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行考查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答卷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中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admin2011-01-08  10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行考查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答卷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中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吸收与传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关于传统史化的传承与保护放在了突出位置。《纲要》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存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提出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等。
   以政府意志对传统文化教育做出系统规划,这存近半个世纪以来是第一次,而从保护民族文化的角度,把学校教育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有专家指出,这一举措对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民族自新,振奋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文化部领导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首先我认为,我们过去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是做得不够的。传统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历史的尘埃落定,当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着,它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的渠道,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物证,也足我们这个民族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的文化的根基。”“在电脑高度普及的情况下,应该通过媒体呼吁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要注重阅读。时代在不断发展,但有许多好的东西是不能丢弃的。过玄我们经常用书声朗朗来形容我们的校园,现在我们的校同变得沉寂起来了,已经听不到读书声了。”
   “如今,在现实生活中,侃侃而谈的青少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的大有人在,说着流利外语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者屡见不鲜。”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向全国政协提提案,建议“中小学开设国学课”,让国学滋养学生。
   冯世良委员指出,“面对中华传统的经典文化,国人并不缺乏文化自觉性,也不是对国学的认知度差,而是因没有机会接触与学习,没有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最终造成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同不够,甚至出现排斥国学的极端行为。”
   “在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传统文化居然被现在的青少年遗忘,这是一件多么痛心的事!”“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同时接受道德教育,何乐而不为?”冯世良指出。
   3.“国学”热为弘扬传统文化升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界以及一些民间机构已经开始了实践之旅。
   近日,记者走进沈阳市皇姑区宁山路小学,便听到了朗朗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久违了的校园里的琅琅读书声,看着孩子们那专注的神情,记者不禁一阵感动……
   2003年1月,宁山路小学首先选择语文功底较深、对“国学”能了解一些、并愿意在本班承担实验的老师开设了“国学”课,当时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一年级没开),实验老师按自己所爱选择授课内容。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非常爱学,二年级的孩子像唱歌谣似地非常有兴趣,六年级的孩子有了顿悟、感受,学了六年的现行教材,突然之间接受到这么高尚有哲理的内容,孩子们的心一下子亮了。他们问老师:“为什么不早一点介绍给我们学?”孩子们的反应给了学校一个惊喜,从此国学教育在全校铺开。
   皇姑区教育局德育科科长刘少举向记者介绍说,“皇姑区的国学教育目标就是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更好地吸收世界文明精华,兼收并蓄,继往开来,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在皇姑区教育局制定下发的《皇姑区中小学国学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了国学教育的四大原则:一、坚持与学生心理智能的不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儿童时代是人记忆的黄金时段,许多如今记忆犹新的名言警句、佳篇经典,都是在学生时代记住的。要充分利用这一记忆黄金时期,让学生背诵一些美文佳作、名篇警句,不提过高要求,学生能记多少算多少。二、坚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学教育要自觉服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突出符合时代要求和校园精神的国学经典,使其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三、坚持与特色德育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开展国学教育工作中,要精心设计、周密策划,寓国学教育于活动之中,提高国学教育的实效性。