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以下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admin2020-02-04  24

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以下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探究·练习】
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
二、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色各有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
三、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2.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四、辨析下列各组加下划线词的不同意思。
1.武陵人捕鱼
不足外人道也
2.便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俨然
3.见渔人,大惊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试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4.乃不知有汉,无论巍晋
六、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记》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单元介绍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选项

答案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品味文中优美语言,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李清照的一首词一一《如梦令》。这首词写了作者因溪亭醉饮,醉意未消,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作者以鸥鹭形象作为陪衬,是何等美妙的景象!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讲述了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的故事。渔人会有哪些见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2)讲授新课 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几个词概括。 要求:听名家朗诵课文,全班跟读,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美丽、幸福、神秘等。 ②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派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提问: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渔人在桃花源做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要求:齐读课文,带着上述问题,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2—3段);寻找桃花源(4—5段)。 提问: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相应地方画线。 明确: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一一“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怡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⑧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提问:结合课前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预习,说说作者虚构这么美好的图景的意图是什么。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派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巩固练习 提问:本文语言优美,用了多个成语,这些成语都是什么意思呢? 要求:学生各自查阅字典,同桌交流,教师多媒体呈现答案。 明确: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 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4)课堂小结 提问:桃花源是作者的一个美梦,那么作为中国梦的一份子,你的梦想又是什么呢? 要求:练笔、小组展示、全班交流。 学生小结,教师明确: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桃花源,那里和平、安宁、人人平等,人们之间互敬互爱、和睦幸福。有梦想就有希望,祝愿同学们都能够奋斗不息,梦想成真!最后让我们再次高声朗诵课文第二段,让桃花源的美丽传说在朗朗书声中继续流传。 (5)分层作业 ①背诵全文。 ②积累成语,整理文言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③推荐阅读《五柳先生传》,感受立体的陶渊明形象。 板书设计: [*]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xhd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