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材料 1.“天蓝蓝,水清清,我住在美丽北京;把垃圾,来分类,保护环境我最美。”在2019北京D区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现场,D区学生垃圾分类行动手册亮相。10万册手册将发放至全市中小学,各学校将配合手册内容,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 D

admin2022-08-16  35

问题 给定材料
1.“天蓝蓝,水清清,我住在美丽北京;把垃圾,来分类,保护环境我最美。”在2019北京D区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现场,D区学生垃圾分类行动手册亮相。10万册手册将发放至全市中小学,各学校将配合手册内容,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
    D区不少中小学在垃圾分类上早有实践。2018年,某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到北京市垃圾分类形象代言人“分小萌”卡通形象征集的设计活动中,学生X的作品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胜出,作品以八爪章鱼为原型,寓意垃圾分类应当多伸手、人人管,保护环境应各显身手。该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已经坚持开展“以废换绿”活动十余年.全校帅生集体行动,回收废旧纸张、饮料瓶等,设立“绿色银行”,将回收的物品兑换成“绿化款”参与植树绿化;还坚持开展一张纸小队、一度电小队、一滴水小队的环保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关注环保问题。
2.继上海开展强制垃圾分类之后,北京的垃圾分类立法工作也提上日程。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孙主任表示:“垃圾再不减量,首都不堪重负。垃圾分类的主力在基层,决定因素也在基层。垃圾分类的管理责任人不组织分类,或者分类不符合要求,拒不整改的,要移交执法部门处罚。要逐步建立不分类不收运这种倒逼机制,以后你住的小区,垃圾如果不分类或者分不好,环卫工人就会拒收。如果三天垃圾不收,这个小区就没法待了。”
    作为先行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北京市早在2012年就出台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了政府部门、物业等管理责任人、收运处置单位、垃圾产生单位的责任和罚则。但是物业等管理责任人对居民个人参与垃圾分类仍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缺乏约束和强制,导致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率增长缓慢。目前,《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已经列入2018—2020年立法规划。新修订的条例将不光对单位,也将对个人明确垃圾分类责任,以立法方式使软约束逐步“硬起来”。孙主任说:“强制分类必须得到立法的支持。新修订的条例将对个人明确垃圾分类责任,不分类就违法。上海已经明文规定,混合投放垃圾最高要处以200元罚款,而北京也不会低于这个数。”
    为了将北京的垃圾分类工作进展得更加顺利,北京市率先在党政机关开展了垃圾强制分类。其中,在134家中央单位的带领下,有将近2500多家市区党政机关、2300多家公共机构加入强制分类的队伍.这些公共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商超和旅游景点,基本上覆盖了人群集中、垃圾产生量大的区域。
3.“分类型垃圾桶网上卖断货了”“工作太忙只能求助爸妈或保姆,家人多了很多话题”“公司里个人座位旁的垃圾桶都没有了,扔垃圾人都跑瘦了”……近日,强制垃圾分类成为网络热门话题,一些个人生活习惯悄然改变。市民宋女士说,为减少垃圾分类错误,已经开始少叫外卖了:市民陈先生说,父母开始把塑料袋反复使用了,尽量减少垃圾。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2019年6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引发广泛关注。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3的大中城市面临“垃圾围城”,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以北京为例,其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可达2万吨,而且还在逐年增加。平均每个人每天至少产生1千克的生活垃圾,这些垃圾除了有一小部分被回收利用,大多数都将进入填埋场、焚烧厂进行处置。无论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还是健康效益来说,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北京的情况不是个案,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城市也存在,有些地区的垃圾问题甚至更加紧迫。
    面对“垃圾围城”.我们能做什么?垃圾分类,正是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途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教授说:“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断投入、久久为功地抓下去。”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一大前提,是从源头进行分类。源头分类可以有效地推动高残值可回收物,例如纸盒、塑料瓶等资源的回收工作,也可以从源头避免湿垃圾对其他低残值可回收物的污染,降低低残值可回收物的回收成本,提高垃圾回收的总体比例。