四、坚持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要达到教育目的,关键是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要通过国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4.“传承传统文化,学校应是主阵地。”采访时刘少举指出。他又谈到了皇姑区进行的国学教育,在区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由皇姑区国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德育区本教材《国学经典选粹》已于新学期免费下发到了全区各中小学。“皇姑区在中小学校开展国学教育,德育教育效果是很明显的。”
   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严峻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因此以经典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重要发展路径,它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而且对于重塑伦理道德根基,奠定和谐社会基础,甚至对于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以传统文化经典为主的国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开展真实有效的德育,以奠定伦理道德根基为出发点,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形成道德行为规范,最终使我们的教育培养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有学者指出,传承传统文化,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两条渠道,其一是社会性渠道。一个社会包括文化传承在内的文化建设,很大部分要靠社会而非国家的自发组织形式来完成,这样,才会为文化建设增添更多活力。另一种就是学校。在百余年前清朝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堂后,由于新式学校主要是以传播现代西方知识为主,中国文化传统失去了赖以传播的基本途径。这也是文化传统近百年来日渐式微的重要成因。由于各级和各式学校早已成为国家教育的主要途径,拥有最充裕的国家资源支持,以学校为主要途径来加强文化传统教育,不仅必要,而且是可行的。在重视学校在传承文化传统中的作用的同时,还应该指出的是,在当代生活中增加文化传统教育的内容,一定要对它的目的或目标有清楚的认识,并在此指导下展开文化传统教育。从公共角度来说,是通过在学校加强文化传统教育,提高中国人的公民道德素养,以培养明确的国家民族认同。就这个层面来说,在学校中加强文化传统教育,需要将它与现代公民教育合为一体来进行,以使学校教育成为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环节。
   5.翻开两批国家级名录和首批湖北省级名录,在许多非遗项目的介绍中,这个触目惊心的词语随处可见,刺痛了我们的眼睛。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当抢救与保护的话题被提起,就意味着它已处境堪忧。
   非遗评审遵循两个基本标准:这个项目至少要有100年历史,并且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我们忧心地看到,那些记录和传承着荆楚文化的“活化石”,正以惊人的速度衰落甚至消失。如果不抓紧抢救与保护,也许它们将成为我们文化记忆中永远的遗憾。
   屈原传说虽已蜚声海内外,仍凸显出传承危机。秭归老艺人渐已去世或年迈,能够证明屈原传说存在的景点亦失修多年,破损严重。流传于保康、南漳、远安等地的沮水巫音,清丽而诡奇。1985年,号为“巫音高手”的王作玉艺人只能吹奏40多首;2005年,其子王述金仅能吹奏20多首。荆楚大地盛炽的巫音已细若游丝,日渐式微。在仙桃,截至2006年,60岁以上健在的艺人有83人,其中80岁高龄老艺人9人;60岁以下艺人只有24人。沔阳雕花剪纸这一“绝活”即将成为“绝版”。
   许多非遗的项目简介,就是一份呼救书!然而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时,湖北省各地共报上来170多个项目,绝大多数空有名称,这说明整理与挖掘远远没有跟上。在第二批评审中,湖北省迈出了一大步,但专家直言:“湖北还有很大发挥余地。”华中师大文化学系姚伟钧教授感叹,有人说“九头鸟”醒得早、起得晚。从某些方面而言,我们有着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却不善持之以恒,对许多传统文化还不够重视。
   6.“文化大省”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拥有多少非遗,是衡量一个省份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但“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许多地方申遗成功后,将其视为广告招牌,更注重挖掘含金量,而非保护非遗本身。湖北省于2006年启动非遗全面普查工作,但目前部分地方进展并不太理想。而一些列入名录的非遗,规划理念、前期管理和保护计划也尚未得到落实。
   “各地申报热情提高了,保护意识加强了,但‘赶热点’、‘凑热闹’的心理仍客观存在。”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江清和直率地指出,有些地方热衷申报,主要是不愿赶不上其他县市,显得“没面子”:有的则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考虑,希望以此提高本地知名度。他们并未真正认识到非遗的价值和作用。
   在两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不少项目由好几个地方共同申报:京剧、黄梅戏、皮影戏、董永传说、唢呐艺术、龙舞……即使在国际上,这种现象也时常存在。这正是它们富有生命力的表现。文化可以共同享有,但我们必须坚持文化主权,因而更要珍惜和保护自己的文化。
   7.以前在田野集体劳动中,薅草锣鼓是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现在已普及了机械化耕作。过去,讲故事、猜谜语是村庄里常见的文化活动,现在大人忙务工、小孩忙读书。现实在发问:当文化生态发生改变,怎样让多姿多彩的非遗得以流传?
