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八旗制度兴衰的原因。

admin2015-08-04  54

问题 分析八旗制度兴衰的原因。

选项

答案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部的过程中,陆续建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在氏族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女真人出猎,按氏族而行。每十人为一单位,称为一牛录,其头目称牛录额真。满族称这种组织为牛录。努尔哈赤建立奴隶制国家之后,将这种原始狩猎组织改变为统辖三百人的基本行政单位和军事单位。改编之后,每三百人称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一固山就是一旗,共设黄、红、蓝、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八旗,故称“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组织。八旗兵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个固山额真,即八旗旗主,即是军事统帅,又是政治首领。八旗制度的建立,使女真人的军事、行政、管理更加有效。 (1)八旗制度兴盛之因: 八旗制度是在女真族氏族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有一定的组织基础。 适应了女真社会经济、政治的需要。八旗兵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旗制度是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组织,兼有行政、军事、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是与女真社会经济、政治基础相适应的。 建立之初八旗兵无事耕猎,有事征调,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 扩大军事力量的需要。皇太极称帝之后,对军事编制进行改革,除原有的满洲八旗之外,又添置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合为二十四旗,扩大了军事力量。将正黄、镶黄、正蓝三旗收归自己统辖,开创了清帝直接控制“上三旗’’的制度。皇太极的改革,为清政府向关内发展,夺取全国的政权奠定了基础。 八旗制度的转型适应了新的形势需要。后金政权迁入辽河流域后,耕地面积扩大,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封建化过程加速。八旗制度由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逐渐演变成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以旧的形式承担了新的内容,起了质的变化。 随着发展,八旗完全演变成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的一部分。皇太极直接控制了“上三旗”,削弱了与他实力相当的三大贝勒。清人关之后,经过顺治、康熙改革,到雍正时代,胤稹大杀满族亲贵,严禁八旗贵族与外吏勾结,削弱了旗主的权力。下令八旗人民必须尊奉皇帝为至高无上的君主,脱离与旗主的直接隶属关系。从此,八旗制度成为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旗兵驻防都市城镇之后,军事职能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八旗军作为国家的正规军队,成为清朝封建政权的军事支柱。 (2)八旗制度衰败之因: 清军人关建立政权之后,以八旗兵作为主要的军事力量。八旗兵驻防都市城镇之后,表面上仍是军政合一的组织,但军事职能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八旗人民被迫世代当兵,依靠粮饷为生,脱离了生产劳动,出现了八旗生计问题,造成了满旗不可挽回的衰落。 清定都北京之后,驻守北京的八旗兵就占全部八旗兵总数的八分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加,因兵有定数,饷有定额,多数旗人不能去当兵,成为闲散余丁,作为八旗兵的候补人员。清政府为了保证兵源,规定闲散余丁的安排也都要从属于八旗军队的需要。他们不能自谋生计。于是,数十万旗人因困守京城,他们不读书、不做工、不生产粮食、不经营商业,终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靠朝廷拨给的房地和口粮为生,完全过着寄生生活。 八旗是清廷的根本,朝廷对八旗生计十分关切和重视,先后采取过赏赐银两、增加兵额、京旗移垦等具体办法进行解决,但是收效甚微,八旗生计问题越来越严重,爆发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甚至还有旗兵的集众反抗。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在中国历史上起过积极和进步的作用,为发展和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过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wIxj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