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层普通民用办公楼,拟建高度为37.8m,地下2层,地上10层,如图30—37(Z)所示。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Ⅳ类,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且框架柱数量各层保持不变,地下室顶板

admin2018-10-25  18

问题 某高层普通民用办公楼,拟建高度为37.8m,地下2层,地上10层,如图30—37(Z)所示。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Ⅳ类,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且框架柱数量各层保持不变,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假定,集中在屋盖和楼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10=15000kN,G2-9=16000kN,G1=18000kN。

假定,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工程所在地地震动参数有所调整,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由0.15g提高到0.20g,其余参数均保持不变。试问,若仅考虑第一振型的地震作用下,该结构在新、旧地震动参数下反应谱分析得到的水平地震作用(多遇地震)增大的比例,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选项 A、13%
B、23%
C、33%  
D、36%

答案C

解析 仅考虑第一振型地震作用,可依据底部剪力法,新、旧参数下地震作用的差异在于地震影响系数的不同。根据《抗规》第5.1.4及5.1.5条,则(αmaxmax′)—1=0.16/0.12—1=0.33=33%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有关抗震分析参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理解和应用。
1.最新《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已于2016年6月1日实施,新版区划图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调整:提升基本地震动参数;在原规范小震、中震、大震的基础上新增极罕遇地震作用及其参数的确定;新增的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与原规范的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系数构成了地震动参数的双调整。对结构工程师而言,比较明显的感受就是不同场地类型的地震动参数的调整,比如设防烈度由原Ⅶ度(0.15g)、调整为Ⅷ度(0.20g)。本题旨在水平地震作用层面探讨调整前后的变化,这种变化虽然加速度只增加了0.05g,但相应的地震作用增加并不小,希望通过本题的考核增强工程抗震概念。
2.明确两个术语概念:“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前者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的术语,即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值;后者是《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中的术语,即表征地震作用强弱程度的指标,对应于规准化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的水平加速度。虽然对相同设防烈度,两者数值相同具有一一对应关系,但概念不尽一致,应予以注意。
3.解答本题比较简单,不管采用反应谱法还是底部剪力法,对应不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或者设防烈度的水平地震作用的差异可以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来体现,这样可以顺利得出该结构在新、旧地震动参数下,反应谱分析得到的水平地震作用(多遇地震)增大的比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6Jjh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