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时限为40分钟,作答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填-g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写准考证号。 3.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并书

admin2013-03-06  9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时限为40分钟,作答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填-g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写准考证号。
3.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并书-g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4.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答题,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2011年8月30日,英国经济学家信息社公布了最新一期全球最适合居住城市报告,澳洲墨尔本击败常胜军加拿大温哥华,成为全球最适合人居的城市。中国大陆有8个城市上榜,排名最好的是北京的第72名;中国台北排名第61名,与前一次调查相同;中国香港排名第31,在两岸三地城市中排名最高。
    经济学家信息社根据治安、基础建设、医疗水平、文化与环境及教育等指标,每年进行2次调查。负责这项调查的编辑寇斯塔克(JonCopestake)表示,亚洲主要城市排名都很好,主要是基础建设佳,治安与教育良好,但在文化活动部分偏弱。
    全球前10大最适合居住的城市中,就有4个位于澳洲,比例领先各国。根据经济学家信息社的报告,最适合人居住的前20个全球城市依序为:澳洲墨尔本、奥利地维也纳、加拿大温哥华、加拿大多伦多、加拿大卡尔加里(Calgary)、澳洲悉尼、芬兰赫尔辛基,澳洲珀斯(Perth)与澳洲阿得雷德(Adelaide)并列第8,新西兰奥克兰排名第10。
    瑞士苏黎世、日内瓦与El本大阪并列第12,瑞典斯德哥尔摩与德国汉堡并列第14,加拿大蒙特利尔与法国巴黎并列第16,日本东京与德国法兰克福并列第18,丹麦哥本哈根排名第20。
    美国没有一个城市挤进前20名,排名最佳的是檀香山市(Honolulu),排第26名。
    中IN3v陆有8个城市上榜,排名最好的是北京的第72名,苏州第73,天津第74,上海第79,深圳第82,大连第85,广州第89,青岛第98。
     2.2011年6月,北京市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在2013年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因为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两个最主要的指标——人口数量和人均GDP目前都已被突破。总规oFNiRN2020年常住人VI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而刚刚结束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
    近三十年来,发生在外来流动人口和北京城市管理者之间的博弈,有愈演愈烈之势。自1983年起,北京的相关规划就试图控制人口规模,但一般两三年后,增加的人口总是冲破预设的规模,城市规划陷入了屡设屡破、屡破屡修的怪圈。
    在人口和资源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城市化是最节约资源、最高效率的发展方式。当人口急剧膨胀时,公共配套、基础设施、资源供给如果跟不上人口聚集的步伐,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水资源、天然气、电力、煤、交通等基础资源和基础设施是支撑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然而,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太快,用十年时间走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才完成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扩张速度太快,使得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基础资源跟不上城市扩张的步伐。北京作为资源输入型的特大城市,98%的能源靠外地调入。城市快速扩张,人口迅猛聚集导致水、电、煤、气、油等资源供应紧张。据统计,目前北京市的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人均1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缺水形势异常严峻。可见,水资源、电力这一类的资源供应和基础设施限制,将是制约城市规模最后的硬约束。
    北京市学校、医院、垃圾处理等公共资源的配套,也远远跟不上城市扩张的速度。中国近年来的郊区城镇化进程,多是开发商唱主角,政府规划配套欠缺,导致学校、医院、商业等公共市政配套严重滞后。据北京市国土局监测,1973--2008年北京市城市面积年均增加近30平方公里。随着北京的城市化环环外推,北京近年来人口向外迁移的数量越来越大。城区迁移人口中,78.4%的人口迁到了近郊区,14.3%的人口属于城之间迁移,7.3%的人口迁入远郊区县。然而在这一进程背后,却是问题重重。当大量城市移民搬到近郊居住后,因为学校、商业、医院等公共资源配套的欠缺,他们的工作、娱乐、消费等生活环节却依赖市中心的供给,每天早晚时段,人群如潮汐般来回转移也就不足为奇了。北京的城市格局也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况:一方面城市面积不断摊大饼式地扩张,另一方面大量的人1:1往返于城市与郊区,仍然要依托市中心的公共配套资源,城市拥堵也愈演愈烈。
