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位于甘肃东部的定西市虽然毗邻省会兰州,但气候干旱,地薄人穷,史

admin2010-10-17  23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位于甘肃东部的定西市虽然毗邻省会兰州,但气候干旱,地薄人穷,史称“苦甲天下”。好在这种特别的自然环境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当地人靠种马铃薯聊以解决温饱。近年定西人瞄准了“全国最大的马铃薯销售、加工、价格发布中心”的目标,产业链条日益成形,马铃薯这一为定西人祖祖辈辈所熟知的“土蛋蛋”正在变成“金蛋蛋”。然而,和全国许多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一样,定西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马铃薯加工在创造效益的同时也带来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
   水贵如油却臭不可闻。一进入淀粉加工旺季,定西市渭源县渭河两岸的居民就不得不捂着鼻子过日子。“臭得不得了,上面是一层白沫沫,下面是黑黑的水。”今年9月初,《半月谈》记者首次采访定西马铃薯加工污染时,渭源县清源镇上磨村村民一说到渭河水,习惯性地捂起了鼻子。渭源县是渭河的源头,渭源段渭河两岸陆续建立了数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它们排放出来的废水使得这里原本清澈的河水富营养化,并散发出恶臭。
   上磨村村民告诉记者,过去,孩子们经常到河里洗澡,妇女们在河里洗衣服,河里还有些水草和小鱼,但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下游一些村庄的井水甚至也跟着发臭。虽然当地的马铃薯加工季节是从10月下旬到12月,时间并不长,但由于河流来水少,自净能力差,河道的污水往往要持续半年。
   2.记者来到定西市的安定区、通渭县,发现淀粉加工企业排放的废水竟然流入一些干涸的沟壑。安定区的关川河原本是一条季节河,只有在下暴雨时才会有流水。现在,上游数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排放的废水成了这条河的长流水,黑色的污水上漂着厚厚的白色泡沫,远远就能闻到一股臭味。住在关川河附近的赵家堡村南庄社的一些农民仍在河边挖渠,准备用这些污水冬灌。同行的甘肃省与定西市环保部门人士介绍,当地淀粉企业排放的废水中COD(化学需氧量)含量超标数倍甚至10多倍,而加工1吨淀粉,一般企业排放污水量在10~20吨之间,有的小企业排放得更多。
   定西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地区,这里大部分县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只有400毫米左右,境内主要河流渭河等早已成了季节河,一年中多数时间处于断流状态,老百姓大多靠收集雨水窖藏生存,“水贵如油”是这里的真实写照。然而,如此极度短缺的水资源正在不断增加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污染下变黑变臭。
   3.土豆越好卖,河水越臭。面对淀粉加工业带来的污染,受到影响的村民心情十分复杂。“我们把土豆(即马铃薯)卖给淀粉厂换来了钱,但淀粉厂的废水又把我们的河给污染了。”家住渭源县渭河边的村民感慨地说:“淀粉厂越多,土豆越好卖;但土豆越好卖,河水就越臭!”面对黑色的关川河水,安定区赵家堡村南庄社农民也如是说:“这水是臭,但关川河边这几家淀粉加工厂可把农民喂肥了,养活了北面好几个乡镇的人呢!”
