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admin2020-05-06  24

问题          (一)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二)“你看得越久,就越看不清楚,在暮色苍茫中一切也就隐藏得越深。”
                                                                                                                                                    (节选自卡夫卡《城堡》)
请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则,自拟题目,写一篇600~1000字的议论文。

选项

答案 知行合一,贵于行之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一句格言,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都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 其实把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都无处取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告诫我们要通过观察和听闻获得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胸中有成竹”这样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察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因为“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 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功亏一篑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书的准确和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的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只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 在学习中,应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去体验生活、体验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仅仅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学生空谈理想,最终一无所成。 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感官参与学习,实现闻、见、行的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EeTGFFFM
本试题收录于: 语文题库普高专升本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