    一边是人口不断聚集,一边是资源的匮乏,城市不堪重负。以至于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努力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缓解交通拥堵两项成为未来五年工作的重中之重。2011年以来,北京出台了种种措施:车辆限购,提高停车费,大幅减少进京的户籍指标,清理地下室出租,以业控人,以房管人……这些措施极具争议性,试图以行政手段强行疏散人口,能否见效尚不得而知。
    实际上,除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历史大背景外,北京的人口过于集中,源于权力和资源的过度集中。作为首都,北京的政治地位带来了强大的资源控制力,这种优势一方面不断地在解决北京面临的资源压力,同时也成为吸引人口的“磁石”,使得北京的口不断突破之前设定的极限值,矛盾日益加大。放眼望去,跑官的、跑项目的、跑贷款的,什么权力都集中在北京;优势的教育资源、资本资源、大项目、大企业、优良的工作机会都集中在北京。人流如水,逐利而行,资源和权力的集中自然引发人口的集中,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单纯以行政手段强行疏散人口,不仅难有效果,还可能激化社会矛盾。
    关于城市化的极限问题,不仅仅出现在京沪这样的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从几乎每年都要上演的拉闸限电、煤荒电荒就可窥其一斑。中国的城市化,有必要在下一个发展周期里大力完善现有的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适度控制城市规模,并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一味地扩张城市规模,枉顾城市化的极限问题,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3.从“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迄今,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的城市生态化建设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米尔顿.凯恩斯市:城市1/6是公园被称为“绿色城市”的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市,始于1967年,经过25年的建设,至1992年形成了规模超过15万人口的城市,这个新城的公园占地超过城市总用地的1/6,公园绿地面积高达1750公顷,并在城市道路两旁有160多公顷的林地,即使在大型的购物中心,也配置有精致的室内花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达100公顷以上。
    伯克利市:每个独立住宅周边都有一块农田位于美国西海岸的滨海城市伯克利从1975年开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现如今,伯克利已经具有典型的城乡一体化的空间结构,在住宅区内,每一栋独立住宅周边就有一块占地数个住宅面积之大的农田,农田上种植的蔬菜和水果作为“绿色食品”很受当地居民及附近城市居民的欢迎。
    新加坡:地面温度比大气温度低2℃
    新加坡生态城市建设具体表现在绿化方面,其全国绿化密度非常高,多年之后的成果就是令地面温度比大气温度低2℃,可说是生态治理上的一个突出成就。新加坡的污水再处理、再利用率达到了100%,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绩由此可见一斑。
     4.20世纪初,世界城市人口仅有2.2亿,而且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然而到2008年,世界上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于城市中。预计在2030年,这一数字将从33亿上升到50亿,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城镇人口将占八成。未来,亚洲将有一半区域被城市化,近十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政府将投人数万亿美元用于道路、火车、发电厂、供水系统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
    在过去30年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城市竞争力有所提升,但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已经暴露出来。《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认为,全国的资源要素和人口活动迅速向优势区域及城市聚集,中国正变得越来越过度倾斜,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化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为城乡和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中心区极度繁华,大都市边缘城镇及乡村则停滞和衰落。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就曾表示:“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6.6%。但是,中国的城镇化率实际上被大大高估了。因为在目前统计的6亿城镇人口中,包括1.5亿农民工在内,至少有2亿人并没有享受市民的权利。”
     5.2012年7月21日下午,北京遭遇特大暴雨,降雨总量之多历史罕见,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15毫米,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降雨过程。市区交通瘫痪,郊区道路中断,受灾最严重的房山区直接经济损失超50亿,人民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出现大面积交通中断、部分地区通讯、供电、供水中断。这场令首都北京陷入尴尬的暴雨,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舆论关注,专家和网友都纷纷呼吁,要解决城市“逢雨必涝”“逢涝必堵”之困,排涝立法管理势在必行。
