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向你所在的代理机构提供了他们的两种饮料容器(易拉罐)的结构简要说明(附件1)以及他们所了解的现有技术(附件2),并委托你们就这两种饮料容器提出发明专利申请。在撰写专利申请文件之前,你对现有技术进行了检索,找到一篇相关的对比文件(附件3)。 附件1

admin2001-01-29  49

问题 客户向你所在的代理机构提供了他们的两种饮料容器(易拉罐)的结构简要说明(附件1)以及他们所了解的现有技术(附件2),并委托你们就这两种饮料容器提出发明专利申请。在撰写专利申请文件之前,你对现有技术进行了检索,找到一篇相关的对比文件(附件3)。
   附件1  客户作出的发明简介
   
客户提供的两种饮料容器的结构简介

   [001] 客户发明的第一种饮料容器如图1至图4所示,主要对饮料容器顶盖1上的开启装置10作了改进。该开启装置10主要由封闭片2和与该封闭片2相互连接的拉片3组成。
   [002] 图1给出该饮料容器的俯视图,图2是该饮料容器顶盖部分沿图1中Ⅱ—Ⅱ线的侧剖视图,其中开启装置10处关闭状态;图3与图2类似,但其中开启装置10处于刚开始打开封闭片2的位置;图4是图1中封闭片2的局部放大图,该封闭片2由U形刻痕线11围成。
   [003] 由图1至图3可知,顶盖1上有一个凹入区5,所述开启装置10位于此凹入区5内。所述封闭片2的圆弧形端部21的位置位于饮料容器顶盖1的边缘附近,所述封闭片2的根部22位于饮料容器顶盖1的中部附近。从图4中可以看到,所述封闭片2的U形刻痕线11是非封闭的。封闭片2端部21的刻痕线11呈圆弧形,封闭片2的圆弧形端部21和根部22之间的刻痕线11为两根相互平行的直线,此两根平行的直线终止于封闭片2的根部22,构成该刻痕线11的两端13,它们彼此相隔开。采用上述结构后,在拉起封闭片2打开封闭开口后,封闭片2借助其根部22,依然连接在顶盖1上,因此不会被任意丢弃而污染环境。在所述刻痕线11的两端13还可以设有凸出物12,在打开封闭片2时,可以有效地使撕裂的刻痕线11终止于刻痕线两端13的凸出物12处。
   [004] 由图1~4可知,在封闭片2的圆弧形端21附近设有孔33,拉片3与封闭片2借助该孔33和铆钉35连接在一起,显然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如通过焊接将拉片3与封闭片2连接在一起。由于拉片3与封闭片2的连接点设置在紧靠封闭片2的圆弧端部21附近,当使用者拉起拉片3,首先撕裂封闭片2圆弧形端部21的刻痕线11,再撕裂封闭片2中部的刻痕线11,直到封闭片2的根部22,这样打开封闭开口时就可使封闭片2基本上全部向外弯曲,不会使封闭片上的灰尘或其他脏物落入饮料容器内。
   [005] 由图1至图3可知,该拉片3有一个可供手指握持的拉环4。在该拉片3上,与拉环4相对、邻近封闭片2圆弧形端部21的另一端31的下方,设有向下延伸的锋利凸起物32,’所述凸起物32的自由端靠近饮料容器顶盖1的上表面。这样,如图3所示,当使用者拉起拉环4向上翻转时,拉片3以铆钉35为杠杆支点,使端部31向下延伸的凸起物32向下对端部21施加压力,由于凸起物32具有锋利的顶尖部分,而且,拉片3与封闭片2的铆接点位于封闭片2的圆弧形端部21附近,因此,只需要施加很小的作用力,大约5~8牛顿,就可撕裂端部21处的刻痕线11,即在凸起物32压力作用下,向下破坏封闭片2的端部21的刻痕线11,随后,在使用者手指向上拉力的作用下,撕裂全部刻痕线11,很容易打开封闭的开口,同时可以避免由于施加过大的力而导致顶盖1变形,或拉片3被拉断而封闭片2仍处于封闭状态以至无法开启。
   [006] 在客户发明的第二种饮料容器中,除封闭片的形状外,其开启装置的拉片和封闭片的结构与第一种饮料容器的开启装置结构基本相同。图5是第二种饮料容器封闭片2的局部放大图,其与第一种饮料容器的区别仅在于:该封闭片2的刻痕线11大致呈两头小中间大、且被截去一端头的橄榄形。从图5中可以看到,封闭片2具有圆弧形的端部21,从封闭片2的圆弧形端部21到根部22,封闭片2的宽度先逐渐增大,然后再逐渐减小,而在其根部22,封闭片2的刻痕线11形成间隔不大的两端13。其与第一种饮料容器一样,该两端还可以设有凸出物12。与第一种饮料容器相比,这种结构的开启装置可增大其开口,便于倒出饮料容器内的被盛装物。
   附件1附图

图1饮料容器的俯视图

图2饮料容器顶盖部分沿图1中Ⅱ—Ⅱ线的侧剖视图(开启装置处于关闭状态)

图3饮料容器顶盖部分沿图1中Ⅱ—Ⅱ线的侧剖视图(开启装置处于刚打开封闭片的位置)