   大家都向往“原生态”。但实际上,非遗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存。我们不是要将它送进博物馆,也并非永远定格在记忆中,而是希望在现代社会转型和生活方式变奏中,依然能为它寻求到鲜活生存的方法。
   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遗保护核心在于“人”。一批批高龄传承人因而得到保护,可他们之后呢?后继乏人,是最突出也最棘手的问题。要让更多的人重视它、研究它、传承它,就需要引导大家热爱自己的乡土文化。
   8.近年来,“洋节日”受到愈来愈多年轻人的崇尚,过洋节也从最初的商家炒作慢慢变成国人的一种习惯。然而正当人们对又一个圣诞节的到来满怀期盼时,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却撰写了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向社会呼吁要对传统节日多一些关心,对“洋节日”少一点盲日的热情。
   每进入12月,人们就能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息,大街小巷店面橱窗到处摆放着圣诞树、圣诞老人,商家借着圣诞节搞起形式各样的促销活动。春节时候你到街上看看,基本上是冷冷清清,要想热闹也要到元宵节。
   现在有一部分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不喜欢春节,恐怕还是有些原因的,洋节往往比较轻松,是一些朋友在一起过的,代表着友谊,甚至还有些“印象派”的爱情,年轻人当然喜欢过。而春节好像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是一份责任,代表着亲情,还有很多礼节。与洋节相比,似乎少了一份轻松,少了一份娱乐,少了一些友情和爱情。这样一来,年轻人不太喜欢,恐怕也是有些道理。
   高教授说,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这种记忆太多,礼节太多,也就使春节变得神圣,变得沉重,变得不受人欢迎,这恰恰是春节给人感觉很麻烦的地方,亲戚是要走走的,领导不能不去看看,有时候过节简直是受罪。对这些东西,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毁坏”来改变,嫁接一些洋节好的东西,改掉一些传统节日的陋习,或许,这才是关键所在。
   9.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积淀和再现,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记忆和民族往事,集中展示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民族气质、风俗习惯和精神传统,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
   然而,在全球一体化、城市化、现代化高歌猛进的当今社会,我们不得不正视中国的传统节日逐渐被边缘化、日渐式微的尴尬命运。在传统节日被冷落、被遗忘的背后,取而代之的是代表西方文化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复活节等西方传统节日的无孔不入和大行其道。在当今,特别是年轻一代当中,似乎都拿过“洋节”当时髦,并引为自豪,而过我们的传统节日被当成是一件非常“老土”的事情。文明的遗失,传统的断裂,对一个民族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的事情?!
   拯救我们的传统节日,唤醒我们的历史记忆,留住我们的文化之根,已经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其实,一些有识之士早已经清醒的认识到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问题,并为此大声疾呼,但是这种来自民间的吁请,由于没有制度化、法制化的力量做后盾,往往不能达到实质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政府的力量被人们寄予了厚望。显然,国家推动把传统节日纳入法制轨道,正是对民间要求的一种正面回应。须知,如果积淀了几千年的民间传统节日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丢失,我们何以向民众和后世子孙交待?
   包括民族传统节日在内的各种无形文化遗产,它既代表着过去,也代表着未来,是民族凝聚力的典型象征。而正是由于文化的本土化、多样化,才使我们的生活有了多种选择,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在宏大的国家叙事中,利用传统节日的文化亲近,不仅最大限度地促进全民族的认同感和国家融合,而且也会促进官民之间的融洽关系。
   10.2009年3月11日,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务院参事室主办的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有关专家就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珍视、继承和创新等问题进行座谈。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蒙提议,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要提高节日文化含量,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改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组织节日慈善活动。
   国务院参事冯骥才认为,中国是节日大国,节日是人民生活中的高潮。但存在的问题是,年轻人缺乏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传统节日在新时代下缺乏新形式和新内容:现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主要还是政府行为,缺乏民众和民间组织的自觉参与。冯骥才建议,要通过借助媒体宣传引导、推进节日读本进入中小学等形式努力让公众温习传统;要改良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大众心理相契合,不断创新丰富传统节日文化。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陈进玉表示,办好传统节日,让13亿人节日过得开心、充实、有意义,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务院参事室有志于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作出努力,并愿意同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共同深入开展研讨和调研,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
请围绕“留住我们的文化之根”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 根据给定材料,结合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 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

选项

答案 弘扬传统文化留住文化之根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髓。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变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却令人担忧。传统经典文化缺少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惊人的速度正在不断衰落甚至消失,传统节日难逃被边缘化、日渐式微的尴尬命运……这一切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传统文化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不断创新、不断取得辉煌的不竭动力。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提高人民文化修养,陶冶人民的性情,提升人民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人民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然而,任凭传统文化的衰落,逐渐被人们淡忘,不仅仅是造成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遗失,优秀传统的断裂,更重要的是,对一个民族来说,我们将成为一个无根的民族,逐渐失去活力,逐渐走向灭亡。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扎得更深,扎得更牢,让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更具有活力。 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必须落实政府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在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作用。多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鼓励和支持民间和社会团体的广泛参与,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提供肥沃的土壤。完善立法,健全法制化和制度化保障制度,为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坚实的后盾。通过社会和学校等渠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形成全体人民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同时兼容并蓄,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精髓,改掉一些传统文化的陋习,创新新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促进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断唤醒我们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记忆,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在历史的沧桑变化之中,永葆我们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奋勇拼搏的生命力。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xYAu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