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无言之美》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部分,回答问题 案例: 教学过程: 环节一 1.比较A、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能打动你呢?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

admin2022-02-15  29

问题 阅读《无言之美》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部分,回答问题
案例:
教学过程:
环节一
1.比较A、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能打动你呢?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明确:A句更能打动人。B句虽然描写得十分详细,但却没有表现出A句中那种悲凉雄浑的意境。
那有没有同学觉得奇怪呢?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什么却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别急,今天的课文内容,就能帮我们解答这个疑问。
2.简介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桐城人。现当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环节二
1.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词。
2.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环节三
1.作者是怎样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觉得“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作者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了“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并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从四种艺术入手,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5.你能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明确:作者由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并点明要从美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案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但不能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存在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四个方面来论述“无言”之美。
环节四
请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明确: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几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却包含着极其宽广的意境。如导入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了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给人一种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传达出这悲凉之意,恐怕几万字都难以说清说尽,这就意味着作者将这数万言寓于无言之中了。这体现了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环节五
品味下面一段话,从生活中或所学课文中,找出并分析品味“无言之美”的例子,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问题:
请指出并评析该教学案例的一条优点。

选项

答案该教学案例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该教学案例在注重厘清文章思路的同时,也注重对课文内容“无言之美”深刻内涵的探索,由诗歌导入教学。叉在教学过程中,对作为导入语的诗歌进行了深入解读,深度挖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无言之美。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观点内涵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zud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