    北京并不是第一个因为下雨而遭遇“水患”的城市,从近几年的统计来看,北京、广州、武汉,这些大城市都遭遇过“雨后成水城”的尴尬。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多发频发,部分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城市内涝,可说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351个城市进行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2008—2010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发生内涝的城市中,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厘米的占74.6%,积水深度超过15厘米(可能淹没小轿车排气管的水深)的多达90%,发生内涝城市中积水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城市占到78.9%,其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一次又一次,一场雨使一座城市陷入瘫痪,这背后的原因何在?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分析认为原因有三。“首先,我们整体上对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城市的基础设施绝大部分都是埋在地下,没有什么显示度,所以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是存在认识上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这已经是几十年城市建设当中的一个老毛病了。”第二就是这些年整个气候变化,北方城市过去很少遭遇这么短时的大规模降雨,这也是一个客观上的问题。第三就是我们国家过去在排水系统的考虑上基本上是以排为主,整个城市是以全硬化地面为主,以铺砖为主,变成一个钢筋混凝土的场地,“好不容易落点雨都是琢磨着怎么尽快把它排出去,很少考虑怎么让雨水多一点渗透下去”。
    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景行在微博上表示:“大雨围城”之所以在中国不少城市出现,反映的是很多城市管理者政绩观的扭曲。曹景行认为,眼下我们国家城市化建设非常快,而且许多现代化的建设都带来了新的问题,“一遇大水就不堪重负,就出问题、出洋相,这个背后难免看得出是现在城市管理者的政绩观念在作怪。地面上的东西看得出,投资下去就可以作为成绩,地面下的东西大家往往不注意,检查工作也很难钻到地下去。”
    曹景行认为,对城市排涝、排水应立法来加以管理,“城市的(排涝排水)规划必须遵守法律,看来这是很必要的,而且确实到了要做这项工作的时候了”。
    不少网友表示,国外城市的排水系统,纽约是按“十至十五年一遇”标准,东京是按“五至十年一遇”标准。而在中国,北京按“一至两年一遇”标准,武汉还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标准建的,杭州和南昌的城市排水系统,也是“小马拉大车”,排水标准严重滞后。
    还有网友表示,一场又一场暴雨正在拷问着城市管理者的应急管理水平,面对重复发生的窘境,我们不能一味地抱怨天气,而应该踏踏实实地调研,理性地思考,及早拿出科学的应对办法。
     6.暴雨过后,座座“水城”骤然现身,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最大的病根在于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重地表、轻地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认为,虽然极端气候是导致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但与快马加鞭式的地面建设相比,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明显滞后,造成严重“肠梗阻”,这才是症结所在。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制于资金、技术等因素,加之当时城市规模较小、人口密度偏低,相关部门对下水道等基础市政工程的设计、建设标准普遍较低。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急速扩张。以北京为例,2000年,北京市建成区面积仅有700多平方公里,2010年已达近1400平方公里,10年间翻了一番。
    随着城市数量增加、范围扩大,“热岛效应”也在不断加剧,城市遭受突发强暴雨袭击的频次显著增多。加之城市地面硬化及不透水面积逐渐增大,城区雨水汇集速度加快,地面下渗能力大幅减弱,河道缩窄行洪断面减小,城市排水系统压力明显加大。
    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目前用于市政基础设施的财政性资金仅有4%投入到排水系统维护;养护维修资金90%依靠地方财政投入,难以按标准进行定期养护维护。来自国家防总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省会以上城市的排水标准一般只有一年一遇到两年一遇,其他城市的排水标准更低。
     “不少城市‘重地表、轻地下’的做法,折射出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发展理念和政绩观”,杨保军说,由于一些地方衡量城市发展、考核干部的标杆更多的是经济增速,似乎只有高楼林立、街道宽阔、广场气派、商业繁荣才是政绩,所以当面对花费多,却看不见、用得少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时,真正下力气做的便少之又少。
    城市下水道是城市地下的“生命线”,不仅关系城市的排水效率,更影响着广大百姓的生活。面对城市内涝频繁发生的现实,我们绝不应“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切实抓好排水系统这种看不见的工程,这才是城市管理者最大的政绩。