    在过去,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始终高于无害化处理量,大量城市生活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堆放,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容易造成蚊虫滋生,传播传染病。从塑料袋收费到丢垃圾不再“零成本”,其目的都是提高国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而对干湿垃圾、食物垃圾进行严格区分,则有利于培养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劳动人民成果的意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相关专家曾评价垃圾分类行业:“它可能不是一门短期就能赚钱的生意,更大的意义在于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重构上。”垃圾分类回收后,城市的垃圾处理系统能更高效地工作,进而提高整个城市的运转效率,对于推动城市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随着国内垃圾分类回收的普及和推广,也必将诞生一批专门针对垃圾分类的创业型企业。“垃圾分类”或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之前,由于居民环保意识差,不重视垃圾分类,各种生活垃圾掺在一起,成为N市垃圾处理的“老大难”问题。环卫局工作人员表示,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给N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带来了契机。据了解,N市中心城区已建成33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区,其他各县(市、区)也在积极探索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如今,走进N市F县生活垃圾填埋场,目之所及,绿树成荫,芳草遍地,葱茏的树木环绕在山体周围,中间铺上HDPE膜用于雨污分流,刚刚填埋好的垃圾被黄土覆盖碾压。即使走到山底,也闻不到明显异味,看不到明显垃圾。在N市某餐饮公司,机械分选系统正将餐厨垃圾进行分拣消化。公司负责人表示,N市餐厨垃圾在这里被回收利用,转化为可再利用的有机肥、洗衣粉、肥皂等,避免了地沟油、泔水油回流餐桌,也让人人头疼的餐厨垃圾变为“宝物”。
4.自从上海启动垃圾分类,国人就开始了对此事的高度关注。而对各种“风向”相当敏感的创投圈更是早就有所动作,早几年就已经出现了布局垃圾分类的科技公司。自从“最严垃圾分类政策”出台,资本对垃圾分类更是热情高涨,积极地去找寻垃圾分类的创业者,力图在垃圾分类之风席卷全国的前夕占得先机。
    然而入局较早的那批垃圾分类科技企业,其结果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垃圾分类行业存在的缺陷。例如在业内比较知名的智能垃圾分类公司“小黄狗”。其设备推广进度还不错,可就算是这种“头部企业”也并不好过。2019年2月开始,“小黄狗”位于北京的许多智能垃圾柜陆续停用,而最近又传出“小黄狗”破产重整的消息。众多创业者齐声高喊:“垃圾分类是下一个创投风口,但涌入太快可能会成为‘大坑’。”
    垃圾分类行业是风口,这已经是公开的趋势,可为什么进入这个行业的创投机构普遍都在亏钱甚至是倒闭?众所周知,目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垃圾分类生意主要是前端回收和线上线下结合的回收设备,可这些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模式其实仍不成熟。
    现在很火的智能垃圾柜,其重点在于如何将高科技加入到柜子中,以柜子为核心,而很少能考虑到此模式所需的成本、效率,以及整个回收链条上的各个环节。若要柜子发挥作用,离不开环保意识、环保政策等相关问题的解决,可这些创投公司根本无法解决。资本投入了大量金钱,让创业者在线下铺设,看上去确实很高大上,但解决不好整个链条上的问题,线下放再多功能齐全的柜子也是白搭。
    另外一些以“互联网+回收”为名提供一键呼叫上门回收的业务,其实和传统的“收废品”模式并没什么区别,只是加入了线上预约的方式,更何况还要自己提前分好类对方才肯收,那倒不如自己走到垃圾箱前去投。这种模式中没有增量,未能提升产业效率,无法产生新价值,自然也就不能得到快速发展。
    当然,现在腾讯、阿里等巨头也有AI识别垃圾种类的功能,但以目前的识别技术水平来看,成功率还未达到理想的程度,因为其发布较为匆忙,样本训练度不够,所以识别率也不高。
    投入成本高、盈利模式不清晰、未能真正抓住重点,这些都是垃圾分类创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解决的过程急不来。一则垃圾分类尚未在全国普及,所以中国市场对这方面缺乏经验,没有经验自然谈不上行业成熟。二则关于垃圾分类的技术不成熟、人才严重短缺,这都是制约垃圾分类行业发展的关键点。
    上海的垃圾分类模式已经创造出了75.56亿的市场规模,一旦普及到全国,市场规模可能达到1960亿元,产业链中的厨余垃圾处置、垃圾焚烧等领域都会成为机遇,为此添置的相关设备所创造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600亿元。
    而要解决这一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单凭企业与资本远远不够。说到底,环保是公共事业,本质上是“逆市场行为”,尤其是后端处理技术需要大量的资本和资源驱动,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政策和实践过程中给予指导与帮助,多管齐下才会让垃圾分类行业成为创投的“风口”,而不是一个“大坑”。
5.2018年11月,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W市华诚混凝土公司西南侧池塘非法倾倒填埋固体废物整改情况开展调查,发现场地污染依然严重。
    2017年5月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期间,群众两次举报华诚混凝土公司西南侧池塘内被绿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洲公司”)倾倒填埋飞灰、炉渣等工业固体废物,督察组均向地方转办。在此之前,省环境保护厅(后调整为“生态环境厅”)也曾收到类似信访举报,并于2017年4月对该处场地进行了现场检查和取样监测。
