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六年级的科学课上,王老师先问学生平时是如何吹气球的,学生们议论纷纷。王老师接着将一些液体倒入气球中,系紧气球口并晃荡。这时,奇迹发生了,气球逐渐膨胀,最后被“吹”得胀鼓鼓的。此时王老师揭穿谜底,倒入气球的液体是白醋和小苏打混合溶液。 王老师给每组

admin2020-10-11  24

问题 学六年级的科学课上,王老师先问学生平时是如何吹气球的,学生们议论纷纷。王老师接着将一些液体倒入气球中,系紧气球口并晃荡。这时,奇迹发生了,气球逐渐膨胀,最后被“吹”得胀鼓鼓的。此时王老师揭穿谜底,倒入气球的液体是白醋和小苏打混合溶液。
    王老师给每组学生一杯白醋和一小杯小苏打,让学生观察两种物质,并记录其特点。在此过程中,有学生不小心弄洒了杯中的白醋。王老师就强调“要按规矩来,不要碰倒了杯子”,并说可以眼看、手摸、鼻闻。观察结束后,学生汇报,王老师点评完后把事先准备好的结论用PPT展示给学生看。接下来,王老师让各小组讨论小苏打和白醋应该如何混合以及混合后还要做什么。在王老师讲的过程中,有学生想将小苏打倒入白醋中,被王老师制止。讨论结束后,王老师让两个学生上台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大多在摆弄小苏打和白醋。
    统一实验程序后,开始小组实验了。王老师要求学生取小苏打放入白醋中,仔细观察实验变化,并且记录下来。五六分钟后,王老师让学生回答实验结果,学生一致说“看到了大量气泡产生”,但有的学生说“还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有的说小苏打是分几次加入的,有的在加入小苏打后还去闻气味,有的说气味像洗衣液,有的说和发霉的面包差不多,有的说只闻到醋味。王老师解释说,这是大家加入小苏打的量不同导致的结果。解释完后王老师开始提问:“大冢说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学生都说是CO2。王老师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A说:“我看到一本书上说,能让人头晕的气体就是CO2。"王老师说“不一定”。学生B说:“我看到的现象很像打开雪碧的样子,冒出的气体就是CO2。”学生A又补充说:“柠檬酸是白色粉末的重要成分,小苏打里有碳酸根,与白醋反应就会生成CO2。”王老师一再强调不要先入为主。
    争论结束后,王老师做演示实验:将一根点燃的细木条夹着放入一个空杯中,木条继续燃烧;再将其放入小苏打和白醋反应过的杯中,木条就立即熄灭。此时有学生大声说:“是CO2,因为CO2能隔绝空气。”王老师说“也不一定”,又接着做第二个实验:在一个杯子中安放高矮不同的两根点燃的蜡烛,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倒入蜡烛燃烧着的杯中。这时下课铃响了,但实验还没做完。
如果你是王老师,将如何实施这堂课?(          )

选项 A、加强课堂管控,严格实验要求与程序
B、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对气体知识掌握的程度
C、对学生的多次正确回答给予积极的反馈,以完成教学目标
D、增加师生课堂讨论和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时间,减少学生观察的时间
E、在做第二个演示实验前,先让学生预测结果并说明理由,增强探究性

答案B,C,E

解析 本课内容属于实验探究,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应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实施这堂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和做实验都是有必要的,而不应严格管控学生,故A、D两项错误,E项正确。分析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之一。了解学生对气体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师就能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回答。王老师在实施这堂课程时出现的问题之一,就在于没有很好地分析学情,B项正确。提问的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提问的反馈性原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积极的反馈,提问后要理答。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要给予分析和确认,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C项正确。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3t74FFFM
0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