图4第一种封闭片的局部放大图

图5第二种封闭片的局部放大图
   附件2  客户提供的现有技术简介
   客户提供的现有技术是如图2—1所示的另一种饮料容器顶盖上开启装置。图2—1给出其开启装置的透视图。
   该饮料容器顶盖上的开启装置也位于顶盖上的凹入区内,它包括拉片75、铆钉62和由封闭刻痕线部分42、43、44、45构成的封闭片40。拉片75的一端是拉环74。铆钉62位于拉片75的中间位置。当使用者用手指向上拉起拉片75时,拉片75以铆钉62为支点翻转。拉片75的拉环74向上移动,拉片75的另一端68下压封闭片40邻近刻痕线部分42的端部90,首先撕裂封闭片40一端处的刻痕线部分42,并使封闭片40的端部90向下弯曲,继续拉动拉环75,牵引封闭片40向上翻转,逐渐撕裂封闭片40两侧的刻痕线部分44、45,最终撕裂封闭片40另一端处的刻痕线部分43,此时,拉片74和封闭片40两者形成人字形,使封闭片40完全脱离饮料容器顶盖,打开开口。
   客户指出,这种饮料容器顶盖上的开启装置存在三个缺点:其一是封闭片由封闭的刻痕线围成,在打开饮料容器开口后,开启装置完全脱离顸盖,有可能被随意丢弃而污染环境;其二是拉片与封闭片的连接点设置在封闭片中部,当拉起拉片时拉片和封闭片仍有一部分会向下弯曲,会使封闭片上的灰尘或其他脏物落入饮料容器内;其三是施力过大时会拉断拉片而封闭片仍处于封闭状态,以至无法开启饮料容器。
   附件2的附图

附件3  检索到的对比文件
   作为代理人,你为客户的这项发明进行了检索,找到一篇已公开的对比文件。该对比文件所披露的饮料容器顶盖上的开启装置如图3—1所示。由该饮料容器的俯视图可知,位于顶盖86上凹入区88内的开启装置80包括拉片84、铆钉81和由刻痕线82围成的封闭片85。该刻痕线82的形状接近两头小中间大、且被截去一端头的橄榄形,该刻痕线82的两端彼此相隔开,也为不封闭的刻痕线。铆钉81位于封闭片85的根部附近。当使用者用手指向上(离开纸面向外的方向)拉起拉片84的拉环89,拉片84以铆钉81为支点向上翻转,随着拉环89向上拉动,拉片84的另一端83向下压封闭片85,撕裂刻痕线82,封闭片85向下(进入纸面内的方向)弯曲,伸入饮料容器的内部,从而打开饮料容器顶盖上的封闭片85所封闭的开口。虽然此时该封闭片85仍连接在顶盖86上,但可从此开口将容器中的饮料倒出。
   附件3的附图

  相对于客户提供的现有技术(附件2)和你检索到的对比文件(附件3),确定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简述理由。

选项

答案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开启饮料容器时不会使拉片和封闭片上的灰尘和其他脏物落入到饮料容器中的饮料容器开启装置。 根据客户对发明内容的介绍和提供的现有技术(尤其是最后一段对现有技术存在问题的说明)可知,该发明相对于该现有技术主要作了三方面的改进: (1)将封闭片的刻痕线设计成非封闭的,从而使拉片和封闭片在开启后仍与饮料容器保持连接,避免与饮料容器顶盖完全分离而污染环境; (2)由于将拉片与封闭片的连接位置前移到靠近封闭片可先被撕开的端部,从而在打开饮料容器的开启装置时不会使拉片或封闭片的灰尘或其他脏物落入饮料容器中; (3)由于在拉片对应封闭片端部的下方设置有向下延伸的锋利凸起物,加上拉片与封闭片的连接位置前移,就可以确保在打开饮料容器的开启装置时不会因施力过大导致拉断拉片而封闭片仍处于封闭状态无法开启。 当检索到对比文件后,得知该对比文件中也已采用不封闭的刻痕线,开启装置打开后,其拉片和封闭片与饮料容器保持连接,从而不会污染环境,因而不能再将此改进作为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使本发明取得较宽的保护范围,应当从另外两方面的改进中选择一个。从客户介绍的发明内容看,为了在打开开启装置时不会使拉片或封闭片上的灰尘或其他脏物落人饮料容器中,只要将拉片和封闭片上的连接位置设置在紧靠封闭片的端部即可;而为了不会拉断拉片而封闭片仍处于封闭状态以致无法开启,不仅要在邻近封闭片的一端的下方设有向下延伸的凸起物,还应当将拉片与封闭片的连接位置设置在紧靠封闭片的端部。由此可知,应当将针对本发明作出的第二方面改进作为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即将“开启时不会使拉片或封闭片上的灰尘或其他脏物落人饮料容器中”作为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取得较宽的保护范围。

解析  本题的出题原意并不是针对创造性判断三步法中第二步(根据独立权利要求技术方案与最接近现有技术的区别技术特征来确定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设计的简答题,有关这方面的考查内容已经包含在简答题第4题中了。正如前面所指出的,本题出题原意仍然是为撰写权利要求书做准备,因此,应当从客户所提供的材料以及所了解的现有技术出发,考虑如何确定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具体说来,先分析客户所做的发明相对于客户所了解的现有技术作出了哪几方面的改进;在此基础上,根据对现有技术(包括检索到的现有技术、尤其是所确定的最接近现有技术)的分析,考虑如何确定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便为客户争取尽可能宽的保护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skHCFFFM
0

最新回复(0)