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科举制的演变,分析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admin2019-02-01  32

问题 试从科举制的演变,分析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选项

答案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既不同于以德取人的两汉察举制,又不同于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产生于隋朝,既是隋朝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发展的结果,又是我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产物。首先,源于对德才兼备人才的需求。隋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加强对人民控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相应的行政机构,要保证正常运转,需要大批官员;其次,由于隋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选人的大权落在地方中正官手中,为豪门贵族所垄断,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的建立使大批庶族地主得以升迁,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改变垄断局面,必须作出改变。隋文帝为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以前的制度。隋炀帝把录用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创立的开始。 (1)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对教育影响十分深刻。由于选材与育才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科举制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①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为获得名位而努力读书。隋唐以后学校毕业的人必须经过科举选拔才能获得吏部考试的资格,合格后才能授官,这就是说科举制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学校封建教育的发展。②科举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结束魏晋以来学校教育所流行的清淡学风和玄虚思想,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一致,对于良好风气的形成有积极意义。③科举考试科目中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和史科、开元礼、道举、童子科,对社会上出现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进行了冲击,有积极意义。 (2)科举本身有种种缺点和弊端:①教学内容局限于儒家几部经典著作,方法多是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学校的教学工作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又容易养成空疏的学风。②科举将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成为他们取得高官厚禄、权势的最好门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③科举最后的取舍权为主考官、礼部、吏部、宰相、皇帝,录取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知识分子无靠山、门路窄很难进入。在这种状况下,个人关系全面启动,严重毒害知识分子精神面貌,败坏学校和社会风气。 (3)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科举制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①官吏任用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加强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②选官有统一标准,全国想做官的人都全力去适应这些标准,加强了思想的统一。③向各地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参政机会,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④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促使广大知识分子只知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产生犯上作乱的思想,利于统治的稳定。它的消极作用表现在,国家只重视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学校失去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具有强大的欺骗性;败坏学风等。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6oVj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