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2)课文摘录: 1405年,郑和率领二万七千多人,乘坐二百多艘船,第一次出使西洋。庞大的船队驶离刘家港,出长江

admin2017-10-24  43

问题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2)课文摘录:
   1405年,郑和率领二万七千多人,乘坐二百多艘船,第一次出使西洋。庞大的船队驶离刘家港,出长江口南下,浩浩荡荡地行驶在茫茫大海上。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
   戚继光组建的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称“戚家军”。戚继光率戚家军开赴台州,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接着,他又率部进入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远载入史册。
   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的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选项

答案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国内外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类纪录片、成组的历史图片以及经过剪辑的、反映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影视资料。学生通过对音频、视频资料的观看,引出本节课的主要讲授内容,即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击平定倭患。 二、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明朝初年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重点回顾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增设特务机构稳固自己的统治。随即教师可由此提出建文帝的下落与明成祖宣扬国威,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即郑和下西洋。随即集中讲授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点,如航行时间、路线、历史意义等。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可要求学生分组扮演中外历史上的航海家,讲一讲各自的“航海壮举”。 【学生活动】 分组进行情景再现,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阐述对所扮演角色的理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通过学生的情景再现和已经讲述的内容,教师可总结人类近代史早期航海时代的相关知识点,通过中西航海史的横向比较,丰富课堂内容。 【教师活动】 教师通过介绍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说明导致倭患肆虐东南沿海地区的原因,即国力衰退与海防的松弛引起的商匪勾结。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知识储备,绘制戚继光平定倭患的行军路线图,借此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活动】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所在小组的成果。并加以简洁说明。欢迎其他学生对路线图和解说加以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归纳小结 【教师活动】 通过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郑和能够完成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除了个人的优秀才能和坚定意志外,主要是明朝的国力强盛,国内环境安定以及前代的航海、科技进步积累的物质基础催生的。戚继光抗击倭寇,平定海患的历史功绩为世人所铭记。通过明代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交流(以和平和战争的形式)的历史史实,培养学生具有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视野,珍视国家间的平等互利交往,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干涉他国内政的举动。 【学生活动】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设计意图:以设置问题情境为主线,层层设疑,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难点。适当设置多样的学生动手实践环节,活跃课堂气氛。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9Wa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