   正是顺应当地干旱缺水的现实,这些年来,定西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耐旱的马铃薯产业。现今,定西有“中国马铃薯之乡”的称号。据定西市马铃薯洋芋产业办公室主任李向勤介绍,定西市今年种植马铃薯315万亩,总产量预计在500万吨以上。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22%来自马铃薯,今年这一比例还将有所提高。现在,全市大大小小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点)达496家,其中年精淀粉设计生产能力在50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22家。李向勤介绍,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精淀粉的年加工能力将达到33万吨,实际生产量达到15万吨。
   既是脱贫产业、希望产业,又是主要的污染源,蓬勃发展的马铃薯产业给当地政府出了道难题。“关闭这些企业,会给薯农造成巨大的损失;上污水处理设施,这些刚刚起步的企业又没足够的资金。”安定区区长郭维团近来一直为这个问题烦心,他主政的安定区是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马铃薯加工企业最多的县区。“污染伴随的是浪费,环保其实也是节约。”定西市环保局局长王赞仁为定西走出“未富先污”困境规划了一张蓝图,“马铃薯淀粉加工业所产生的污水富含蛋白质,如果促使企业建立污水处理设备,提取做蛋白饲料,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污水也可以实现达标排放,或者循环使用,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压力。”
   建立污水处理设备、提取蛋白质的循环经济模式固然诱人,但前期一次性投人大,需要上百万元。定西市的淀粉加工企业过多过滥,规模普遍较小,自有资金短缺,短期内无法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安定区有11家精淀粉设计生产能力在万吨以上的加工企业,但这些企业没一个能吃饱,实际生产量均不到一半,一年仅能生产2~3个月。低水平重复建设、粗放型盲目扩张,这些东部地区已经证明行不通、中央强力防范的增长模式不幸又一次在西部重演。
   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产业格局?安定区副区长常正贵向《半月谈》记者坦言,当初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地方工业发展,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对新上淀粉项目,采取先积极扶持,再逐步规范的态度,使得治污措施落实不力。
   目前,定西市正在吸取过去的教训,关停部分小企业,提高淀粉加工业准入门槛。但污染能否真正得到有效治理,最终还要看当地企业发展状况和政府的干预力度。发人深省的是,西部不少地区却依然走着定西走过的弯路。
   4.畜禽粪便是重要的污染源,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猪粪不但不臭,还有香味,你信不信?”说完,李淑华从发酵池中,抓起一把经过处理的猪粪,送到记者鼻前。果然,记者闻到了一股类似曲酒的香味。兴山县古夫镇万头生猪养殖场场长李淑华向记者说起该场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将猪粪制成无污染的有机肥料时,颇为得意。
   猪场从河南引进这一技术,只要在猪粪中加入HM菌种发酵基,并拌入谷壳等辅料搅匀,然后让其在发酵池中发酵,10天至15天后.猪粪就变成了上好的、无污染的有机肥。发酵后的猪粪,不但去臭,而且杀死了粪中的细菌、虫卵。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处理,还可制成柑橘、烟叶、蔬菜的专用有机肥。“这一技术方法简单,成本低廉。1个3立方米的发酵池可处理3000头生猪一天的粪便。不但破解了畜禽粪便污染环境的难题,还可为猪场增加收入。”李淑华说。
   目前,猪场已建成10个发酵池,第一批20吨试验肥已被县特产局全部定购,用作苗圃的底肥。猪场计划筹建加工厂,专门进行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到那时,兴山县的畜禽粪便污染环境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李淑华信心十足。
   古夫镇猪场地处古夫河旁。记者采访时正逢一场暴雨。暴雨过后,记者看到,从猪场流出的水,除了少许泥沙外,并无其他物质,与河水没有什么两样。
   据介绍,畜牧业是兴山县促进农民增收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04年,全县生猪出栏28.6万头,人均2头。畜牧业实现产值3.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06元。全县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一般都建在交通便利的溪、河两岸。以往,畜禽粪便大多未经无害化处理,大雨一来,即随地表径流排入河流水库,造成水质的污染。
   据省农业环保站的监测,整个三峡库区每年产生畜禽粪便总量约为1252.49万吨,且在逐年增加。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污染元素。监测数据显示,三峡库区畜禽粪便年均氮流失量为12.6万吨,是库区年均氮肥使用总量的122%;年均磷流失量为8915.26吨,是库区年均磷肥使用量的29.76%。另有数据显示,1头猪每天排放的污水量相当于7人生活产生的废水,1头牛每天排放的废水量超过22人生活产生的废水。“随着集约化、规模化的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畜禽粪便与农药化肥一样,正在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董文忠说。
   5.农业面源污染,是伴随着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型污染源。过量施用的化肥、农药以及大量的畜禽粪便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目前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污染问题之一。据测算,我国每年有超过1500万吨的废氮流失到了农田之外,导致地下水污染,江河湖泊、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粗略估算,目前水体污染物中来自工业、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大约各占1/3。施用的氮肥中,还有约一半以一氧化二氮气体形式挥发到空气里,形成“从地下到空中”的立体污染。
   我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农药使用国。目前中国农药的过量施用在水稻生产中达40%,在棉花生产中超过了50%。许多被禁止的农药依然在使用,不仅对环境造成损害,而且导致了在食品中的有害残留。
