆器物被斥为“四旧”,精雕细刻的花轿、工艺精湛的婚床、朱砂黄金漆制成的家具全被付之一炬。
    民间收藏家何晓道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欧洲的古玩商涌到宁海进行掠夺性收购,这使十里红妆器物遭到更大的浩劫。何晓道无力制止文物流向国外,便倾其所有收购文物。当大批古旧器物集聚在一起时,他发现整个民俗链条完整呈现出来了。此时他意识到,这些为国家博物馆所不屑收藏的民俗器物承载着更多的中国民间文化的内涵,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文物价值,自己的工作太有意义了。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十里红妆婚俗文化,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县启动“十里红妆”博物馆扩展项目,采用的体制也是国助民办。这一项目得到了宁波市委的高度重视,项目于2009年12月动工,2012年完工。
    目前,十里红妆已不仅是一种文化习俗,而且开始形成产业,何晓道创办的十里红妆婚庆公司为当地的时尚青年提供传统结婚仪式,承载着传统婚俗的十里红妆旅游产品不断开发出来。十里红妆已成为宁海的一张金名片,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
    “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必须有政府的有效管理。”县委宣传部一位领导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地方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宁海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同时强调民俗学者的参与,建立了一套健全有效的机制。有一位热衷传统文化保护的市民说,“宁海十里红妆的抢救、发掘、保护源于县委县政府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感,没有县里和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十里红妆民俗文化可能早已湮灭了。”
    材料7
    “哪里还有真正的黎族船形屋或金字形茅草屋?”这些年,海南大学周伟民教授到国外访问常会碰到这样的提问,他们都希望能看到黎族特有的生活标本。
    “三块石头垒个灶,四根木桩一张床,一张簸箕当饭桌,一条麻绳当衣柜”。这些储存着前人生活信息的茅草屋,也被认为是黎族山区落后的标志。为帮助黎族群众摆脱贫困落后的生活方式,海南每年从省财政拨款,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改造茅草房。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符策超认为,从文化的角度,黎族民俗文化有其特点和珍贵性,对于文化的精华要加以保留,这样我国民族文化的大观园才能百花齐放。
    海南独特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酿就了黎族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从形态上看,黎族文化可分为物态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物态文化包括建筑、服饰、生活用具等;符号文化包括歌谣、音乐舞蹈、礼仪风俗等;观念文化是黎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东西,如道德、宗教信仰等。
    “我国对黎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抢救力度不够。”三亚市民宗局的胡启文先生认为,长期以来,黎族传统文化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与保护,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一些精湛的工艺技术,已随着年代的流逝逐渐离我们远去。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融人,黎族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逐渐消失,而精神文化方面又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因此黎族文化遗产的流失比较严重。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副会长王海昌认为,如果再不抢救保护,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黎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流失将会是整体性的。
    材料8
    位于东方市江边乡的白查村是至今海南保存最为完整的黎族船形屋村寨。作为黎族传统民居构筑技艺的典型代表,白查村已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便于政府改造工作的实施,现如今白查村100多户人家的村落.已是人去屋空。
    江边乡乡长说,白查村民房改造工程开始进行时,东方市为白查村的每户村民免费提供砖块1.5万块、水泥3吨建造新房。由于专家保护的呼声很高,白查村没有像以往的民房改造工程一样,拆掉茅草屋盖砖瓦房。政府在距离村寨约1公里远的地方,另辟了新址建村。把古村寨保留了下来。目前,白查村的民房改造工作已经结束,村民都搬迁到了新村。
    然而,令专家担心的是,白查村村民将整体迁入新村,旧村彻底没了人烟,原有的100多户茅草屋,如今剩余不到50户。“照这样下去,白查村可能面临着非遗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符策超担心,黎族村落,应该加以保留,千万别让一个民族原有的文化元素就这样流逝!
    就像(香港)中国探险协会创办人黄效文所发出的遗憾,“我们走得太快了,没有时间回头再看自己来时的路。”也许前人拥有的,永远超出我们了解和想象的。更多的时候,历史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
    作答要求
结合材料,以“保护民俗文化”为主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800~1000字。(要求:立意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选项

答案 轻绾民俗青丝 铺就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女儿梦,承袭着江南千年的风情和才子佳人的咏叹。民俗文化源于历史,源于民间.是生活长久的积淀,是人文多年的荟萃。如同树未离不开树根的滋养,保护民俗文化,就是保护社会生活的鲜活。轻绾、呵护一缕民俗青丝,看似无关宏旨,细究之,却是在保护千年文化,保护民族的幸福和梦想。 一片器物留存,一段古老传说,看似琐碎而陈腐,其实大有深意。民俗文化,一方面,有着民间生活的广度.深入人心,影响着一方人群、一个种族;另一方面,有着历史的深度,年代久远.历经世代相传,厚重而坚韧。无论繁华如江南水乡,还是僻远如苗黎村寨,民俗文化架设了一座通向历史和生活的桥粱。保护民俗文化.其本质就是保护本色的生活,保护民族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海德格尔曾这样解释人与自然——“人诗意地栖息于大地”。苗黎村寨的烂漫山歌、江南女儿的十里红妆.都在诠释着民俗文化所蕴含的诗意。如果抽去文化,就如同抽去人之为人的精神特质,就如莎士比亚所叹。“灯塔只是灯塔,夜莺也只是夜莺,不再拥有光明和浪漫的意象。”保护民俗文化,深入探究,更是在保护人之为人的精神特质。 保护民俗文化,要有虔敬之心。在现代化道路上狂奔的我们,却走不出产业链低端的困局,原因就在于文化和创造力的匮乏。一片沙漠难以培育奇花异草,同样,一个文化贫瘠的社会决然成就不了文化和创造。但古老的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名人灿若群星,古迹留存遍布四方。但其中不少古迹被无情毁拌。抱着度敬之心。才会欣赏民俗,才会领略文化,才能在全社会激发起敬仰和崇敬自己古老文化的正气。这是保护民俗文化的前提。 保妒民俗文化。重在抢救和再造。沧海桑田的变迁,无法把握,但文化民俗的留存,我们尚可作为。从江南婚庆礼俗的复活,到黎族村寨的保护和开发,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抢救,否射,一切文化信息都会丧失.民族精神难以雏系;二是再造,要长久保留民俗,关键在于让它在新的环境中焕发新生,当十里红妆焕发当代江南的风情,黎族村寨于互联时代轻歌曼舞,民俗文化就不再是死的标本,成为文化创造力的母体。 民俗文化不是稀世珍宝,它曾经弥散于我们成长的生活空间。将文化的根深深扎入我们内心。民俗文化胜似稀世珍宝,它有着民族的记忆和光荣,是我们走向伟大的文化创新时代的坚实基础。让我们轻绾民俗保护的青丝,铺就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十里红妆,让具有浓郁特色的民俗文化之花不仅根柢发达,而且在社会各界的精心呵护与培育下,历久弥新,重绽馨芳。 关于推动黎族民俗文化保护的建议 为保护独特的民俗文化,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提高民俗文化保护的思想认识。保护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也就是在保存着民族的文化记忆,无论从政府还是在民间都要提升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是民俗文化保护从具体形式着手。要保护旧有的建筑、服饰、生活用具,也要保护符号文化,阻止文化外流。保护好现有文化形态。 三是民俗文化保护重在人才培养。推动黎族本民族文化人才培养,保护传统的藜族民俗文化,通过人才的培养传承民俗文化。 四是重在社会参与。为文化保护增加动力,也要防止过度商业化,保护本真的黎族文化形态。 五是民俗文化还需政府的财力支持及有效管理。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JCc3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大学生村官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