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1年试卷二第3题)

admin2017-03-07  28

问题 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1年试卷二第3题)

选项 A、甲将被害人衣服点燃,被害人跳河灭火而溺亡。甲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B、乙在被害人住宅放火。被害人为救婴儿冲入宅内被烧死。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C、丙在高速路将被害人推下车,被害人被后面车辆轧死。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D、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丁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答案D

解析 介入因素能否中断前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是因果关系这个知识点重点考查的内容。本题集中考查了介入被害人的行为的情形。
    在行为人的行为介入了第三者或被害人的行为而导致结果发生的场合,要判断某种结果是否由行为人的行为所造成时,应当综合考虑:
    (1)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则因果关系不中断;反之则中断。选项C即可从此角度判断。“丙在高速路将被害人推下车”,被害人被后面车辆轧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丙的高度危险的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因果关系就不能中断。
    (2)介入情况的异常性大小。如果介入情况不异常,是前行为通常甚至必然会导致的行为,因果关系就不中断。反之则中断。例如,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暴力行为,导致乙身受重伤。乙前往医院途中,被丙驾驶的汽车撞死。此时,介入的丙的行为很异常(有同学可能说,被车撞死不异常。请问,每天在马路上走的有多少人,被车撞死的有多少人),而且由丙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乙的死亡,所以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就被中断,不再承认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我们可以把介入情况的异常性大小分为四个等级:前行为必然导致介入情况、前行为通常导致介入情况、前行为很少导致介入情况、前行为与介入情况无关。从前至后,这四个等级对禁止溯及至前行为所起的作用依次递增。所谓“禁止溯及至前行为”即因果关系中断。
    本题中,选项A:“甲将被害人衣服点燃”,甲这种行为通常都会导致被害人的灭火行为,所以“被害人跳河灭火而溺亡”就是前行为通常会导致的结果,介入情况不异常,所以因果关系不能中断。
    选项B“乙在被害人住宅放火”,如果被害人住宅内有婴儿。乙这种行为通常(甚至必然)会导致“被害人为救婴儿冲入宅内(而被烧死)”,所以因果关系也不能中断。
    选项D“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这种行为通常并不会导致“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此时就属于“前行为很少导致介入情况”。被害人的死亡原因是被害人自己的异常的决定性行为。被害人死亡是被害人“自主且有意识的行为”导致的。因此丁的行为与被害人死亡没有因果关系。故,本题只有选项D正确。
    (3)介入情况对结果发生作用的大小。如果介入情况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大,因果关系就中断;反之则不中断。例如,A以杀人故意对B实施暴力,导致B遭受濒临死亡的重伤。B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医生c存在轻微的过失。未能挽救B的生命。由于A的行为导致死亡结果的危险性大,而介入情况(轻微过失)对死亡结果发生的作用小,故应认定A的行为与B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4)介入因素是否属于行为人的管辖范围。被害人虽然介入了不适当的或者异常的行为,但是如果该异常行为是属于行为人的管辖范围之内的行为,仍然能够肯定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在深水池与浅水池没有明显区分的游泳池中,教练员没有履行职责,不会游泳的练习者进入深水池溺死的,教练员的行为与练习者的死亡结果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4版),第186页]。
    对这四方面的因素要综合考虑,片面的考虑可能得出不合理的结论。例如,选项C:“丙在高速路将被害人推下车,被害人被后面车辆轧死。”如果仅仅考虑介入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会认为由于被害人是被后面的车轧死的,介入因素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此因果关系中断。但是,如果同时考虑介入因素的异常性大小,就会发现:虽然介入因素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但是这一介入因素是行为人的行为通常乃至必然会导致的。因此。应当肯定丙的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因果关系。
    陷阱点拨:本题可以从基本原理上总结如下:(1)如果介入的第三者或被害人的行为是行为人的行为通常乃至必然会导致的行为,则不能否认结果与前行为的因果关系。其典型如选项A、B、C。(2)如果第三者或被害人的行为是行为人的行为通常不会导致的行为,则否认结果与前行为的因果关系。其典型如选项D。此时,被害人的行为是其自由且有意识的行为,所以,前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中断。此即禁止溯及理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1Ill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