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一段。 (PPT显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师:同学们,“常常”这

admin2022-03-10  52

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一段。
    (PPT显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师:同学们,“常常”这个词能不能删去?
    生:不能,不是一次怀疑,是逐步递进的。
    师:“常常”不是递进,“常常”是反复地去做一件事。再来看看,“常常”后边有几个动词?
  生:“怀疑”“辩论”“评判”“修正”。
  师:那这四个动词之间的顺序能不能打乱?
  生:不能,先怀疑,之后才能辩论、评判、修正。
  师:对,这四个动词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都是前者是基础,慢慢到最后才有了修正的学说。作者希望我们每个人在做学问、读书、研究别人的学问的时候,都要学会怀疑,是不是?同学们,写文章的人希望我们学会怀疑,他的文章有没有让我们产生怀疑的地方呢?让我们往下看,有没有哪个词说得不严密?一起来读读。
    (PPT显示)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师:你也怀疑一下,这里有没有哪个词,你觉得说得太绝对了?说说看。
    生:都是这样起来的。
    师:“都是这样起来的”,哪个词你觉得有问题?
    生:“都是”,太绝对了。
    师:可以举个例子吗?有没有学说、发明,跟怀疑没关系,不是怀疑出来的?想想看,生活中有没有?你有没有找出来?
    生:我听过一个故事。鲁班有一次上山,腿被草划破了,他仔细看了一下,叶子的形状是锯齿状,于是发明了锯子。
    师:这跟怀疑没关系,跟他突然的机遇有关系。因此,只要找到一个不是这样的,就可以把这句话给推翻,那这句话应该怎么改?
    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大多是这样起来的。
    师:“大多是这样起来的”,这样说就严密了。
    问题:
请分析该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论证的严密性的。

选项

答案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主要从论证语言、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该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是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这一角度进行教学的。案例中教师主要采用提问法进行师生互动,重视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理解文章论证的严密性,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常常”一词是否能删去,从正面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论证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四个动词之间的顺序能否打乱,体会四个动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进一步体会文章论证过程中语言逻辑的严谨性。 第三,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学会怀疑”的结论后,因势利导,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论述不严谨的词语,分析原因并进行修改,体会“都是”和“大多”的区别,从反面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中语言的严谨性,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思维。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vTLi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