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十里红妆是宁绍农村结婚礼仪的统称,自南宋蔚然而明清鼎盛,当地大户人家结婚,用花轿抬新娘,一杠杠用朱漆泥金漆成的红柜、红箱等嫁妆组成的迎亲队伍绵延数里,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这一风俗延续到解放后。“文革’’期间,十里红妆器物被斥为“四旧”,精雕细刻的花

admin2015-07-13  32

问题 材料1:十里红妆是宁绍农村结婚礼仪的统称,自南宋蔚然而明清鼎盛,当地大户人家结婚,用花轿抬新娘,一杠杠用朱漆泥金漆成的红柜、红箱等嫁妆组成的迎亲队伍绵延数里,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这一风俗延续到解放后。“文革’’期间,十里红妆器物被斥为“四旧”,精雕细刻的花轿、工艺精湛的婚床、朱砂黄金漆制成的家具全被付之一炬。
    据宁海民间收藏家何晓道说,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欧洲的古玩商涌到宁海进行掠夺性收购,这是十里红妆器物更大的浩劫。何晓道无力制止文物流向国外,便倾其所有收购文物。当大批古旧器物集聚在一起时,他发现整个民俗链条完整呈现出来了。此时他意识到,这些为国家博物馆所不屑收藏的民俗器物承载着更多的中国民间文化的内涵,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文物价值,自己的工作太有意义了。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十里红妆婚俗文化,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县启动“十里红妆”博物馆扩展项目,采用的体制也是国助民办。这一项目得到了宁波市委的高度重视,项目于2009年12月动工,2012年完工。
    目前,十里红妆已不仅是一种文化习俗,而且开始形成产业,何晓道创办的十里红妆婚庆公司为当地的时尚青年提供传统结婚仪式;承载着传统婚俗的十里红妆旅游产品不断开发出来。十里红妆已成为宁海的一张金名片,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
    “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必须有政府的有效管理。”县委宣传部一位领导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地方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据了解,宁海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同时强调有民俗学者的参与,建立了一套健全有效的机制。有一位热衷传统文化保护的市民说,“宁海十里红妆的抢救、发掘、保护源于县委县政府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感,没有县里和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十里红妆民俗文化可能早已湮灭了。”
    材料2:“哪里还有真正的黎族船形屋或金字形茅草屋?”这些年,海南大学周伟民教授到国外访问常会碰到这样的提问,他们都希望能看到黎族特有的生活标本。
    “三块石头垒个灶,四根木桩一张床,一张簸箕当饭桌,一条麻绳当衣柜”。这些储存着前人生活信息的茅草屋,被认为是黎族山区落后的标志。为帮助黎族群众摆脱贫困落后的生活方式,海南每年从省财政拨款,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改造茅草房。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符策超认为,从文化的角度,黎族民俗文化有其特点和珍贵性,对于文化的精华要加以保留,这样我国民族文化的大观园才能百花齐放。
    海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酿就了黎族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从形态上看,黎族文化可分为物态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物态文化包括建筑、服饰、生活用具等;符号文化包括歌谣、音乐舞蹈、礼仪风俗等;观念文化是黎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东西,诸如道德、宗教信仰等。
    “我国对黎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抢救力度不够。”三亚市民宗局的胡启文先生认为,长期以来,黎族传统文化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与保护,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一些精湛的工艺技术,已随着年代的流逝逐渐离我们远去。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融人,黎族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逐渐消失,而精神文化方面又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因此黎族文化遗产的流失比较严重。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副会长王海昌认为,如果再不抢救保护,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黎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流失将会是整体性的。
    2006年,中国首批国家非遗名录确定,东方市白查村船形屋是唯一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黎族居住文化,同时也是海南首个建筑类古遗址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
    然而,令专家忧心忡忡的是,白查村村民将整体迁入新村,旧村彻底没了人烟,原有的88户茅草屋,如今剩余不到50户。“照这样下去,白查村可能面临着非遗退项。”符策超担心。黎族村落,应该加以保留,千万别让一个民族原有的文化元素就这样流逝!
    要求:
结合材料,以“保护民俗文化”为主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800~1000字)

选项

答案 轻绾民俗青丝铺就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女儿梦,承袭着江南千年的风情和才子佳人的咏叹。民俗文化源于历史,源于民间,是生活长久的积淀,是人文多年的荟萃。如同树木离不开树根的滋养,保护民俗文化,就是保护社会生活的鲜活。轻绾、呵护一缕民俗青丝,看似无关宏旨,细究之,却是在保护千年文化,保护民族的幸福和梦想。 一片器物留存,一段古老传说,看似琐碎而陈腐,其实大有深意。民俗文化,一方面,有着民间生活的广度,深入人心,影响着一方人群、一个种族;另一方面,有着历史的深度,年代久远,历经世代相传,厚重而坚韧。无论繁华如江南水乡,还是僻远如苗黎村寨,民俗文化架设了一座通向历史和生活的桥梁。保护民俗文化,其本质就是保护本色的生活,保护民族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海德格尔曾这样解释人与自然:人诗意地栖息于大地。苗黎村寨的烂漫山歌、江南女儿的十里红妆,都在诠释着民俗文化所蕴含的诗意。保护民俗文化,深入探究,更是在保护人之为人的精神特质。如果抽去文化,就如同抽去人之为人的精神特质,就如莎士比亚所叹,灯塔只是灯塔,夜莺也只是夜莺,不再拥有光明和浪漫的意象。 保护民俗文化,要有虔敬之心。在现代化道路上狂奔的我们,却走不出产业链低端的困局,原因就在于文化和创造力的匮乏。一片沙漠难以培育奇花异草,同样,一个文化贫瘠的社会决然成就不了文化和创造。古老的中国。5000年的文明,文化名人灿若群星,古迹留存遍布四方,但其中不少古迹被无情毁掉。抱着虔敬之心,才会欣赏民俗,才会领略文化,才能在全社会激发起敬仰和崇敬自己古老文化的正气,这是保护民俗文化的前提。 保护民俗文化,重在抢救和再造。沧海桑田的变迁,无法把握,但文化民俗的留存,我们尚可作为。从江南婚庆礼俗的复活,到黎族村寨的保护和开发,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抢救,否则,一切文化信息都会丧失,民族精神难以维系。二是再造。要长久保留民俗,关键在于让它在新的环境中焕发新生,当十里红妆焕发当代江南的风情,黎族村寨于互联时代轻歌曼舞,民俗文化就不再是死的标本,而是成为文化创造力的母体。 民俗文化不是稀世珍宝,它曾经弥散于我们成长的生活空间,将文化的根深深扎入我们内心。民俗文化胜似稀世珍宝。它有着民族的记忆和光荣,是我们走向伟大的文化创新时代的坚实基础。让我们轻绾民俗保护的青丝。铺就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十里红妆,让具有浓郁特色的民俗文化之花不仅根柢发达,更在社会各界的精心呵护与培育下,历久弥新。重绽馨芳。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Bqc3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