     7.城市化的过程是部分农村土地变成城市用地的过程,更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城市化的真正标志是进城农民有充分的就业和完全的市民权益。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却出现了土地城市化快于人的城市化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增长70.1%,但人口增长只有30%。当前,我国城镇化率是46.59%,而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3%。这意味着有13.6%即1.28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许多进城农民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还有一些农民坐地被城市化,成了“扛锄头的市民”。有学者把这种城市化称作“半城市化”“浅城市化”。
    我国城镇人口统计的是在城镇生活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事实上中国的城市化率被严重高估,日前统计的6亿城镇人口中,至少有2亿人并没有享受到市民的权利。
    一些地方推进城市化的冲动来自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千方百计把农民土地变为建设用地,一些农民“被上楼”,一些村庄成建制地变为城镇,违法拆迁、暴力拆迁时有发生,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达32.53%;5年来,全国共批准新增建设用地3300多万亩。
    农村问题专家、中央党校教授曾业松表示,城市化不仅仅是漂亮的外表,而是要有城市化的内涵,要有充分吸纳就业的能力,否则就只是一种表面的城市化。
    由于工业化水平同城市化进程不相配套,一些地方大量被征用的土地长期闲置,大量进城农民得不到充分而有效的就业。
    刘昕说,工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又为工业化创造条件。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支撑,考虑工业化对城市化的要求和配套。
     “城市化的好被子,更需要工业化的好里子。”曾业松告诉记者,如果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漠视工业化水平,如果我们的城市化离开了工业化,就是违背了城市发展规律,到头来一定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8.城市化进程中的跃进化现象,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二是经营城市的冲动超越经济发展规律。
    曾业松表示,城市建设属于公共产品范畴,过分依赖土地出让金存在巨大风险。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国土地出让每年平均达到660万亩,这对有限的土地资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目前,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偿还地方债务的风险在积聚,一旦土地出让金大幅下降,地方债务很难偿付。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透露,通过审计调查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截至2009年年底,这些地方的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2.79万亿元。
    追求城市化如果超过现实需要,就失去了其本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可能变形或者变异成过度的城市化。城市化“大跃进”的表现有三种。表现之一,就是盲目地发展城市,不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表现之二,就是重发展轻污染治理,付出了严重的环境代价。表现之三,就是不切实际.贪大求洋。2010年8月揭晓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推选结果显示,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
    城市的核心是“市”,城市化的核心是“市场化”。目前的城市化依然强调政府去“抓”,而没有真正依靠市场来“育”。中国的城市化既要政府推动又要市场推动,降低城市发展的非市场成本。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尤其要注意的问题。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鸿雁教授分析,未来10~25年是中国城市社会面临的社会整体变迁期。这期间,中国将有5亿~6亿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这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与地理变迁之一。这一变迁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但城市可持续发展、农民流动、土地合理利用、区域整合、社会阶层变迁、社会公平等问题,将随着城市化的深化,呈现出由小到大、由隐性到显性、由局部到区域发展的态势,而各级政府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准备并不充分。
三、作答要求
“给定资料3”中提及了“生态城市”的概念。请结合材料,谈谈对生态城市的理解。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

选项

答案“生态城市”体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协调,它在本质上适应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增长模式向经济、社会、生态有机融合的复合发展模式的转变。它体现了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反映出城市发展在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使城市发展不仅追求物质形态的发展,更追求文化上、精神上的进步,即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HEl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