    2017年6月1日和2日,W市两次上报督察组并向社会公开整改情况,表示该地块由W市凝力制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凝力公司”)租赁,用于堆放绿洲公司的炉渣和其他企业产生的固体废物,W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将根据监测结果,确定是否需要实施生态修复。
    公开整改情况后,w市既未主动对接省生态环境厅了解采样监测结果,也未启动实质性整改,该群众举报成为“烂尾案件”。2018年7月11日,W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华诚混凝土公司西南侧池塘堆存固体废物处置及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要求w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立即启动举报场地固体废物处置及生态修复工作。至此,w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才委托技术单位于2018年8月进场开展环境监测,并于9月形成相关调查报告和处置方案,但仍未启动固体废物处置清运工作。10月23日,W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再次要求W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处置工作进度,及时开展生态修复。
    2017年8月,W市上报称该举报已整改完成。在2018年1月30日印发的《W市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及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方案》中,w市也未把该举报列入未完成的群众举报问题整改清单。
    督察组向周边村民了解证实,早在7年前该处就存在倾倒、填埋工业固体废物等各类垃圾的情况,将一个深6~7米、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水塘填满,一直未被查处整治。
    还存在的问题是,w市及W经济技术开发区未经采样鉴别即称倾倒填埋的固体废物主要是凝力公司用于制砖的炉渣,以及其他企业倾倒的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对于场地内固体废物的性质、数量均未调查明确。督察组调查发现,2016年之前,绿洲公司年产飞灰约4000吨,2010年至2013年之问产生的飞灰均交由凝力公司处置。督察组初步估算,填埋区域面积约11670平方米,最深处达7米,填埋固体废物量在3万吨以上。
    调查报告监测数据也显示,倾倒填埋场地下水中镍、铅均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一1993)Ⅳ类标准限值。实际上,2017年4月W市环境保护局监测数据显示场地固体废物淋溶液也超标,但调查单位仅依据场地土壤不超标得出污染可能来自其他区域的草率结论,未做深入调查。
    在场地地下水已被污染、场地西侧积水塘(淋溶液)pH值、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均超标的情况下,W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督察组进驻前一周,匆忙对场地内生活垃圾进行清理,在未清理鉴别其他各类固体废物、未采取任何防渗防雨措施,也未建设淋溶液收集处理设施的情况下,直接覆土封场,环境隐患突出。
    2018年11月6日,督察组现场督察发现,填埋场周边水沟中积存大量淋溶液,颜色泛黄,采样监测显示,pH值为9.54,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为426毫克/升和32.4毫克/升,分别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V类水标准9.65倍和15.2倍。该填埋场紧临周边村民的菜地和水塘,水沟中淋溶液与村民水塘连通,对水塘造成一定污染,周边村民反映强烈。
6.“区分垃圾真的没有那么难,我们只要记住‘可腐烂垃圾投绿桶“垃圾袋、其他垃圾投黑桶’就行啦。”居住在北京S街道Z社区的封阿姨指着垃圾桶上的指示牌对大家说。
    2018年6月18日Z社区成立了一支由热心居民组成的环保队伍——Z守望队,南街1号楼的封阿姨积极加入,成为一名志愿者。这支队伍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社区宣传环保和垃圾分类。封阿姨宣传岗位为南街1号楼。她每天两个时间段都会身着垃圾分类志愿者统一服装,站在垃圾桶站旁边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告诉居民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垃圾该如何分类,分出的厨余垃圾的去向及用途,并且亲自为居民们做示范。
   “如果社会招聘垃圾分类指导员,人力成本将成为街道的负担。”回收公司负责人表示。“z守望队”的指导,收到了很好的工作效果。
    党员带动群众、“达人”带动众人、孩子带动家长、前端带动后端、线上带动线下的方式,是S街道垃圾分类工作的特色之一。除了传统的参观垃圾焚烧厂、APP打卡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进超市进社区宣传等手段,S街道还与属地5所中小学推广“我给垃圾记个账”等活动,让学生每天分别称重、记录家庭产生的各种垃圾,并定期评选“优秀小账本”。将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并带动更多家长和家庭参与垃圾分类,实现“小手拉大手”。
    目前,该街道月厨余垃圾分出量从最初每月60吨上升到现在每月150吨以上。一位负责人介绍,要让居民从内心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垃圾产生者的责任,认识到共同维护环境的紧迫性,进而付诸行动并带动他人。同时。也要借助推动垃圾分类的契机,增加社区连接和人际互动,促进更多人参与社区共建。