   6.专家说,农业面源污染,因其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治理的难度大,是世界性的难题。专家对此忧心忡忡。中华环保基金会会长曲格平曾这样对媒体表示,农业面源污染“在中国来得这么快,这么严重,令人震惊。中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已经到了一个极限,已到非治不可的地步。”
   “我省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也不容乐观。”董文忠说。
   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在一份调研报告中,这样描述我省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畜禽粪便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污染量在急剧上升;农药、化肥的残留和流失的污染在逐步加重;除草剂、杀鼠剂、植物调节剂的污染源在快速增加;重点区域、敏感区域农业不同污染源表现突出。
   董文忠介绍,江汉平原湖区、鄂北岗地区是我省农业面源污染的重点区域,其化肥、农药的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高出全省平均使用量的5.3%、42%和13.4%、83%。地处鄂西北的秦岭山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高发,三峡水库、南水北调巾线水源丹江水库位于该区域,是我省农业面源污染的敏感区。
   农业面源污染已非治不可。但在我国,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目前还停留在“点”上。“即使在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水源区等敏感区域,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也还在“点”上,在一些地方进行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尝试,开展了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试验等,但推广得还很慢。”董文忠说。专家认为,我国环境污染正在转型,工业污染比重在下降,农业污染则日益突出。治理环境污染,亟须由“点”到“面”,“点”“面”并重。
   7.记者专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课题组中方组长、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兆良院士:
   记者:“农业面源污染”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有些陌生的词。
   朱兆良:面源污染是相对于点源污染来说的。农业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和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前者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就是所谓面源污染;后者污染源明确,称为点源污染。控制农作物种植导致的面源污染要比控制规模化养殖业导致的点源污染更困难。
   记者:那么,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朱兆良: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会形成从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到空气的“立体污染”,对环境质量、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首先,会造成河流、湖泊的污染及对生态系统的损害。农田化肥、农药通过排水沟渠流失到河流、湖泊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过量繁殖,水中氧气减少,鱼类数量减少甚至全部死亡。我国将近一半的湖泊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这些区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和人畜粪尿的排放是其主要原因。其次,化肥尤其是氮肥的过量施用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氮肥会以氧化亚氮气体形式逸失,对气候变化有较大的影响,并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增加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强度。
   此外,农业面源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据我们调查,累积于饮用水源特别是.井水中的化肥氮磷和农药对至少13个省份、数以百万计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
   记者: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具体底数,我们弄清楚了吗?
   朱兆良:有专家估算,目前我国水体氮磷污染物中来自工业、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大约各占1/3,但这只是很粗略的估计。不管具体数字是多少,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化肥、农药过度施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粮食安全保障的压力大。怎么以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只有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很多地方追求“高产、再高产”,化肥、农药的投入比较大。这些年,农业取得很大成绩,同时也带来面源污染等严重环境问题,尤其是在东部等粮食高产地区最为突出。当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千家万户点多面广,环保知识和农业技术宣传推广起来也就更难;化肥、农药施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很快,等等,也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趋重的因素。
   记者:这么看来,我们不能一味责怪农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朱兆良:是的,不能把责任推到农民身上。我们课题组在农村进行的调查发现,在最近20年间,只有不到15%的家庭接受过施肥培训。很多农民对农药带来的污染和危害有所了解,但不知道化肥也会造成污染。我们有很多该做、能做的工作都还没有做。举一个例子,根据我们课题组的调查,有90%的农民所购买的化肥的包装上没有施肥指导说明;不少化肥和杀虫剂包装上的说明不充分、不恰当。做到这一点难道很难吗?
