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课文介绍

admin2021-06-01  19

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课文介绍
    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篇,另一篇为《声声慢》(寻寻觅觅),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关于《醉花阴》有这样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请结合全词,为这三句写一段赏析文字。

选项

答案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小组竞赛 活动过程: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整首词。 2.《醉花阴》作于什么时节?说说词人在作品中是怎样突出节令特点的。 讨论,明确:《醉花阴》写于重阳时节。词人紧紧抓住此时的气温变化、西风起、菊花盛开等自然现象来突出秋天的节令特点。 3.分析“菊花”的丰富意象。 (1)小组内通力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关于菊花的诗句最多。 (2)分析菊花的意象。 讨论,明确: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媲美,但作为开在秋季的傲霜之花,它也凭借坚强的品格和清冷的气质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与青睐。唐人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宋人郑思肖的《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范成大的《重阳后菊花二首》(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都借菊花寄寓高洁的精神品质。 4.小组讨论并明确“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意思。 讨论,明确:不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门帘,帘内的人比菊花还瘦。 5.赵明诚的友人陆德夫在赵明诚送读的“五十阕”中独赞李清照写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这三句究竟好在何处呢?试着具体分析一下。 讨论,明确:“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话共同创造出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情境。“莫道不销魂”,上承黄昏后的“东篱把酒”。重阳节的习俗之一便是赏菊,将人与“黄花”进行比较,与上句“有暗香盈袖”浑然一体,“秋菊”的意象也使寂寥的情感更加强烈。“帘卷西风”为“人比黄花瘦”做了环境上的渲染,一人独自于秋风中赏菊的孤寂情形尽显。有了时令和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似神采之笔。 6.炼字:有人提议将“人比黄花瘦”中的“比”改为“似”。你赞同吗?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赞同,吴战垒、吴蓓先生曾经指出,“‘似’是相似,程度相等;‘比’则胜‘似’,要超过几分,意味更胜”。“比”更加能突显词人被思念折磨的忧郁和伤感。 7.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一段赏析文字。 学生自主写作,完成后学生互评。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zod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