7.丢垃圾容易,分垃圾则不然。事实上,北京推广垃圾分类并不算晚,1993年,北京《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就规定对城市生活废弃物“逐步实施分类收集”。世纪之交,北京等8座城市被设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直到今天,垃圾分类在北京一直未能形成规模,也没有成为居民的普遍行动和生活习惯,其中“有倡议缺标准、有试点少管理、靠自发无惩戒”等问题屡遭诟病。
    “垃圾分类”推不下去,“理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是主要原因。推广垃圾分类,看起来面对的是物,实际上面对的是人。大部分人对垃圾分类知识有所了解,但是仍然存在“高意愿、低行动”现象。
    “知而不行”是我国大多数居民存在的问题。但是在日本,垃圾分类却是很多人生活中的一种信念、习惯或仪式,人们愿意把精力与时间“浪费”在垃圾分类上。不分类扔垃圾是违法行为,丢错的垃圾会返还家中,若被投诉会被罚款,严重的还会承担刑事责任,而且会被认为是有损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丢脸的事情。何以至此?日本政府对国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学校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相关课程,孩子从小在学校和家庭中就对垃圾分类方法耳濡目染。政府从垃圾分类方法到丢弃垃圾时间都进行详细规定,每隔一段时间会修订分类手册。以适应实际变化,还单独出版“家庭垃圾收集日历”。有些地区还定制专用垃圾袋,某类垃圾使用特定样式的垃圾袋丢弃。日常里被反复教育,生活中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就会刻在脑子里,上升为一种信念和价值观,甚至成为一种身份认同甚至精神归属的通用符号,最终会习惯成自然。
    垃圾分类是环保问题,需要人们自觉,但也是一个建章立制问题。纵观垃圾分类实行比较成功的国家,皆是监管无处不在、标准事无巨细、惩罚行之有效。对垃圾分类,北京需要好好借鉴他山之石,多出点“细招”“狠招”。无论是源头强制进行分类,还是明确“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或是建立居民垃圾分类信用账户,都是通过合理惩戒变“恶性循环”为“良性互动”。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我们的城市更美好,需要进行一场垃圾革命。
结合给定材料,针对我国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高意愿、低行动”现象,联系自己的感受和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正确,分析深入、合理,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

选项

答案 提供外部支撑化意愿为行动 近年来,我国垃圾产量急剧上升,很多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在此环境危机下,垃圾分类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囿于设施不全、相关制度法规不完善和社会风气等,垃圾分类难以全面落地。因此,亟需为垃圾分类提供外部支撑,促使垃圾分类的意愿转化为行动,从而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以设施保行,提供分类条件。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要事情顺利进行必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垃圾分类亦是如此。然而,当前基础设施不完善让很多地区垃圾分类遭遇瓶颈。如分类投放设施不完善,导致群众空有分类意愿,却无法正常践行;分类回收“一车装”,让前期的精准分类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效能。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垃圾分类践行的前提条件,只有加大对垃圾分类设施的投入,让垃圾分类的“硬件”硬起来,才能为垃圾分类做好充足准备。 以法律规行,保障工作实施。《文子》提到,“法者,天下之准绳也”,法是社会一切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分类工作才能顺利推行。以北京为例,早在2002年通过的《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中,就对生活垃圾做出了明文规范,2012年出台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又对生活垃圾分类作出了全面规范,但由于细则不完善、责任不明确等原因,垃圾分类工作始终没能全面推行。而今,垃圾分类成为全体民众的责任,多地颁布法规政策,完善垃圾分类立法。相信,随着个人责任的明确,垃圾分类工作必能顺利实施。 以教育助行,引领社会风气。垃圾分类非一日之功,而是长久之计,要改变长久以来的“一包扔”,需要一代人观念的更新和习惯的养成。自20世纪70年代,日本便开始从幼儿园进行垃圾分类教育;从垃圾不分类到分为五类生活垃圾,德国民众也接受了近百年循序渐进的垃圾分类教育。反观我国多是“一阵风”式的教育活动,多数民众徒有分类意识,而对于专业的分类知识却难以掌握,导致垃圾分类成为空谈。因此,必须要从幼儿教育开始加强垃圾分类的学习,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可持续力量。 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相信在设施、法律、教育的多重作用下,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定能将高意愿转换为高行动,攻克垃圾分类的难题,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8qc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