   实际上,如果采用农户参与式培训和推广人员积极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明显减少化肥、农药投入,同时保证粮食的稳产和增产。大量实验表明,在某些高产地区,即使将农民的施肥水平减少10%~30%,水稻产量仍然能保持原来的水平,甚至还会更高一些。
   记者:在1962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寂静的春天》中,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尔逊曾经描写了农药等化学品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农业面源污染其实是很多国家都遇到过或者正在面对的一个难题。
   朱兆良:农业面源污染是个普遍现象,其解决在世界范围内都属难题。但由于国情不同,我们的难度比人家大得多。一些人少地多的发达国家没有我们这样大的农业生产压力,可以通过限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等措施把产量降低一点,面源污染问题也就相对好解决一些。可以说,摆在中国政府和科学家面前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任务,比发达国家要艰巨得多!我们是既要发展农业生产并力争高产,又不能破坏环境,必须双赢,难就难在这个地方。
   8.轮荒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原始农业生产耕作类型。农民不是选择适宜耕种的土地来开垦,靠精耕细作来增产粮食,而是没有固定的耕地,采用毁林毁草、到处开荒、只种地不施肥的原始生产方式。当开垦的土地表土流失、肥力耗尽之后,人们便丢弃撂荒,另择稍好的荒草地开垦。轮荒的结果是使地表林草植被破坏殆尽,无法恢复,在湿润坡地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如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自古以来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有密切关系。如今,这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主要存在于热带雨林中的低地丘陵地区。
   皆伐,即被采伐的林地不分树龄全部伐掉。皆伐省工省力,便于机械化作业,成本很低。但实践表明,这种采伐利少弊多,因为不分树龄大小一起砍伐,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东北林区以往采伐以皆伐为主,采伐大于更新,资源减少,林质下降。有林地面积逐年减少。如小兴安岭由于长期超采,已到了后期无林可采的程度。森林质量下降,红松等针叶林可采资源日趋枯竭。长期以来,东北地区林木超采现象十分严重,采育脱节,加上毁林开荒、滥砍乱伐、居民烧柴等多种冲击,使得森林覆盖率下降,导致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物种减少。
   从历史上看,在远古时候人们主要在平地上种粮维持生活,山区、丘陵区都有茂密的森林或草原,到处青山绿水,基本上没有水土流失。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平地种粮不够吃,就到山区、丘陵区去,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种粮,大有“种田种到山顶上”的态势,于是就产生了水土流失。陡坡开荒种粮前一两年产量还可以,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日益瘠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粮食产量一年不如一年,加上人口增多,为维持生存又进一步毁林毁草,扩大陡坡开荒种粮,致使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这种“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就是典型的例证。
   淡水湖泊提供地球近1/2的可利用淡水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之用,为众多的特有水生生物提供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我国不少地区曾出现大面积围垦湖泊、与河争地的热潮,大有“插秧插到水中央”的态势。围湖造田首先是加快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使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地表径流调蓄出现困难,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如湖北省由于湖泊不断减少,萎缩后的湖泊已基本丧失了原有的调蓄功能,造成水旱灾害而积呈逐年增长趋势,其次是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湖区生态环境劣变,使鱼的种类不断下降,数量减少。湖泊退化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后果,该湖区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一些特有种类已经绝迹。
   长期以来,靠天养畜的牧业形式在我国一直延续着。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载放牧,对草原形成了很大压力,导致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被破坏,进而造成了草场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过牧,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过程。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草原牲畜的超载放牧,一些地方植被破坏严重,土层变薄,生态环境脆弱,只要下大雨就会形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过去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如今也有了频繁的人类活动,使我国一些野生保护动物活动范围急剧减小,面临困境。
材料8中反映的生态问题,是由哪些人为因素造成的?请用不超过100字的篇幅,阐明造成这些问题的人为因素。

选项

答案(1)耕地轮荒;(2)林区皆伐;(3)陡坡开荒;(4)围湖造田;(5)过度放牧。另外,在缺乏能源的地区,如南方低山丘陵区,过度樵采问题严重。黄淮海平原一些地方只用地不养地,使得土壤肥力日益下降。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64Au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